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255
患有白血病合并艾滋病的一位“柏林病人”,在接受具有CCR5基因突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仅能治愈白血病,同时也治愈了艾滋病。
(1)HIV表面蛋白在与T细胞表面CD4受体结合后,在CCR5受体的帮助下,侵染人体T细胞(图1),导致对_____免疫造成严重影响。

(2)科研人员推测CCR5基因突变能赋予细胞抵抗HIV感染的能力,为此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
①选用能无限增殖且具有CCR5受体的胶质瘤细胞,同时还需要导入_____基因的表达载体以模拟T细胞。
②将上述胶质瘤细胞分成两组,对照组不做处理,实验组将CCR5基因全部突变。获得实验组细胞用到了图2所示的PCR技术,其中A、B、C为CCR5基因的三个片段。

I 设计的引物中,R1的部分序列与B片段的部分序列互补、F2的部分序列与A片段的部分序列互补,利用FI和RI进行多次扩增,得到的产物中有CCR5基因的_____
A.A+C        B.B+C       C.A+部分B        D.B+部分A
II 科研人员用同样方法,利用F2和R2作为引物进行扩增,然后将上述两对引物所得到的扩增产物混合,经变性和退火处理,形成部分碱基互补配对的杂交链,最终以_____为引物进行扩增,得到_____片段缺失的CCR5突变基因。
③用HIV攻击上述两组细胞后,收集上清液中HIV的P24抗原,通过检测P24抗原来衡量HIV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量,结果如图3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_____

(3)已知“柏林病人”所患的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疾病,请解释“柏林病人”被治愈的具体原因是:______
20-21高三下·北京丰台·开学考试
知识点:细胞免疫PCR扩增的原理与过程免疫缺陷病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在HIV疫苗研究中,为探索不同免疫接种方式对抗体产生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1)HIV颗粒表面的包膜糖蛋白(Env)可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互作,使HIV侵染宿主细胞,导致患者的____________性免疫严重受损。Env蛋白可作为____________刺激机体通过____________免疫途径产生抗体,Env蛋白是制备HIV疫苗的重要靶标。
(2)科研人员以恒河猴为实验动物,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实验。缓释组恒河猴体内植入缓释装置,2周内缓慢释放含有Env的缓冲液。常规组恒河猴一次性注射Env含量及体积均与缓释组相同的缓冲液。

①分别检测两组恒河猴体内被Env激活的B细胞数量,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缓释组___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对两组恒河猴所产生抗体的效果进行检测。为保证实验的安全性,科研人员选择能够模拟HIV但遗传物质去除了病毒复制所需基因的假病毒来评估抗体效果。假病毒应具备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
A.外壳具有Env蛋白       B.内部遗传物质为RNA
C.能够侵染宿主细胞       D.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
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动物细胞、_______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并排序)。
a.将两组抗体分别与假病毒混合       b.将假病毒与动物细胞混合
c.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d.将两组抗体加入同一混合物中
e.将动物细胞分别加入各混合物       f.将两组抗体分别加入各混合物
g.检测抗体与细胞的结合率       h.检测培养基中假病毒的增殖量
i.检测细胞对假病毒的损伤程度       j.检测假病毒对细胞的感染率
检测结果显示,缓释组所产生的抗体能更有效阻止病毒感染宿主细胞。
③接种后第8周,科研人员分别用与之前相同的接种方法,对两组恒河猴进行了二次免疫接种,检测抗体产生量,结果如图2.

