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掲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 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释放氰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纽约市各公园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 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授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小题1】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B.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C.材料三列举了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D.材料三中有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
【小题2】三则材料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表达了观点,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城市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B.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化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材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要付出代价。
D.从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化对生物的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
【小题3】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请概括“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的原因。
19-20高一·浙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顶层设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次改革被视为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改革。

迄今为止,已有三批新高考省份出台了改革方案。2014年,浙江和上海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分别公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省份成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9年4月,河北、辽宁、重庆等8省份相继发布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行新高考,到2021年初步建立新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第一、二、三批试点省份改革方案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后一批的高考综合改革是在前一批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有继承,又有调整,体现了创新性。

(摘自张卫《三批试点省份新高考改革方案启示了什么》)

材料二:

从本次对某校的问卷调查来看,仅有7.8%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做过较详细、系统的规划,40.1%的学生只做了近期规划,而高达44.8%的学生想过做规划但未付诸行动,还有6.3%的学生没有意识到要做规划。面临新高考,仅18.6%的高中生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而高达81.5%的高中生采取消极或被动的应对方式,其中包括对新高考改革未作考虑并幻想到时候总会解决(49.4%),以及对新改革所引发的不确定影响而感到焦虑(14.8%)或茫然(17.3%)。

(摘自徐文君《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学业规划现状调查》)

材料三:

新高考选课带来的其中一个影响,就是未来志愿的填报。高校的不同专业会对学生的选考科目有不同要求。有些高校专业对选考的科目设了限制,如理工类专业一般会要求学生选考物理科目。因此,如今学生也需要提前考虑自己将要选择的大学专业是什么,专业开设哪些课程,就业方向如何,特别是各个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方面,2014年开始实施新高考的浙江积累了不少经验。杭州高级中学引进了霍兰德职业兴趣倾向测试,为学生提供3个参考类型,并按适合程度排序,帮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杭州学军中学每年高一新生进校之后,都会完成生涯发展档案的录入,班主任在之后的班级管理中,可随时查阅生涯发展档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协助学生解决生涯选择中的有关困难。

(摘自《广东新高考选课走班怎么“走”?》)

材料四:

图1:

表1:

院校代码院校名称招生专业名称包含专业首选科目要求再选科目要求
10001北京大学历史学类历史学、世界史、外语语言与外国历史物理或历史均可不提科目要求
10183吉林大学历史学仅历史历史(1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地理

(选自《2021年在粤招生本科高校选考科目要求(3+1+2模式)》)

【小题1】下列符合吉林大学“历史学”专业2021年在粤本科招生选科组合要求的一项是(     
A.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B.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物理、地理
C.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D.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地理、政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的改革方案,既借鉴了前两批改革省份的宝贵经验,又进行了调整,是创新性的体现。
B.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了考试招生模式,有三批新高考省份将出台改革方案。
C.高中生学业规划现状堪忧,相关问卷调查统计超过半数学生没做过学业规划,大多数学生采取消极和被动的应对方式。
D.由于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不同,相同的专业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高中生该如何做好新高考背景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新诗批评与新诗相伴而生,甚至略早于新诗。五四文学革命前的两年,胡适在美国读书时就和杨杏佛等反复讨论如何改革中国文学及作新诗的问题。正是在往复切磋中,胡适对新诗的语言、形态、作法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些富含学理思考又不乏少年人意气的书简、应答诗,成为现代新诗批评文本的最初形态。由此,现代新诗批评展开了它的建构过程。

现代新诗批评发展的过程,也是逐步获得自身专业性的过程。对外,新诗批评要引导新诗前进的方向、指出新诗出现的问题。它是新诗发生发展的孪生话语,新诗的目标、问题往往也是它的目标、问题与向内,新诗批评须不断完善自己。在现代文化分科化的进程中,新诗批评要纠正自己模糊、零散的面貌,逐渐转变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门类。为此,现代新诗批评不惜向西方借力,搬用西方诗论资源,输入欧美文学,西方诗论、诗学中的绝对观念和分析方法也渗透了进来,一度成为现代新诗批评走向现代、科学的主要内涵。

冷静省察会发现,其实中国化的愿望自一开始就深藏在现代新诗批评的腠理。以胡适为代表的现代早期新诗缔造者本来就是将新诗、新诗批评置于革新文学、再造文明乃至东方的文艺复兴的大框架中来培育的。五四新文学作家在形成世界主义观念的同时都抱有中国本位的理想。朱自清是有高度自觉意识的现代新诗批评家,他认为在传统的诗文评文学批评转变的过程中,不单要做到将一时代还给一时代,更要做到将中国还给中国。朱自清分力于新诗批评,在促进新诗批评走向分业”“系统性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地参用本国的传统

