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解答题-实验探究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5
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浓度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探究Ⅰ:

已知市售试剂级盐酸的密度为1.19g/mL,质量分数为37%;质量分数低于20%的盐酸为稀盐酸。
(1)装置①②同时加热,①中生成黄绿色气体,②中无明显变化,请从浓度和还原性的角度简要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8.7gMnO2与33.1mL市售试剂级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的物质的量是否为0.1mol?______(填“是"或“否),并简述其原因:___________
实验探究Ⅱ:

(2)通入氯气后,取出2mL装置③反应瓶中无色液体置于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后褪色,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其原因:___________
(3)装置④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4)装置③中所得溶液称之为“84”消毒液,其不能与洁厕灵(含盐酸)同时使用的原因为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23-24高一上·江西·阶段练习
知识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单线桥、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某小组同学探究高铁酸钾(K2FeO4)的制备条件及性质。
资料:K2FeO4为紫色固体,有强氧化性,酸性条件下分解放出气体,微溶于KOH溶液。
Ⅰ:K2FeO4的制备(夹持和加热装置已略)

(1)装置A中产生Cl2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C中得到紫色固体和紫色溶液,写出C中Cl2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
(3)实验表明:C中和KOH的用量对K2FeO4的产率有影响。
实验序号试剂C中实验现象
和少量KOH无明显现象
和过量KOH得到紫色溶液和紫色固体
注:上述实验中,溶液总体积、的物质的量、Cl2的通入量均相同。
结合电极反应式,分析实验ⅰ和实验ⅱ现象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Ⅱ:探究K2FeO4的性质
实验ⅲ:取C中紫色溶液,加入稀硫酸,产生黄绿色气体,得溶液a。
取少量a,滴加KSCN溶液至过量,溶液呈红色。
(4)根据气体中有Cl2生成,得出:氧化性K2FeO4>Cl2,是否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5)a溶液变红可知a中含有离子,但该离子的产生不能判断一定是K2FeO4氧化,还可能由___________产生(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6)实验ⅳ:用KOH溶液充分洗涤C中所得固体,再用KOH溶液将K2FeO4溶出,得到紫色溶液b.取少量b,滴加盐酸,有Cl2产生。该方案可证明K2FeO4氧化了。用K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
(7)实验反思
①实验一中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②实验一中得到紫色溶液后,持续通入Cl2,观察到溶液紫色变浅。解释可能原因___________
氯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应用广泛。
(1)实验室利用将氯气通入碱液制备NaClO和,装置如图所示:

①盛放浓盐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B的作用是______
③用8.7 g 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质量为______
(2)C中试管内盛放的试剂为______,其发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室可以将氯气通入冷而稀的氢氧化钠溶液获得“84消毒液”,
①制备“84消毒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②空气中喷洒“84消毒液”可以达到对环境消毒的目的,其消毒原理为______(请结合方程式和文字说明)。
③“84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混用,会产生黄绿色有毒气体。反应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④将“84消毒液”与同时用于织物漂白,效果不佳,原因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4)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84消毒液的漂白性。
I.在2 mL 84消毒液中加入2 mL水后,放入红色纸片,观察到纸片慢慢褪色。
II.在2 mL 84消毒液中加入2 mL白醋后,放入红色纸片,观察到纸片迅速褪色。
III.在不同温度时,测得84消毒液ORP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ORP表示水溶液中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ORP值越大,氧化性越强。
①实验I、II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为______
②实验III中,随时间的变化ORP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③针对不同物品的消毒,需将84消毒液稀释到不同的浓度。已知某品牌84消毒液中次氯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2.6%,若取该消毒液100 g,加水稀释为8%的溶液,则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g。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