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

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人类疆界不断拓展,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摘编自(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

材料二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即使在北美市场《流浪地球》排片率也在节节攀升。《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电影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已久,《流浪地球》填补了多年来观众的期待。可以说,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征程。相比同期上映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较为轻松戏谑的戏剧类型,《流浪地球》选择背负更深沉的题材与更宏大的叙事,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选择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进行深刻思考

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导演郭帆的硬科幻电影,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则进行的审慎思考。原著作者刘慈欣独特的具有东方式思考的文本,为《流浪地球》提供了宝贵的阐释空间,赋予这部作品与传统好莱坞商业科幻大片截然不同又弥足珍贵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

相较于文学作品的理性和疏离,电影《流浪地球》增加了更多现实关注,增加了人性温暖与守望相助。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时。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作品在视觉上更加集中地呈现地下城,地球发动机、星际空间站和木星景观等神奇景观,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力和穿透力。父辈牺牲精神和家园情愫、人类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使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是中国式科幻与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这部电影以情感救赎为核心,对小说的这部分内容进行大幅改编。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美学意象实际上变成了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流浪地球》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电影里的家国情怀,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国,而是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

(摘编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

材料三 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组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碎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送”,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表示,随着中国进罩科幻大片,期待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将自己独持的声音和才能带入全球市场。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4日)

【小题1】下列选项不能说明《流浪地球》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内涵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中的东方式思考,获得了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则的思考的阐释空间,被赋予了与西方商业大片截然不同的特质。
B.《流浪地球》基于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和电影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而取得成功,在北美的排片率节节攀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C.《流浪地球》运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和拯救世界,倡导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独特的思想和价值。
D.《流浪地球》将中国式情感与人类普遍的人性融合,同时将其拓展到对人类乃至宇宙的关怀上,同时电影题材与叙事,不同于西方科幻电影。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这迫切需要科幻作家担起责任,聚焦于“人”,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B.《流浪地球》选择深沉的题材和宏大的叙事,改变了轻松戏谑的戏剧风格,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C.《流浪地球》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也是“恰巧”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相遇的结果,可谓“生”逢其时。
D.《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这一细节,让国外媒体产生了丰富联想,认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后来者”的身份,就要改变了。
【小题3】刘慈欣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请简要分析其这样说的原因。
2020高三·浙江·专题练习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家葛亮的小说《瓦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瓦猫》一书聚焦手艺人,共有三个故事——《书匠》《飞发》《瓦猫》。根据地域和主角的不同独立成篇,分别是江南篇、岭南篇和西南篇,其中涉及古籍修复师、理发师以及陶艺师。空间跨越三地,由南京、香港到昆明;时间跨度则从当代溯至西南联大时期,呈现出多元的叙事风格和气象。

小说对修书、理发、制陶技艺的细致描述,让人如临现场;更重要的是,还有对匠人生活状态的描述,并由此折射出历史的变迁以及历史与人之间载沉载浮的关系。历史总是向着更为便利快速的方向发展,匠人慢工出细活的技艺,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了。

《书匠》,坐标南京,主题是“整旧如旧”。修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修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还原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还原书的载体,让其尽可能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保存它的文物价值。这是一门对抗时间的技艺,修书匠就像传统文化的守护人,顽强地抵抗着时间蛀虫的侵蚀。

《飞发》,坐标香港,讲的是广东、上海两地的理发匠在香港打拼的故事。这其中,既有港味十足的香港街坊式生活,也有老上海的韵味和腔调,还有广东人的那种敢想敢干的拼搏劲。最动人的是关于理发情节的描述,转换发型,往往意味着心境的转变,甚至可能还指向遥远的志向。在小说中,粤派与沪派,旧派与新派,对理发流程、手法、发型的不同理解以及产生的冲突,集中地呈现在翟玉成和翟康然这对父子关系上。

