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日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努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健康快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抢先实行“小学化”教育,更有甚者推出“幼升小”应试强化补课班。不愿看到自家孩子落后的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名。这种“小学化”的幼儿教育,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无异于揠苗助长。

要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另一方面,切实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好,引导小学严格按“零起点”教授拼音、数学,绝不允许“抢跑”,更不能把责任丢给家长。

对于广大家长而言,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去小学化”不仅有利于孩子接受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只有拿出有力的监管行动,对“提前学”坚决说不,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去小学化”。否则,只要社会有需求,幼儿园的“小学化”乱象就难以禁绝。

(摘编自吴学安《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出实招》,《经济日报》2018年9月5日)

材料二:

幼儿园“小学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显示,81.1%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所谓的“抢跑”优势,其实并不存在。从孩子发育与成长的规律而言,有些知识不需要过早学,“抢跑”不仅没用,还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如过早识字可能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过早学习知识可能影响孩子右脑的发育,而左右脑平衡发育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谁都知道,为何家长们还会对这种超前培训趋之若鹜呢?

“像公立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学得简单,那之后上小学怎么办。有些重点小学是要提前面试的,面试都很难。”一位妈妈的无奈之语,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彻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有赖于科学教育理念的回归、幼儿园师资水平的提升以及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

(摘编自胡欣红《幼儿园“小学化”,拔苗助长要不得》,《燕赵都市报》2018年9月8日)

材料三:

幼儿园“小学化”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0.5%的受访者认为幼儿园“小学化”违背孩子成长和教育规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51.8%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限制幼儿想象力,影响其全面发展,50.1%的受访者认为这会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47.5%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孩子无法享受童真时光,抹杀幼儿天性,40.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家长攀比、“抢跑”的心理愈演愈烈,26.6%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造成幼儿入小学时成绩相差悬殊,不便开展教学,16.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导致不合规、不合法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泛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近年来“三年级现象”不断引起关注。该现象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发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超过一年级时表现更亮眼的孩子。

(摘编自杜园春 顾凌文《幼儿园“小学化”会带来什么》,《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处落后,提早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这实际上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B.幼儿园“小学化”其实危害非常多,限制幼儿想象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全面发展,扼杀孩子的兴趣等,但很多家长只看到眼前。
C.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让幼儿拥有健康快乐发展的环境。
D.幼儿园“小学化”不是好事,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但是升入三年级以后成绩就会开始下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B.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有规律的,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现“抢跑”现象,可能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过早让孩子识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发展。
C.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很多家长表示无奈,因为有些重点小学提前面试时,试题很难,如果在幼儿园不学一些小学的知识,很难过关。
D.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普遍,已经引起相关门的重视,同时很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说明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治理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2020高三·浙江·专题练习
知识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能飞机

①近日,一架来自瑞士的奇怪飞机引起了国人的持续关注。这架名为“阳光动力”2号的飞机,其翼展达72米,但重量仅有2.3吨,狭小的机舱只能容纳一名飞行员。单看这些数据指标,“阳光动力”2号简直不值一提,但这架飞机却有个绝活——不需要传统燃料,因为它是一架太阳能飞机。

②太阳能飞机是以太阳辐射的光能为动力的飞机。与常规飞行器相比,太阳能飞机由于不需传统的石化燃料,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通常在白天爬升至平流层20千米至30千米的高度,将太阳能最大限度地转存到储能电池中,夜晚则逐渐降至15千米至18千米的高度,低速、半滑翔飞行。太阳能飞机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它一次飞行可长达数月乃至数年。同时,由于太阳能飞机以太阳能为动力,故其燃油、维护和维修费用基本为零。

③为获得较高升力,以便在高空持续飞行,太阳能飞机在设计上通常采用大展弦比机翼,因此我们看到的太阳能飞机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机翼。这样设计,使太阳能飞机具备了很高的升阻比。目前,各国研制的太阳能飞机的升阻比普遍达到30至40左右,而常规飞机中升阻比最高的美国“全球鹰”无人机,升阻比也仅达到30左右。

④与常规飞机使用的航空燃油相比,太阳能提供的能量却十分有限。以“阳光动力”2号飞机为例,其机身太阳能电池面积达270平方米,但全部功率只有50千瓦左右,仅相当于一辆排气量为1.0升的小汽车。同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率还比较低。“阳光动力”2号飞机上使用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在国际上属于领先产品,厚度只有135微米,相当于人类的一根头发,其能量转化率仅有23%。在经过太阳能电池、储能电池、电机等能量传递环节的消耗后,实际传递给螺旋桨的能量达到20%就不错了。由于这些限制,太阳能飞机的巡航速度普遍较慢,一般只能达到每小时几十公里。

