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1
阅读下列一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一官。昌期何如?”

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②在岐州,户口逃亡.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大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大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

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 “元忠为宰相,何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对仗:当廷奏事。②:从前。③承乏:充任(谦辞)。④戬:高戬,时任司礼丞。⑤台衡:指宰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       暴乱:发动叛乱。B.朕欲别一官     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吏事   闲;空闲。D.昌宗从旁迫说 趣:催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为雍州长史/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户口逃亡尽/臣死不避
C.何效委巷小人之言/今其智反不能及
D.臣之罪/臣之壮,犹不如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璟勉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元忠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愿加害元忠。
19-20高二下·浙江宁波·阶段练习
知识点:《资治通鉴》文言实词一般文言虚词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钦娶湖阳樊重女,生三男:縯、仲、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縯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縯召诸豪桀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众皆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縯自发舂陵子弟。诸家子弟恐惧,皆亡匿,曰:“伯升杀我!”及见秀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凡得子弟七八千人。刘縯欲进攻宛,与甄阜、梁丘赐战。时天密雾,汉军大败。秀单马走,縯弟仲及宗从死者数十人。縯复收会兵众,还保棘阳。阜、赐乘胜留辎重于蓝乡,引精兵十万南渡潢淳,临泚水,阻两川间为营,后桥,示无还心。新市、平林见汉兵数败,阜、赐军至,各欲解去,縯甚患之。会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縯即与秀及李通造其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众推王常。縯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縯遂与常深相结而去。常还,具为余将成丹、张卬言之。丹、卬负其众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乎!”常乃徐晓说其将帅曰:“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今南阳诸刘举宗起兵,观其来议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诸将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即引兵与汉军、新市、平林合。縯大飨军士,设盟约,休卒三日,分为六部。十二月,晦,潜师夜起,袭取蓝乡,尽获其辎重。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B.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C.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D.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
B.“众皆然之”与“沛公默然”(《鸿门宴》)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C.辎重,原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箱包行李,后用于指军队携带、运输的物资。
D.“绝后桥”中的“绝”和“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中的“绝”都是“渡过”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縯有远大志向,他希望联合天下英雄豪杰,推翻王莽政权,光复汉朝,让百姓摆脱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
B.刘縯率军进攻宛城,与甄阜、梁丘赐交战,由于大雾弥漫,刘縯的军队大败,刘縯的数十个族人战死。
C.刘縯率部退守棘阳,面对甄阜、梁丘赐占据交通要道,新市、平林的士兵已然逃走等问题,刘縯忧心忡忡。
D.王常通过分析王莽政权存在的问题、下江兵的不足之处、南阳刘姓家族的优势,说服将领们与刘联合作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縯即与秀及李通造其壁。
②诸将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前在河西,能节用度,勤职业,仓库充实,器械精利;上闻而嘉之,欲加尚书。张九龄曰:“不可。尚书,古之纳言,唐兴以来,惟旧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仙客本河湟使典,今聚居清要,恐羞朝廷。”上曰:“然则但加实封可乎?”对曰:“不可。封爵所以劝有功也。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陛下赏其勤,赐之金帛可也;裂土封之,恐非其宜。”上默然。李林甫言于上曰:“仙客,宰相才也,何有于尚书!九龄书生,不达大体。”上悦,明日,复以仙客实封为言,九龄固执如初。上怒,变色曰:“事皆由卿邪?”林甫退而言曰:“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十一月,戊戌,赐仙客爵陇西县公,食实封三百户。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之。

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炅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从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上谓宰相曰:“挺之为罪人请属所由。”九龄曰:“此乃挺之出妻,不宜有情。”上曰:“虽离乃复有私。”

于是上积前事,以耀卿、九龄为阿党,并罢政事。

(选自《资治通鉴·二百一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才识,何必辞学                       苟:假如
B.陛下林甫                                     相:看相貌
C.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       疏:疏通
D.林甫为人                                     薄:轻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如甲申年、丁酉年等。本文中的“戊戌”即戊戌年。
B.隋唐时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公爵是比王爵低一级的爵位,分为国公、郡公和县公。文中牛仙客被封为陇西县公的爵位。
C.庙,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社,古代指土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庙社,用以指代国家和政权。
D.三司,东汉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刑狱。武则天当政后,改为以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杂按为三司。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反对加封牛仙客为尚书和对其实封,李林甫向唐玄宗进谗言,最终玄宗还是加封了牛仙客陇西县公的爵位。
B.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但萧炅是一个白字先生,中书侍郎严挺之讥笑他为“伏猎侍郎”,于是萧炅被调出京城,任岐州刺史。
C.李林甫是一个曲意奉承的奸佞小人,张九龄反对他担任宰相,他虽然内心不满,表面上却“曲意事之”。
D.严挺之的前妻被休后又嫁给了王元琰,跟从王元琰获罪,严挺之解救了她。李林甫让人告诉玄宗,玄宗认为严挺之这样做是出于和前妻的私情。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封爵所以劝有功也。边将实仓库,修器械,乃常务耳,不足为功。
(2)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欲以高昌为州县,魏徵谏曰:“陛下初即位,文泰夫妇首来朝,其后稍骄倨,故王诛加之。罪止文泰可矣,宜抚其百姓,存其社稷,复立其子,则威德被于退荒,四夷皆悦服矣。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十年之后,陇右虚耗矣。陛下终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国,所谓散有用以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上不从,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材料二:

癸酉,以凉州都督郭孝恪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高昌旧民与镇兵及谪徙者杂居西州,孝恪推诚抚御,成得其欢心。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既没杀沙钵罗叶护,并其众,又击吐火罗,灭之。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郭孝恪将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乙毗咄陆又遗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孝恪击走之,追奔至遇索山,降处密之众而归。

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馀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道涂所经,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存焉。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上弗听。及西突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徵、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B.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C.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D.今若利其土地以为州县/则常须千馀人镇守/数年一易/往来死者什有三四/供办衣资/违离亲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度叫做干支历,文中“乙卯”和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用法一致,都为纪年。
B.“郡”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战国时郡县并置,秦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以后,“郡”成为“州”的下一级行政区。
C.“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快捷有效的方法。
D.古人“东为左,西为右”。文中“陇右”,指陇山以西的地方,而姜夔《扬州慢》中“淮左”即指淮河以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想将高昌改为一个州县,魏征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获得高昌的粮食布匹,还会消耗唐朝国力,这个做法不可行。
B.高昌旧部、镇兵与犯人混居西州,不便管理,郭孝恪从中斡旋调解,诚心诚意抚慰治理,因而深受他们的欢迎。
C.乙毗咄陆杀死沙钵罗叶护吞并其部众后,乘胜侵犯西域和伊州,结果被郭孝恪打败,郭孝恪一直追击他到遇索山才凯旋。
D.等到西突厥进犯高昌,太宗才感到后悔自责,认识到没有采取魏征和褚遂良的意见是错误的,高昌的局面是咎由自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阵!
(2)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
【小题5】在如何对待高昌的问题上,魏征与褚遂良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