《瓦猫》,坐标云南,从制作镇宅辟邪陶器“瓦猫”的匠人眼中,折射出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云南的西南联大的教授、学生以及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纠葛。艰难条件下专心学术、求索真理的教授,投笔从戎的爱国学生,在日军炮火下逃难已成家常便饭的普通老百姓,构成了一幅时代的群像,重现了国家危难之际中华民族爆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与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怀。从抗日战争时期,到知青上山下乡,再到改革开放,世事变迁,岁月沧桑,人事浮沉,唯有猫婆荣瑞红一家几代人的技艺传承不息。那瞪大眼睛、居于屋顶的瓦猫,似乎既在守护个人的小家庭,也在守护着国家这个大家庭。

近年来,在消费主义盛行、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氛围下,人们开始崇尚手工业制作的精细。在冷冰冰的机械制作时代,人们开始向往手工制作的温度和人文关怀。于是,《瓦猫》应运而生。它是这样一本书,有点怀旧,有点像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将劲道深埋在心中,厚积薄发,让我们在时间的不可逆转的流逝中,增强我们生命的厚度。

(摘编自搜狐网《寻找消失的匠人精神——读葛亮〈瓦猫〉有感》)

材料二:

羊城晚报:小说《瓦猫》一书的时间跨度从当代溯至西南联大时期,为什么会把“匠人故事”放置到那个时代去叙述?

葛亮:我希望表达出我对“匠人”另外的一种理解:除了专注、打磨、韧性,匠人还象征了一种文化传统。

我非常幸运地发现了龙泉镇,这个瓦猫匠人世代聚居的古镇,它突然和中国最重要的一批精英知识分子所构建的人文版图连接在一起了。这种结合其实也是一种隐喻,因为无论是匠人还是知识分子,实际上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种人文理想,有职业上的持守和信仰,这种信仰可以将两者连接起来。这种连接也将匠人精神升华了,成为我们人文传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文化认同感,是非常具体和立体的。

羊城晚报:你在小说《瓦猫》中想呈现的匠人精神与当下热门的“工匠精神”有何异同?

葛亮:我觉得是一脉相承的。现在的工匠精神可能更侧重于对技艺的打磨,但在我看来,匠人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就是因为它实际上可以连接不同的时代。人们容易产生一种固有的印象,觉得这种传统的匠人精神在现实语境中正走向没落,但是当我走近这些匠人师傅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状态要比我们想象的达观很多。而且各个工种由新变旧的过程,在我看来也不是简单的优胜劣汰,而是一种推陈出新,有不断的融通、交替和连接。

《瓦猫》所呈现的匠人精神可以辐射到我们当下的每个人身上,这种精神对读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读者。

羊城晚报:“民间”一直是你非常关注的写作对象,它有哪些闪光点?

葛亮:确实如此,我非常关注民间,我觉得民间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立场,甚至也是我们人文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说《瓦猫》就是这样,用朴素的民间方式叙写,是非常真诚的,甚至是很有力量的,引起读者共鸣。为什么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非常动人,是因为他把所谓的大人物都当常人来写,让读者产生共情。

羊城晚报:你对自己的写作有怎样的期待?

葛亮:对当下文学处境的体认,可能是我还愿意去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很多人跟我说,文学,包括传统艺术,都处于一个式微的过程中,但是我依然觉得它们在审美、时代共情上是最好的载体,甚至超越像电影这样的艺术表达方式。文字的审美空间更大,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

我对自己作品的期待,不仅仅是建立一个故事,或是勾勒一个人物,而是这个人物、故事的存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可以让他再次想象和勾勒,并产生共情。

羊城晚报:有人说你有一颗“老灵魂”,但是从作品和访谈来看,感觉你更像是有一颗“慢灵魂”。为何你总是偏爱旧时光、旧物和旧人?

