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935
拟南芥(n=10),十字花科植物,雌雄同株,从发芽到开花约4-6周,结实率高,常作模式生物用于遗传学研究。某科研小组种植了一批拟南芥种子,发现一株早花突变体植株,收获其种子,并开展相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拟南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其优点是__________。将收获的突变体种子种下去,后代仍为早花性状,说明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
(2)拟南芥一般自交繁殖,自然状态下通常为纯合体,说明该新性状的出现可能是__________导致的。接着科研小组取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可观察处于__________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是否正常,以排除染色体变异。
(3)为确定突变性状的显隐性,科研组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P

F1

F2

母本(♀)

父本(♂)

野生型

早花.

野生型

早花

野生型

早花.

91

0

62

19

早花

野生型

90

0

61

18


该过程做了正反交实验,首先可以排除_________遗传,进而还可证明该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
(4)查阅资料发现拟南芥2号染色体上基因N(Nat3)突变为n可导致早花。为确定上述早花突变体的突变基因(a)和Nat3基因的关系,现将该早花突变体与基因型为nn的早花突变体相互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并统计F1和F2的表现型和比例。
①若F1全为野生型,且F2野生型:突变型=9:7,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____________上。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上述突变基因a和n可能是相同基因或复等位基因(无显隐性之分)。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2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交叉互换)
2021·江苏·一模
知识点:生物的变异与育种综合(旧)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9:3:3:1和1:1:1:1的变式类型及应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豌豆常作模式生物用于遗传学研究。某科研小组进行豌豆育种实验,连续多年繁育一种优良豌豆种子,为保证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在种植过程中严格执行自花传粉,并保障豌豆花被无破损现象。在繁育过程中发现一株早花变异植株,为研究其变异的来源,收获其种子开展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认为该变异的来源大概率不是基因重组,原因是豌豆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具有______的优点。
(2)另有科研人员取其根尖分生区细胞制成装片,观察处于______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也排除了染色体变异:最后,科研人员认定此变异最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导致。
(3)为确定突变性状的显隐性,科研小组做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P

F1

F2

母本(♀)

父本(♂)

野生型

早花

野生型

早花

野生型

早花

91

0

62

19

早花

野生型

90

0

61

18

该过程做了正反交实验,不但可以排除______遗传,还可证明该突变性状为隐性性状(相应基因用a表示)。
(4)查资料发现豌豆2号染色体上基因N(Nat3)突变为n可导致早花。为确定上述早花突变体的突变基因a和基因n的关系,现将该早花突变体与基因型为nn(其它基因与野生型相同)的早花突变体相互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观察、统计F2的表型和比例。
①若______,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______,则上述突变基因a和n可能是相同基因或复等位基因(无显隐性之分)。
③若______,则突变基因a和n分布在2号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为探究亮红眼基因突变体的形成机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果蝇是一种遗传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果蝇适于用作遗传实验的优点有____(写两点)。
(2)亮红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红眼)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后,F1均为红眼,F2中红眼与亮红眼的表型比为3:1,亮红眼果蝇雌雄个体数相当。上述实验结果说明:果蝇的亮红眼属于____(显/隐)性性状,这对性状的遗传受位于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
(3)眼色突变型果蝇还有朱红眼、朱砂眼和猩红眼等类型,朱红眼(a)、朱砂眼(b)和猩红眼(d)三个基因分别位于 2号、X号和3号染色体上,为探究亮红眼突变基因(用字母E或e表示)与上述三种基因的关系,以4种突变型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

杂交后代

亮红眼♂×朱红眼♀

亮红眼♂×朱砂眼♀

亮红眼♂×猩红眼♀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突变型

F1

57♂:66♀

0

77♀

63♂

0

114♂:110♀

F2

116♂:118♀

90♂:92♀

75♂:79♀

110♂:109♀

0

227♂:272♀

①杂交组一中,F2性状分离比接近于9:7,可知控制亮红眼与朱红眼的基因的位置关系是____
②杂交组二中,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进一步统计发现,F2中野生(♀):野生(♂):亮红眼(♀):亮红眼(♂):朱砂眼(♀):朱砂眼(♂)=3:3:1:1:3:3,结合遗传分析,有人提出“同时含有亮红眼和朱砂眼的纯合果蝇在胚胎时期死亡”,可能的依据是____
③杂交组三中,F1、F2果蝇中不出现野生型(显性)个体,则可以推测亮红眼基因与猩红眼基因的关系是____
拟南芥(2N=10)属于十字花科植物,自花传粉,被誉为“植物界的果蝇”,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学研究。其植株较小,用一个普通培养皿即可种植4~10株,从发芽到开花约4~6周,每个果荚可着生50~60粒种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拟南芥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利用拟南芥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时,对母本进行的基本操作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南芥开花时期(A/a)早花对晚花为显性,相关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已知某晚花个体(aa)的2号染色体上导入了抗除草剂基因,科研人员让其与早花的个体(AA)杂交,从杂交获得的F1中筛选出抗除草剂的个体,与未导入外源基因的晚花个体进行测交,F2中发现10%的个体表现为早花且抗除草剂,试分析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若让F1中筛选出的抗除草剂个体自交,F2中获得早花且抗除草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从一批经过诱变处理的野生型拟南芥中筛选出一株突变株,想探究突变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研究者将突变株与野生型植株杂交,若F1______________,则突变性状为显性;若F1____________,则突变性状为隐性。
(4)拟南芥雄性不育系在植物遗传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某实验室分离到两组纯合雄性不育拟南芥株系nef1和rvms-1(分别用株系N、株系R表示),两种株系的不育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均为隐性突变所致。研究表明株系R经低温处理可以恢复育性。请利用株系N、R设计杂交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推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____________(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相应结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