尽管新诗充满了对的渴望,但是新诗批评在话语层面上,远没有摆脱古典、传统的影响,新旧同台,古今杂陈是现代新诗批评话语的重要表现形态。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为了给湖畔派几位少年诗人的情诗一个地位,特别说到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诗,这是因为他明白,新诗地位的给定或意义的赋予,要在与传统的比照中才有可能实现。说李金发的诗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藏起了串儿,得读者自己串着瞧。明眼人可以看出这是对南宋张炎《词源》中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说法的现代翻版。后来卞之琳小处敏感,大处茫然的说法以及废名对林庚等人诗歌的界说,都不同程度地移用、衍化了张炎的话头。甚至批评家对初期新诗喜欢说理的判定,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诗论中唐宋之争的潜在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感于现代派诗歌文本的晦涩难懂的现状,朱自清率先开启了现代解诗学的尝试。他拿来朱熹的话,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巧妙地切中了文本细读的关键。在解诗实践中,他以林徽因《别丢掉》等作品为例,细微谨慎地拆碎文辞表达意思,又苦心地逗拢在一起。现代解诗学的方法呼之欲出。朱自清特别注意训释难解的字词的意思、意味。中国古典的诗话、词话,尤其朱熹的《诗集传》是他特别熟悉的。他将中国的方法盐溶于水般地放进了现代新诗批评的实践中。

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九叶派诗人唐浞等人仍在借庄禅美学理解意象。此外,大量的评述诗人都不同程度地综合运用了注疏、感悟、评点、考证等中国传统批评方法。西方的刺激,服务于现代新诗解释、评判的需要,重新释放了中国诗歌批评方法的活力,也促进了古典方法向现代的合目的的转化。

(摘编自程继龙《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

材料二:

新诗已过百年,数量庞大,其中不乏平庸之作、滥竽充数的伪作劣作,与古诗相比,新诗经典的认同度却不那么理想。没有经典,就没有说服力。新诗到底有无评价标准?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有助于新诗经典的建构。因此,在当下探讨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尤为迫切。

西渡在《新诗为什么没有产生大诗人》一文中说:尽管新诗已有众多优秀的作者和作品,但对于那些怀疑新诗的读者和批评家,这些都不够。他们会用不屑的语气反问道:‘新诗有李白吗?有杜甫吗?’没有公认的大诗人要算是新诗的软肋之一。西渡看到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即如果在中国谈诗,必谈李白、杜甫,就像谈书法,必谈二王和颜、柳。无论新诗怎样辩解,怎样试图摆脱与古诗的关联,古诗都会作为新诗的标杆而存在。这就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离不开向古诗学习。围绕建构新诗经典的目标,新诗批评可以从技术和思想两个方面确立新的标准。这方面杜甫能为我们提供很多启发。

首先是名词意识。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样近于苛刻的诗歌标准,完全可以为新诗批评所用。如果诗是一座建筑,那么语言就是砖瓦。砖瓦如果是劣质产品,那建筑质量就不会好到哪里去。中国形态的新诗批评,首先应当谈字法、词法。拿杜甫的炼字来说,杜甫诗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词汇的运用,均独具匠心。其次是名句意识。杜甫的经典诗歌,往往伴有经典名句。新诗中经典的句子也不少,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但新诗批评引用古诗名句乐此不疲,而对挑选新诗金句则用力不多。

一个优秀诗人在作诗时可以靠才情,甚至靠技术,但到伟大诗人这样的级别,必然取决于其思想境界。就杜甫而言,他有四个方面的思想维度可为新诗批评借鉴,即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道主义、草根情结。杜甫的宏大可用于对照新诗中流行的小我私人、肉身等狭小的思想观念,使之成为解决新诗中诸种问题的一个镜鉴。

实际上,新诗走向伟大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杜甫诗歌那里或多或少都可以得到启示。

(摘编自师力斌《从古典诗学传统看新诗批评的建构》)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新诗批评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前就已产生,胡适等人对新诗和中国文学的探讨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新诗批评的发展。
B.现代新诗批评在获得自身专业性的过程中,要肩负指引新诗创作的使命,与新诗的目标问题也往往致。
C.新诗诞生百年来,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质量低下的诗作,如何提高新诗经典的认同度是新诗批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D.从杜甫遣词造句方面具有的精湛技术可得出启示,树立名词、名句意识应成为现代新诗批评进行中国形态建构的要求。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新诗批评向西方学习,完善自我,有利于其改变过去模糊、零散的面貌,转变为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门类。
B.朱自清认为李金发创作的诗歌从部分着眼尚可读懂,若从整体阅读则没有意思,这与南宋张炎《词源》中对梦窗词的评论一致。
C.新诗经典的评价标准问题没有解决,新诗的认同危机就会一直存在,而西渡的《新诗为什么没有产生大诗人》对于建构新诗经典具有重要意义。
D.挑选新诗经典,寻找伟大诗歌,完成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的重任,需要从古典诗学传统中汲取营养,如杜甫的四个思想维度。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1923年闻一多在肯定郭沫若的《女神》具有“时代精神”的同时,又尖锐批评诗中的“凤凰”是古印度的神鸟“菲尼克司”,而非中华的凤凰。
B.学者叶公超曾在文章《论新诗》中引用艾略特的话“文学里也要有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
C.诗人梁宗岱用中国古典诗学中读诗时“悟”的道理来解读现代新诗中的象征主义。
D.近年来,现代诗的形态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诸如网络诗歌、图像诗歌、有声诗歌等新样式。
【小题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小题5】材料一是从哪些角度来阐述“现代新诗批评的中国形态建构”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价值存在多元普遍性