葛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在审美上确实更加倾向于有沉淀的东西。说到物的意义,实际上它可以作为一种时光或者说是历史的遗留存在,但其实我觉得物更重要的意义是提醒,让我们抵抗遗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不会特别追逐刚出来的东西,但我不排斥新生事物。

(摘编自孙磊《葛亮:朴素而真诚的民间,充满了力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匠人慢工出细活的技艺不符合便利快速的时代发展潮流,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传统手艺人和传统技艺都将退出历史舞台。
B.修书是一门对抗时间的技艺。修书更重要的目的是还原书的载体,让其尽可能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保存它的文物价值。
C.葛亮认为“匠人”除了专注、打磨、韧性,还象征了一种文化传统,只有匠人才有独特的人文理想,以及职业上的持守和信仰。
D.人们觉得传统的匠人精神在现实中正走向没落,但当报社记者走近这些匠人师傅时,发现他们的状态要比人们想象的达观很多。
【小题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葛亮的小说《瓦猫》讲述了三个故事,其中涉及古籍修复师、理发师以及陶艺师,根据地域和主角的不同独立成篇。
B.《飞发》对理发情节的描述很动人,小说中的粤派与沪派、旧派与新派对理发流程、手法、发型有不同理解。
C.猫婆荣瑞红一家几代人历经世事变迁,但技艺传承不息。瓦猫,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个人的小家和国家这个大家。
D.葛亮在审美上更倾向于有沉淀的东西,他认为物更重要的意义是提醒,让人抵抗遗忘;所以他不接受和追逐新生事物。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小说《瓦猫》内容特点的一项是(     
A.关注民间手艺人B.多元的叙事风格和气象
C.批判盛行的消费主义D.时空跨度大
【小题4】葛亮的小说《瓦猫》能带给读者哪些阅读的收获或体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1年H1中国付费自习室用户满意度情况

(摘自《付费自习室数据分析》)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出行受限,于是出现了一个更为新潮的自习“场所”——网上自习室。一些年轻人或在网上开设的“自习室”学习,或在交互平台上直播自习,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帮助。“这个新现象是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与互联网时代青年生活新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有学者给出判断。

记者在夜里22点时进入B站,输入“自习室”搜索,各类up主的自习直播目不暇接,仍有许多人在自习。访问人次较多的“自习室”,人气超过200万人。“我的数学不能辜负”“北外等着我”……轻松的音乐背景下,弹幕不停穿梭。

很多受访者表示,学习感到枯燥时、自己一个人奋斗感到孤独时,直播是个好的选择,它能让人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大家一起共享求知的时光。“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参与网络自习室。”有一年多直播自习经验的90后青年张潇合坦言,实际上,定力不够的播主,很难克服对于弹幕内容和涨粉数量的好奇心,多看几眼屏幕、多回复几句粉丝的提问,学习状态就被打断了。

“不管线上还是线下的自习室,合理利用它,让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学播”网红,张潇合直播时不在屏幕画面里摆放任何可能影响参与者注意力的物品,不喊空洞无用的口号。他也不鼓励在网络自习室的留言区讨论学习问题。“讨论应该去教室,而不是自习室啊。”张潇合把“自习场所不闲聊”的标语放在屏幕中最醒目的位置。

(摘编自彭景晖《共享自习:一场关于自律和自我充电的探寻》,《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9日)

材料三:

当代青年群体中出现共享自习现象,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速度不断提高。面对目不暇接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于提高知识水平、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质的诉求,变得更为强烈和紧迫。同时,在校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职场青年面临职业竞争,这些因素催促着青年人主动学习、不断学习、实现自身突破,以在职业生涯中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些学者也提出建议,希望共享自习室这种新生的经济形态能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自习室需要有安全的设施、良好的通风环境、充足的个人空间,这对久坐桌前的学习者的身体健康很重要。同时,根据我们的实际观察,一些网络自习室里,有不少广告商充斥其中,也会出现不少影响自习者学习的言论。给青年人一个安静爽朗的网络自习环境,还要依靠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共享自习室和网络自习,是学习型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它们能否继续健康发展下去,为热爱学习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代青年主动参与学习、追求自身进步、适应创新环境的姿态,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青年人不断创新学习方式的做法,也将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这让我们更加相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有能力肩负未来发展的重任。

