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非选择题-解答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9
2009 年夏天,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恶化、毒化,严重侵害人们的健康。“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     会上如是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 2008 年是暖冬,那年 4 月无锡气温在 20℃左右,适合蓝藻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水位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
(2)有毒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后,一般很难分解,往往随着营养级的增加,体内有毒物质的量逐渐加大,这是生物富集现象。假设太湖中有四种生物 A、B、C、D,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捕食关系。若测定某脂溶性有毒物质 X 在各生物体内的相对含量如下表,请据表分析,画出四种生物间最可能存在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
生物ABCD
X相对值1.3×10-88.9×10-51.0×10-42.5×10-1

(3)经调查在太湖中存在一食物网(如下图)。

若一种生物摄食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如果 E 增重 3 千克,则最多消耗 A_________千克。
(4)结合上述事实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请为太湖治理蓝藻侵害,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
20-21高二·江苏无锡·期中
知识点: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富集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2009年夏天,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恶化、毒化,严重侵害人们的健康。“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2008年是暖冬,那年4月无锡气温在20℃左右,适合蓝藻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来判断。
(2)水位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来影响蓝藻的生长。
(3)有毒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后,一般很难分解,往往随着营养级的增加,体内有毒物质的量逐渐加大,这是生物富集现象。假设太湖中有四种生物A、B、C、D,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捕食关系。若测定某脂溶性有毒物质X在各生物体内的相对含量如下表,请据表分析,画出四种生物间最可能存在的食物网:

生物

ABCD
X相对量1.3×1088.9×1051.0×1042.5×101

_____
(4)经调查在太湖中存在一食物网(如图),若一种生物摄食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如果E增重3千克,则最多消耗A_____千克。
(5)为了防止太湖水源被污染,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现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m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
Ⅰ。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
Ⅱ。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均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请回答有关问题:
水样编号
A组(原始水样)0.20.30.311010776.5
B组(添加N)11.522.52016181718
C组(添加P)899.510119.57.57.57
D组(无添加)0.20.20.31109776.5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工厂上游和下游水域限制蓝藻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
(6)结合上述事实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请为太湖治理蓝藻侵害,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2条以上,否则不能得分)_____
2009年夏天,太湖爆发蓝灾害,导致水质恶化、毒化,严重侵害人们的健康。“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2008年是暖冬,那年4月无锡气温在20℃左右,适合蓝藻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蓝藻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为____________
(2)水位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_____来影响蓝藻的生长。
(3)有毒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后,一般很难分解,往往随着营养级的增加,体内有毒物质的量逐渐加大,这是生物富集现象。假设太湖中有四种生物A、B、C、D,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捕食关系。若测定某脂溶性有毒物质X在各生物体内的相对含量如下表,请据表分析,画出四种生物间最可能存在的食物网:
生物ABCD
X相对量1.3×10-88.9×10-51.0×10-42.5×10-1
(4)经调查在太湖中存在一食物网(如图),若一种生物摄食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如果E增重3千克,则最多消耗A___________千克。

(5)为了防止太湖水源被污染,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现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m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
I.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Ⅱ.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均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请回答有关问题:
水样编号
A组(原始水样)0.20.30.311010776.5
B组(添加N)11.52.52.52016181718
C组(添加P)891010119.57.57.57
D组(无添加)0.20.211109776.5
①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_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工厂上游和下游水域限制蓝藻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夏天,太湖爆发蓝灾害,导致水质恶化、毒化,严重侵害人们的健康。“太湖蓝细菌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2008年是暖冬,那年4月无锡气温在20℃左右,适合蓝细菌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来看,整个湖泊属于__________
(2)太湖蓝细菌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细菌。图A为蓝细菌结构示意图,B为水绵细胞(属于绿藻)的结构示意图。在蓝细菌和水绵细胞中,它们共有的结构有__________(填序号)和[⑩]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这体现了不同类细胞之间的______。蓝细菌和水绵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最主要的区别是因为前者__________。蓝细菌和水绵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__________型生物。
(3)有专家对太湖污水处理提出如下治理方案:把环太湖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生长着芦苇植被的滩涂,最后排入大海,但实施该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不仅要有巨大财政投入,且要协调各方力量。针对此方案的缺点,你是否有更好的治理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