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666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院士及其团队首创全新育种方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1)单体小麦和缺体小麦是小麦育种和遗传分析的基础材料。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普通小麦含有42条染色体,也可被视为二倍体(用2N=42W表示),在培育过程中可发生______________,从而出现单体和缺体。若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差异,普通小麦共有____________种缺体。
(2)研究团队利用带有蓝粒性状标记的单体小麦(图1),选育出能稳定遗传的可育缺体小麦。

蓝粒单体小麦(E代表携带蓝粒基因的染色体)自交以后,产生三种染色体组成的后代,即:40W+E、_________。由于蓝粒性状具剂量效应,会出现三种表现型,即白粒、蓝粒和深蓝粒,其中________粒小麦为缺体小麦。自交后,筛选得到了育性高的株系4D缺体(缺少4号染色体)。
(3)二倍体黑麦(2N=14R)是小麦的近缘物种,耐旱耐寒和抗病能力都很强。为引入黑麦优良性状培育异种染色体代换的小麦新品种,研究人员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2。

以4D缺体小麦为母本,经过人工__________后授以黑麦花粉,所得F1代体细胞含有_______条染色体。由于F1雌雄都不育,用图中①__________处理F1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经过细胞学观察,选择_______条染色体的F1植株进行回交。在F2代中选择小于47条染色体的植株继续回交,所得F3植株染色体数以40条、41条、42条居多。其中可选择_______条染色体的个体进行自交,即可得到染色体数恢复的小黑麦异种染色体代换系小麦,经筛选鉴定后可用于生产。该方法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有计划地引入异源染色体。
(4)育种专家在小麦培育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株隐性纯合突变体,为判断此隐性突变基因的位置(在几号染色体上),利用正常小麦植株和各种单体小麦植株,结合上述方法,提出你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
22-23高三上·北京丰台·期末
知识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院士及其团队首创全新育种方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新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体小麦和缺体小麦是小麦育种和遗传分析的基础材料。单体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 缺体比正常个体少一对同源染色体。普通小麦含有 42 条染色体,也可被视为二倍体(用2N=42W 表示),在培育过程中可发生___,从而出现单体和缺体。若不考虑同源染色 体之间的差异,普通小麦共有___种缺体。
(2)蓝粒小麦是小麦(2n=42W)与其近缘种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的。蓝粒单体小麦(E 代表携带蓝粒基因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未配对的那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理论 上能形成___个正常的四分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___(染色体数用“n”“n—1”或“n+1”表示)。蓝粒单体小麦自交以后,产生三种染色体组成的后代,即:40W+E、______。由于蓝粒性状具剂量效应,会出现三种表现型,即白粒、蓝粒和深蓝粒, 其中___粒小麦为缺体小麦。
(3)单体产生的两种配子与异性配子结合并向后代传递的概率称为传递率。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知,

实验

杂交亲本

实验结果

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 75%、正常二倍体占 25%

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 4%、正常二倍体占 96%


单体产生的 n-1 型雄配子和 n-1 型雌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___;根据该 传递率推测,单体自交所得子代的类型及比例为___(用正常二倍体、单体、缺体表示)。
(4)育种专家在小麦培育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株隐性纯合突变体,为判断此隐性突变基因的位置(在几号染色体上),利用正常小麦植株和各种单体小麦植株,结合上述方法,提出你的 实验思路___
普通小麦单体的研究是探索小麦遗传规律,加速小麦育种的方法之一,也是染色体工程研究的一部分。

(1)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杂种一的正常体细胞中含有___个染色体组,它是否可育?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培育普通小麦的原理是___
(2)单体小麦比正常个体少一条染色体。普通小麦含有42条染色体,也可被视为二倍体(用2n=42表示),单体产生配子时,单价染色体由于不能配对而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则小麦的单体(2n-1)理论上产生的配子类型(染色体数用“n”“n+1”或“n-1”等表示)及比例为___,但实际上由于单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易丢失,由此推测___配子的数量较少。
(3)科研人员利用小麦的单体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杂交亲本实验结果
单体(♀)×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75%、正常二倍体占25%
单体(♂)×正常二倍体(♀)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
从上表可推测出,单体___(填“雌性”或“雄性”)产生n-1配子的概率较大。单体自交产生单体的概率是___。育种专家在小麦培育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株隐性纯合突变体,为判断此隐性突变基因的位置(在几号染色体上),利用各种单体小麦作为___(填“父本”或“母本”)分别与该隐性突变个体杂交,若某种单体的子代中出现___类型,则此基因在相应的染色体上。
普通小麦(6N=42)是异源六倍体植物,其6个染色体组来自三种不同的祖先,染色体组记为AABBDD,白粉病会引起小麦减产,每个染色体组中均有一个抗/感白粉病的基因,筛选出抗白粉病的小麦有利于增加小麦产量。
(1)小麦体细胞中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条染色体。
(2)在实验室中筛选到了一株抗白粉病的小麦纯合子T,基因型为r1r1r2r2r3r3现将该小麦与感病小麦(基因型为R1R1R2R2R3R3)杂交,F1代均为感病植株,R1/r1与R2/r2基因的遗传规律符合_______定律,判断理由是_____。F1自交,F2中抗病个体的比例为1/64。F2感病个体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
(3)T品系虽然能够抗白粉病,但是种子产量较感病植株低。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不抗白粉病但是高产的品系Q。研究人员欲将T抗病基因r1,转移到具高产品质的品系Q小麦基因组内,先将品系T进行诱变,获得只含r1基因抗病纯合子M品系回交是子代与亲本之一进行杂交的方法。目的是加强杂种子代个体中某一亲本性状的表型。研究人员将均为纯合子的品系Q与M杂交,将F1与品系Q连续回交多代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如图所示。

①经过杂交后,BC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只考虑这一对抗病基因与感病基因)
②科研人员的杂交和筛选工作的目的是________
(4)由于借助于分子标记对BCn的筛选较难操作,可以利用某一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直观的相对性状(等位基因M、m),能更快速筛选抗病高产优质品系Q小麦的方法。则M、m与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