(摘编自张庆花《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青年的创新尝试》,《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21 H1中国付费自习室用户满意度数据来看,用户对付费自习室的学习环境、服务和共享资料比较满意率分别为38%、37.1%和34.5%。
B.《光明日报》记者在夜里22点进入B站搜索“自习室”发现有很多自习直播,看见很多人都参与其中,相互鼓励,相互监督,相互帮助。
C.“学播”网红张潇合不喊空洞无用的口号,也不鼓励在网络自习室的留言区讨论学习问题,也不赞成在直播自习中闲聊。
D.作为学习型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共享自习室和网络自习为热爱学习的青年提供良好的环境,但其未来前景有待观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网上自习室是学习型社会形成过程与互联网时代青年生活新方式共同作用的产物,这得益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
B.直播自习能让人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学友”,但并不代表所有人都适合参与网络自习室,如果缺少定力会直接影响学习状态。
C.共享自习室能够缓解在校学生、职场青年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感受到的压力,也能提高知识水平、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质。
D.当代中国青年肩负未来发展的重任,只要主动参与学习、追求自身进步、适应创新环境,就能决定他们的人生,构建学习型社会。
【小题3】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应该如何让线下、线上的共享自习室发挥其优势?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

2020

全国科普工作人员(万人)

186.82

181.35

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万人)

1.73

1.85

专职科普讲解人员(万人)

4.11

4.17

全国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亿元)

172.97

171.72

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亿人次)

1.72

1.15

科研设施开放数量(个)

10664

8328

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万人)

954.28

1155.52

(摘编自《2020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科学技术部发布)

材料二:

20223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传道授业天上来,将科学课堂搬上太空,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如此科普,值得点赞。

那里是太空,那里也是生动的课堂。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空间站搭起桥梁,“天宫课堂”引航天科普入“百姓家”、青年心。太空授课不仅刷新了科普教育的固有模式,也拓展了科学课的外延。这种形式让宇宙不再是神秘莫测、遥不可及的“高岭之花”,直观生动的太空授课让它离我们更近了;让科学不再是书本上高度浓缩又晦涩的知识,在生动的太空实验中它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航天员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中小学生在地面课堂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地面提问,航天员在太空答疑,天地实时互动,让这堂科学课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科学本身就是求知、求真,而求知、求真需要动力。动力来自哪里?源于梦想,源于兴趣。古今中外,很多大科学家就是从小对科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后,才与科学结缘并将一生献身科学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航天员王亚平曾经说过的这句话,至今仍萦绕在很多人耳畔。也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保持着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勇气与热忱,有着为了梦想无惧风雨、奋力攀登的无畏与坚持,科学才能不断进步,航天事业才能向前发展。“天宫课堂”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天宫课堂”中那些前所未知、与地面上截然不同的现象,会让学生头脑中产生很多“为什么”,这便可能成为他们太空梦、航天梦、科学梦最原始的起点。

(摘编自张冬梅《天宫课堂:重新定义科普课》)

材料三:

近年来,青岛市科协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不断提升全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以科普教育基地为重要载体,大力夯实基层科普阵地建设,提升社会化科普工作能力。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56家。与此同时,市科协支持引领各相关单位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其进一步开发开放优质科普资源,支持其创新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面向公众提供优质科普公共服务。仅在近三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市科协就联合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284场次,惠及近500万人次。下一步,市科协将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并围绕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为服务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腾讯网,20224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全国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总数量较上年有所减少,但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所提升。
B.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较上年减少了三成多。
C.分析2020年的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可以推测科研设施接待人数中有一定比例是线上接待的。
D.全国科普工作人员总数缩减,致使2020年科普工作经费筹集规模比上一年减少了1.25亿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课堂”传道授业,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
B.青岛市近年在科普方面主抓两项工作: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市科协支持引领各相关单位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C.青岛市近三年的经验表明,推进科普工作可以积极对接学校课后服务,有利于助推基础教育领域的“双减”工作。
D.材料三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所使用的三个数据是为了表现青岛市近三年来科普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小题3】“天宫课堂”的科普方式为什么“值得点赞”?请结合材料概括回答。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