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解答题-原理综合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12
请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工业上可利用CO或CO2来制备清洁液体燃料甲醇。已知: 800℃时
反应①:2H2(g)+CO(g)CH3OH(g) △H=-90.8 kJ/mol
反应②:H2(g)+CO2(g)H2O(g)+CO(g) △H=+41.2kJ/mol
(1)写出用CO2与H2反应制备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反应①,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按物质的量之比1:2充入CO和H2,测得平衡混合物中CH3OH的体积分数在不同压强下随温度的变化如图1所示。据此判断

①压强P1_____P2(填“>”“<”或“=”,下同)
②平衡常数K(状态C)_____K(状态D)
③反应速率:V(状态A)_____V(状态B)
(3)对于反应②,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H2和CO。进行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若该反应在恒容,绝热的容器中进行,当容器中压强保持不变时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该反应达到平衡时,向平衡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氦气,平衡可能发生移动
C.恒温恒容条件下,若改变反应物的投入量,△H的值不发生变化
D.恒温恒容条件下,若投入气体的总量保持不变,设起始投料比[n(H2)/n(CO2)]=X,当X=2或1/2时,H2O的体积分数不变。
(4)利用光能和光催化剂,可将CO2和H2O(g)转化为CH4和O2。紫外线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I、II、III)作用下,CH4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下图2所示,在0-15h内,对反应催化效果最好的催化剂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5)一种新利CO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上图3所示,该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电极A处产生的CO2有部分参与循环利用,其利用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陕西渭南·二模
知识点:盖斯定律与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图像分析燃料电池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甲醇(CH3OH)和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燃料,具有清洁、高效等优良的性能。
(1)CO2可用于合成二甲醚(CH3OCH3),有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CO2(g) + 3H2(g) = CH3OH(g) + H2O(g) ΔH = -49.0kJ·mol-1,
2CH3OH(g) =CH3OCH3(g)+ H2O(g) ΔH =-23.5kJ·mol-1,
则CO2与H2反应合成二甲醚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反应2CH3OH(g) CH3OCH3(g)+ H2O(g)在某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甲醇,反应进行到某时刻,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表所示:
物质CH3OH(g)CH3OCH3(g)H2O(g)
浓度(mol·L-10.440.600.60
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该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____v(逆)(填“>”、“<”或“=”)
③若加入甲醇后经 10 min 反应达到平衡,则平衡后c(CH3OH)=__________,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CH3OCH3)=____________
(3)工业上合成甲醇的反应:CO(g)+2H2(g)CH3OH(g) ΔH =-90.8kJ·mol-1,若在温度相同、容积均为2L的3个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保持恒温、恒容,测得反应达到平衡时如下:
容器
反应物投入量1molCO、2 mol H21 mol CH3OH2 mol CO、4 mol H2
CH3OH的浓度(mol/L)c1=0.25c2c3
反应的能量变化放出Q1 kJ吸收Q2 kJ放出Q3 kJ
平衡常数K1K2K3
反应物转化率α1α2α3
①下列不能说明该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已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 v(H2)= 2v(CH3OH) B. n(CO)﹕n(H2)﹕n(CH3OH)=1﹕2 : 1
C.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E. 容器的压强不变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c1= c2 B. Q1= Q2 C. K1= K2 D. α23 < 100%
③如图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v和时间t的关系图:

各阶段的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t2~t3t4~t5t5~t6t7~t8
K4K5K6K7
K4、K5、K6、K7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填“>”、“<”或“=”)。反应物的转化率最大的一段时间是_________
I.贮氢合金ThNi5可催化由CO、H2合成CH4等有机化工产品的反应。温度为TK时发生以下反应:2CO(g)+O2(g)=2CO2(g) △H=-566 kJ·mol-1
2H2(g)+O2(g)=2H2O(l) △H=-571.6 kJ·mol-1
CH4(g)+2O2(g)=CO2(g)+2H2O(l) △H=-890 kJ·mol-1
(1)温度为TK时,催化由CO、H2合成CH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已知温度为TK时CH4(g)+2H2O(g)=CO2(g)+4H2(g) △H=+165 kJ·mol1的活化能为485.2kJ/mol,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________kJ/mol。
II.对于反应CO(g)+H2O(g)CO2(g)+H2(g) H=-41 kJ·mol-1进行以下研究:
(3)TK时,向一恒压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g)和H2O(g)发生上述反应,测得CO(g)物质的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0256910
x(CO)0.50.250.10.10.050.05

若初始投入CO为2 mol,恒压容器容积10 L,用H2O(g)表示该反应0~5分钟内的速率υ(H2O(g)=_____,6分钟时,仅改变一种条件破坏了平衡,则改变的外界条件为___________
(4)已知700K时,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和H2O(g),发生上述反应,平衡CO体积分数为,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
(5)在400K、500K时进行上述反应,其中CO和H2的分压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催化剂为氧化铁。实验初始时体系中的p(H2O)和p(CO)相等、p(CO2)和p(H2)相等。

400K时p(H2)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是______,500K时p(CO)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III.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是合成甲醇的一种方法。
(6)某温度下,将2 mol CO与5 mol H2的混合气体充入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经过5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此时转移电子6 mol。若保持体积不变,再充入2 mol CO和1.5 mol CH3OH,此时υ()_______υ()(填“>”“<”或“=”)。下列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
a.CH3OH的质量不变   b.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c.υ()(CO)=2υ()(H2)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改变
甲醇燃料分为甲醇汽油和甲醇柴油。工业上合成甲醇的方法很多。
(1)已知:
①CO2(g)+3H2(g)CH3OH(g)+H2O(g) ΔH=-49.0 kJ·mol-1
②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1
③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
则CO(g)+2H2(g)CH3OH(g) ΔH=_________kJ·mol-1
(2)一定条件下,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1 mol CO和2 mol H2,发生反应CO(g)+2H2(g)CH3OH(g)。
①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CH3OH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B.容器内的总压强保持不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
②达平衡后,维持容器的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一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CO的浓度增大
C.平衡常数不变       D.CO的物质的量增大
③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向密闭容器中加入氦气,达到新平衡时,CO、CH3OH的浓度之比将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④甲醇在混合气体中的平衡体积分数与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如图:

则p3_________p1(填“>”“<”或“=”);300℃、p3条件下,处于E点时v(正)_________v(逆)(填“>”“<”或“=”);C点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
(3)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利用煤化工中生产的CO、CO2和H2可制取甲醇等有机物,发生的反应有:CO(g)+2H2(g)CH3OH(g) △H1=-99kJ•mol-1。关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该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B.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C.使用催化剂,不能提高CO的转化率D.增大压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不变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