中华文明的价值与现代西方价值有很大差异。如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的权利优先,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将违背基本的个人自由。而儒家和世界各大宗教伦理则都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益公益的美德。

中国文化经历近代、现代的发展走到今天,面对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和世界的变化趋势,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坚持和守护《人权宣言》中的所有要求,并努力使之实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由、人权是最重要的价值,或伦理仅仅是为个人人权提供支持,应当指出,在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的。在西方文化的主流理解中,人权是个人面对国家而要求的一种权利。在这里,个人的权利要求只涉及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无法界定个人对社会、家庭、他人的义务和责任。由于只把焦点集中在个人对社会的要求,而往往忽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集中在个人对自己权利的保护,而忽视了个人也具有尊重他人权利的责任。

20世纪的中国新儒家代表梁漱溟以中国文化的代表自任,以“互以对方为重”的责任立场反对以个人主义和权利观念作为人生的根本态度,这在本质上也可以说是反对以自由主义作为人生的根本态度和根本的伦理原则,他所主张的是一种儒家的态度,可视为现代中华文明价值观对于权利伦理的一种态度。

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儒家伦理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新加坡“亚洲价值”的说法即是其中之一。按李光耀的解释,他所说的亚洲价值被概括为五大原则:一、社会与国家比个人重要;二、国家之本在于家庭;三、国家要尊重个人;四、和谐比冲突有利于维持秩序;五、宗教间应互补、和平共处。这与现代西方价值的不同,不是所有的价值要素都不同,而是价值的结构、序列不同,价值的重心不同。质言之,现代亚洲价值的核心是,不是个人的自由权利优先,而是族群、社会的利益优先;不是美联各方冲突优先,而是关联各方和谐优先,这种社群利益优先的价值态度,不能用来做压制人权的借口,它要靠民主制度和尊重个人的价值实现人权的保护,当然,新加坡的伦理还不是现代儒家伦理的全部,如现代儒家伦理除了强调社群价值和责任之外,还注重要求人保持传统的美德,认为这种美德既是现人性的体现,又是社会普遍利益的升华,这种价值除致力于社会和谐之外,也致力于人与人、人与社会、文化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等。

仁爱原则、礼教精神、责任意识、社群本位都是与个人主义相反的价值立场,是当今世界的需要,它可以与西方现代性价值形成互补.真正说来,在精神、价值层面,必须承认东西方文明都具有普遍性,都是普遍主义,只是它们之间互有差别,在不同历史时代实现的程度不同,这就是多元的普遍性。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价值与现代西方价值有很大的差异,如现代西方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中国则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B.在西方文化中,人权是个人向国家要求的一种权利。个人的权利要求只涉及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个人无须承担其他的责任。
C.梁漱溟先生提俱“互以对方为重”的责任立场,这种责任立场体现的是一种儒家的态度,本质上是反对现代西方自由主义的。
D.“亚洲价值”主张“社群利益优先”,强调社群的价值和责任,以及关联各方和谐优先而不是冲突优先,这是现代儒家伦理的全部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突出中西方文明价值的差异。
B.作者并没有否认西方人权思想存在的意义,而是通过与中华文明的比较指出了其不合理之处。
C.第4段引用新加坡“亚洲价值”的说法,论证了儒家伦理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具有普遍性。
D.文章先是指出中西方文明价值存在差异,然后具体分析两用者的差异,最后又指出两种价值都具有多元普遍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和世界各大宗教伦理都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等美德,说明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似度高,具有多元普遍性。
B.面对社会和世界的变化趋势,我们应当毫无疑问地坚守自由、人权,坚持伦理要绝对为个人人权提供支持。
C.“亚洲价值”强调了个人与家庭的利益,也强调了社会与国家的利益:它与现代西方价值的结构、序列、重心不同。
D.仁爱原则、礼教精神、责任意识、社群本位与个人主义是对立的价值立场,因此我们只能承认并选择其中的一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