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困难0.15 引用1 组卷893
科研人员以纯种绿色白菜甲(2n=20)为材料,通过诱变培育出一全株黄化的白菜突变体乙。为阐明突变体具体的生理和遗传特性,科研人员做了以下实验:

(1)根据A、B、C杂交实验结果F2的数据分析,请描述控制白菜叶绿色与黄化的基因的数量与位置关系:__________。可利用F1的测交实验对上述关系进行验证,请写出测交实验过程:__________
(2)A、B两组F2中的绿色白菜中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分析,黄化白菜占1/16的原因最可能的是__________
(3)将A、B两组的F2中的绿色白菜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F2称为株系1,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与F2一致的称为株系2,株系1与株系2的比例为__________
(4)野生型白菜开黄花(由显性基因D控制),研究人员用诱变育种方法筛选出开白花的隐性突变体系(由隐性基因d控制),等位基因D、d可能位于6或7号染色体上。他们同时还筛选出部分三体白菜,其在外观上能与普通白菜可区分。已知三体白菜(2n+1)减数分裂形成的n+1型配子不能成活,而雌配子育性正常。现有正常野生型白菜a、突变体白菜b、7号染色体三体野生型白菜c、7号染色体三体突变型白菜e种子供选用(均为纯合子),请设计杂交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从而定位D、d基因是在6号染色体还是7号染色体上。(注:三体产生配子时,假设三条互为同源的染色体其中任意两条随机联会,然后分离,多出的一条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一极。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参与受精作用。)
2022·安徽·模拟预测
知识点:9:3:3:1和1:1:1:1的变式类型及应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减数分裂异常情况分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日,袁隆平团队培育的进行自花传粉“超级稻”亩产1365公斤,创下了我国双季稻产量新高。
研究发现水稻的 7 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Dd 与水稻的产量相关,D 基因控制高产性状,d 基因控制低产性状。水稻至少有一条正常的7 号染色体才能存活。研究人员发现两株染色体异常稻(体细胞染色体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植株甲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具体为_____ ,请简要写出区分该变异类型与基因突变最简单的鉴别方法_____
(2)已知植株甲的基因型为Dd,若要确定D基因位于正常还是异常的7号染色体上,请试用最简单的方法设计实验证明D基因的位置(请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及结论)
_____ ,将种子种植后观察子代植株的产量,统计性状分离比;
②若子代均为_____ ,D 基因在 7 号正常染色体上;若子代高产植株:低产植株为 2:1 ,D 基因在 7 号异常染色体上;
(3)经实验确定基因D位于异常染色体上,以植株甲为父本,正常的低产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子代中发现了一株植株乙。若植株乙的出现是精子异常所致,则具体原因是______
(4)若D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若让植株甲、乙进行杂交, 假设产生配子时,三条互为同源的染色体其中任意两条随机联会,然后分离,多出的一条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一极,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Ⅱ水稻叶片宽窄受细胞数目和细胞宽度的影响,为探究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宽叶水稻,可诱发野生型水稻基因突变,获得水稻窄叶突变体。
(1)测定窄叶突变体和野生型宽叶水稻的叶片细胞数目和单个细胞宽度,结果如图所示。该结果说明窄叶是由于______而不是单个细胞宽度变窄所致。

(2)将窄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测定F2水稻的(单株)叶片宽窄,统计得到野生型118株,窄叶突变体41株,据此推测窄叶性状是   ____性状   
(3)研究发现,窄叶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推测2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这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发生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突变基因