⑤任何新技术的实用化都充满了无穷潜力,太阳能飞机也是如此。我们相信,只要在未来突破制约其发展的一些技术障碍,这种新能源飞行器必然会在应用中大放异彩。

【小题1】请简要概括太阳能飞机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
【小题2】导致太阳能飞机巡航速度普遍较慢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A.机舱狭小B.太阳能电池转化率还比较低
C.机翼巨大D.重量没有常规飞机重
【小题3】第3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A.作比较   下定义B.列数字   作比较
C.分类别   作比较D.分类别   列数字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太阳能飞机不需要燃料。
B.太阳能飞机不需要任何燃油,维护和维修等费用。
C.由于某些限制,太阳能飞机的巡航速度普遍较慢。
D.太阳能飞机在设计上都采用大展弦比机翼,是为了获得较高升力,以便在高空持续飞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经典

梁衡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两项是(     )(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
E.经典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如果仅仅重复几次就不能得到后人的认可,就不能算是经典。
【小题2】对经典经得起重复的原因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不重复前人,就能创造出具有里程碑效果的经典。
B.王羲之的行书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永远的参照点,因此它具有空前的高度。
C.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所以它无法超越。
D.凡是经典都已上升到了理性,超出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题3】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的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内涵。
【小题4】综观全文,请谈谈你对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贾冬婷

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在这个关于理想世界的乐此不疲的追问下,出现最多的答案是宋朝。原因很简单,宋朝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是最适合生活的朝代。

最直观的宋朝生活图景当然是《清明上河图》。它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徐徐展开了一幅12世纪初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繁盛的市井风俗画。

与此相对照的一幅场景,是《西园雅集》。如果说《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西园雅集》则是“雅”的象征。在北宋被传为佳话的《西园雅集》,是当年众多文人雅士的宴游场景,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蔡襄、秦观等聚集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或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同时也形成了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后代画家多有摹本或仿作,也是宋人精神的一种延续。

某种意义上,“宋朝热”是姗姗来迟的。以往提起宋朝,往往说这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宋史专家、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邓小南说,这种认识框架基本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包含着当代人的民族情感和反观历史的体悟。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大批海外汉学家以相对超然的心态去看宋朝,普遍认为,尽管从军事威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对折一下,宋朝正好处在中间点上。很多历史学家相信,在这个对折点的唐宋之交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在19世纪末最早提出这一观点,“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孙隆基进一步阐释:“在我们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例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500年。”

邓小南强调从唐到宋“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社会变迁过程。都市景观的变化,最鲜明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唐代长安城坊格局井然,“坊”是居住区,四周有围墙,有两门或四门供人进出。一般人不准凿墙开设私门,也不准朝着大街开设店铺;“市”是交易区,日中击鼓二百下开市,日落前击缸三百下散市。宋代都城开封和临安则废除了坊市分割,允许面向大街开店,与民居混杂毗邻。城市居民“坊郭户”第一次被列入国家法定的户籍管理分类。公元965年,宋太祖把宵禁开始时间推迟到凌晨一点,之后完全取消,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夜市。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甚至评价:“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社会。”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趋势更深刻的背景,是一个新的阶层——士大夫阶层的出现。两宋时期偃武修文,需要一个更加庞大的文官体系。于是,通过科举制度,一大批出身更多元化的士大夫阶层,逐步占据了贵族留下来的真空。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处在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士人阶层,也是文明扩张中的重要一环。在朝为官的毕竟是少数、更多受儒家学说熏陶的士人渗透到民间,通过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的戏曲、说唱,将知识、思想与信仰迅速传播,从上层到下层,从中心到边缘。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爱宋朝?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所以,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特别是宋代士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通过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一直为后世所追慕。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

【小题1】下列不属于今人“爱宋朝”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石渠宝笈”特展上的展出,曾引发了史无前例的观看热潮,每天都会有许多人为此顶着烈日排队6个小时。
B.2013年9月一只3美元买来的宋定窑刻花小碗拍到200多万美元,2014年苏富比拍卖会上“克拉克旧藏北宋定窑大碗”以1.468亿元成交。
C.“80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复制师王赫,选用中国山水画高峰——宋代山水画为哆啦A梦主角们的乐园背景,这一行为引发了“80后”的共鸣。
D.《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这种认识框架包含着当代人的民族情感和反观历史的体悟。
B.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C.《西园雅集》与《清明上河图》相对照,《西园雅集》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清明上河图》反映了“雅”的一面。
D.今人之所以爱宋朝,是因为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鼎盛时期,兼备大俗与大雅,是最适合生活的朝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是培养“士”气的时代,“士大夫”形象与概念开始变得清晰起来,《西园雅集》是北宋文人理想生活的具体呈现。
B.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国策,所以,宋代的科举制度也臻于成熟,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
C.宋代经济非常繁荣,废除了坊市分割,甚至在公元965年出现了通宵夜市,“坊郭户”也第一次被列人国家法定的户籍管理分类。
D.儒学在宋代影响深远,通过家规、家礼、族规、乡约之类的规定,甚至通过祭祀以及仪式中的戏曲、说唱,将儒家思想迅速传播。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