由图可知,第2次接种后,两组恒河猴体内抗体量均快速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且缓释组效果更为明显,推测是由于该组产生了____________
(3)据上述实验,研究人员推测缓释接种方法模拟了病毒侵染人体细胞的过程,接种过程中Env能持续接触免疫细胞。Env蛋白表面具有多种抗体特异性结合的位点,图3为两种接种方式所产生的抗体与Env蛋白三聚体结合的结构示意图。据图推测,缓释接种方式相对于常规注射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
P24是HIV病毒颗粒的主要结构蛋白(大小约为26KD),是P24基因的表达产物。P24单克隆抗体在HIV感染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P2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利用基因工程生产P24蛋白;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活性的鉴定。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HIV的总RNA,经________过程获得总cDNA。通过PCR技术可在总cDNA中专一性的扩增出P24基因的cDNA。
(2)在构建重组质粒时,需对质粒和P24基因的cDNA用BamHI和XhoI进行双酶切,双酶切的优点是________。研究发现,P24基因的cDNA缺乏这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为此,在设计PCR引物时,需要________
(3)将重组质粒(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导入宿主菌体细胞后,进行的部分操作及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②两处的接种方法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蛋白凝胶分析结果图中,1为蛋白Marker,2为不含物质A的菌液,3为含物质A的菌液,实验结果说明P24较高的是________(填“2”或“3”),据此推测物质A的作用是________

(4)用P24蛋白对小鼠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加强免疫3次,其目的是________。取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用________促融,为选出能产生专一抗体的细胞,要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然后稀释滴入多孔培养板中,使多孔培养板每孔中有________个细胞,然后筛选出抗体检测呈________(填“阳性”或“阴性”)的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该克隆化培养细胞具有的特点为________
(5)T细胞被HIV感染后,会与未被感染的T细胞发生融合,从而形成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不久死亡又释放出大量新病毒。多核巨细胞的数量可作为P24单克隆抗体活性鉴定的指标。请完善以下鉴定P24单克隆抗体活性的实验思路:
将未被感染的T细胞等分为三组,处理如下:
A组:HIV感染的T细胞+未被感染的T细胞+细胞培养液;
B组:HIV感染的T细胞+未被感染的T细胞+________
C组:未被感染的T细胞+细胞培养液。
P24是HIV病毒颗粒的主要结构蛋白(大小约为26KD),是P24基因的表达产物。P24单克隆抗体在HIV感染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P2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利用基因工程生产P24蛋白;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活性的鉴定。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HIV的总RNA,经___________过程获得总cDNA。通过PCR技术可在总cDNA中专一性的扩增出P24基因的cDNA,原因是___________
(2)在构建重组质粒时,需对质粒和P24基因的cDNA用BamHI和XhoI进行双酶切,双酶切的优点是__________研究发现,P24基因的cDNA缺乏这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为此,在设计PCR引物时,需要___________
(3)将重组质粒(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导入宿主菌体细胞后,进行的部分操作及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②两处的接种方法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能生长的菌落不一定能合成P24,其原因是__________。蛋白凝胶分析结果图中,1为蛋白Marker,2为不含物质A的菌液,3为含物质A的菌液,实验结果说明P24较高的是__________(填“2”或“3”),据此推测物质A的作用是__________

(4)用P24蛋白对小鼠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加强免疫3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取免疫后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用___________促融,并经HAT培养基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进一步筛选时,需先对含杂交瘤细胞的培养液进行稀释,然后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进行检测,筛选出具有__________特性的细胞。再将所得细胞进行克隆培养,进而获得P24单克隆抗体。克隆培养的关键是__________
(5)T细胞被HIV感染后,会与未被感染的T细胞发生融合,从而形成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不久死亡又释放出大量新病毒。多核巨细胞的数量可作为P24单克隆抗体活性鉴定的指标。请完善以下鉴定P24单克隆抗体活性的实验思路:
①将未被感染的T细胞等分为三组,处理如下:
A组:HIV感染的T细胞+未被感染的T细胞+细胞培养液;
B组:HIV感染的T细胞+未被感染的T细胞+_______
C组:未被感染的T细胞+细胞培养液;
②48小时内每隔8小时测定三组的多核巨细胞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分析。若P24单克隆抗体能有效抑制多核巨细胞的形成,请预测实验结果____(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画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