碱基变化

C→CG

C→T

CTT→C

蛋白质

与野生型分子结构无差异

与野生型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长度比野生型明显变短


由上表推测,基因 Ⅰ的突变没有发生在______序列,该基因突变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窄叶性状。基因Ⅲ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变导致______
(4)随机选择若干株F2窄叶突变体进行测序,发现基因Ⅱ的36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的碱基35次为T,基因Ⅲ的21次测序结果中该位点均为碱基TT缺失。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判断,窄叶突变体是由于基因_____ 发生了突变。
a.Ⅱ                         b.Ⅲ                          c.Ⅱ和Ⅲ同时
三体是指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在三体繁殖过程中会形成不正常的配子,研究人员往往根据不正常配子所占比例与致死情况,进行基因定位研究。但不正常配子的存活情况具有物种差异性,请根据下列不同植物三体配子致死情况完成相关问题。
(1)三体大豆(2n+1=41)产生的配子均可育,现有矮茎突变株(hh),该突变基因可能位于3号或7号染色体上。为进行H/h基因的定位,进行了以下杂交实验,以矮茎突变株为父本,分别与3号染色体三体纯合正常株高大豆植株和7号染色体三体纯合正常株高大豆植株杂交,选择F1中的三体与矮茎大豆植株杂交得到F2,结果如下表示所示。
亲本(母本)F2表型及比例
矮茎正常株高
3号染色体三体99101
7号染色体三体34171
①F1大豆三体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上述F2中三体正常株高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由实验结果分析,突变基因h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2)三体水稻减数分裂产生的n+1型配子,若为卵细胞可正常参与受精作用产生子代,若为花粉则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以纯合抗病普通水稻(BB)为父本,分别与2、10号两种三体且感病的水稻杂交,从F1中选出三体植株作为父本,分别与感病普通水稻(bb)进行杂交,得出的F2和表型及数目如下表。
三体感病母本2号10号
F2抗病221131
感病219268
上述10号三体与纯合抗病普通水稻(BB)为父本杂交产生的F1自由交配,后代中抗病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3)玉米是常见二倍体雌雄同株异花植物,三体玉米植株产生的异常雌配子正常参与受精,异常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玉米中常出现4号染色体三体现象,现有两株红花(A基因决定)高茎三体植株甲和乙,欲探究其基因组成,科研人员进行了正反交实验,统计结果如下表。
亲本杂交方式子代表型及比例
正交:甲(♂)×乙(♀)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15:5:3:1
反交:甲(♀)×乙(♂)红花高茎:红花矮茎:白花高茎:白花矮茎=24:8:3:1
根据杂交结果分析,甲、乙控制花色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近日,袁隆平团队培育的进行自花传粉“超级稻”亩产136公斤,创下了我国双季稻产量新高。
Ⅰ.研究发现水稻的 7 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Dd 与水稻的产量相关,D 基因控制高产性状,d 基因控制低产性状。水稻至少有一条正常的7 号染色体才能存活。研究人员发现两株染色体异常稻(体细胞染色体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植株甲的可遗传变异类型具体为_________ ,请简要写出区分该变异类型与基因突变最简单的鉴别方法_____
(2)已知植株甲的基因型为Dd,若要确定D基因位于正常还是异常的7号染色体上,请试用最简单的方法设计实验证明D基因的位置(请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及结论)
_____ ,将种子种植后观察子代植株的产量,统计性状分离比;
②若子代均为_____ ,D 基因在7号正常染色体上;若子代高产植株:低产植株为 2:1 ,D 基因在7号异常染色体上;
(3)经实验确定基因D位于异常染色体上,以植株甲为父本,正常的低产植株为母本进行杂交,子代中发现了一株植株乙。若植株乙的出现是精子异常所致,则具体原因是______
(4)(规律提炼)若D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若让植株甲、乙进行杂交, 假设产生配子时,三条互为同源的染色体其中任意两条随机联会,然后分离,多出的一条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一极,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Ⅱ.水稻叶片宽窄受细胞数目和细胞宽度的影响,为探究水稻窄叶突变体的遗传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宽叶水稻,可诱发野生型水稻基因突变,获得水稻窄叶突变体。
(5)(信息筛选)测定窄叶突变体和野生型宽叶水稻的叶片细胞数目和单个细胞宽度,结果如图所示。该结果说明窄叶是由于______而不是单个细胞宽度变窄所致。

(6)将窄叶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自交,测定F2水稻的(单株)叶片宽窄,统计得到野生型118株,窄叶突变体41株,据此推测窄叶性状是_____性状。
(7)研究发现,窄叶突变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推测2号染色体上已知的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窄叶性状出现有关。这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发生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突变基因

碱基变化

C→CG

C→T

CTT→C

蛋白质

与野生型分子结构无差异

与野生型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长度比野生型明显变短

由上表推测,基因 Ⅰ基因突变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窄叶性状。基因Ⅲ突变使蛋白质长度明显变短,这是由于基因Ⅲ的突变导致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