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抗,字幼节。(父)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

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乃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于围,而以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齐、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评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

(选自《三国志·陆抗》,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力则安者制危            侔:相等
B.军营更筑严围            敕:告诫
C.而以士民之力乎        弊:损害
D.貌无                      矜:矜持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假(同“借”)以符节,持节是指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
B.九服:原指京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后泛指全国各地区。
C.鸿沟:古运河名。楚汉项刘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后就把两国疆土的分界称为鸿沟。
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此处是说陆逊饱读诗书,所以才有“书生拜大将”之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抗对朝廷政事懈怠、言者议事不切要领的情况表示深切担忧,他用六国为秦所并,西楚北面于汉高之例表明朝廷应该居安思危。
B.凤皇元年,步阐据西陵城叛变,陆抗与诸将意见发生分歧,迫于压力听从雷谭的建议,放手一攻。
C.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投靠扬州刺史杨肇,陆抗心思缜密提早谋划,预料敌人会攻打弱兵驻守之处,连夜换上旧部大败杨肇。
D.陆抗忠正诚信,有谋略和才干,有他父亲的风范,他们世代获得美名,比起父辈陆抗具备的德业只是规模略小,但也算是继承父业。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
(2)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
【小题5】史家评陆抗“贞亮筹干”,“西陵破晋”一战如何体现他的“筹干”的?请简要概括。
19-20高一上·江苏南京·阶段练习
知识点:陈寿(233-297)《三国志》文言文翻译文言实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意事项华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跬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注],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或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选自《三国志·华佗传》,有删改)


注:差,通“瘥”,病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B.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C.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D.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与人交往时,自称字表示谦虚,称对方的字则表示尊敬。
B.游学,古代学者远游异地、从师求学的一种方式;也可指以所学游说各地,增智广识,交友致学,求取官职等。
C.孝廉,汉朝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察举科目之一。被举荐孝廉者,应孝顺父母,行为清廉,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D.太祖,皇帝的庙号,多用以称开国君主,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本文的“太祖”是指曹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本是读书人,又通晓养生术,当时的人以为他虽然年近百岁,却有壮年的容颜。
B.倪寻、李延同时得病,华佗认为他们病因同但病症不同,就分别施治,让他们同时痊愈。
C.华佗被押送许都下狱问罪,荀或认为华佗的医术精湛,能救人性命,应当宽容饶恕他。
D.太祖认为华佗本来能够治好他的头风病却故意留着病根不治,想借此抬高自己的地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2)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小题5】华佗不愿回到太祖身边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至忿,有如水火。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使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B.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C.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D.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号,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皇帝的称号有尊号、谥号、庙号、年号四种,本文中“尊号”代指“皇位”。
B.假节,指假以符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其临时任务完成后,符节将会被收回。
C.故事,在古文中可以理解为“旧事”“先例”“旧业”“典故”等,在本文中,“故事”就是“旧业”的意思。
D.长史,中国古代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职。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延对待刘备很忠心,他率领自己的部队跟随刘备入蜀作战,多次建立战功,也得到了刘备的信任,被委以重任。
B.魏延善于训练士兵,又勇猛过人,他自视很高,时常认为诸葛亮胆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C.魏延在得知诸葛亮去世之后,主张继续率领各军攻打敌人,不能因为一个人去世而废止了天下大事,并拒绝听从杨仪的指令,做断后的将军。
D.魏延往南返回蜀地,烧毁所过的栈道,并想要杀掉杨仪等人。他一直想接替诸葛亮,最终却走上了投降魏国的道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杨仪不假借延,延至忿,有如水火。
(2)延遣人觇仪等,欲案亮成规,使诸营相次引军还。
【小题5】请简要分析魏延最终兵败被杀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刑讯穷竟;刑讯致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可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或指道经,即道教经典著作,还可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孝廉:本意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差:通假字,“差”同“瘥”,“病愈”的意思,在本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
D.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首伏”意味着头低下认罪。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不爱做官。他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
B.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善用方法。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医书,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于是华佗将医书烧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小题5】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