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敦煌壁画作为我国传统壁画艺术的瑰宝和精髓,对色彩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对线条有着那个时代的理解。敦煌壁画是我国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画,我们从敦煌壁画的载体来看,敦煌的石窟建筑是敦煌壁画的载体,而敦煌雕塑是敦煌佛窟的主体。敦煌的壁画对于敦煌的建筑,起到的是一种美化或者是装饰的效果,它对于敦煌的雕塑,也起到一种陪衬的作用,但是敦煌莫高窟中的主体雕塑,并不能体现出当时文化的进步以及经济的繁荣等内在的内容,所以只能够通过敦煌的壁画来体现。由此观之,在敦煌的佛窟里面,壁画所处的位置虽然不是主体的位置,但是它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敦煌莫高窟从最初开发到最终的形成经历了好几个朝代,而各个朝代的绘画风格和颜色基调又各有不同,所以在壁画的色彩和表现力上也有所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各个朝代的特点。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内容不仅有历史文化风貌,还有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

北魏出现的壁画属于敦煌壁画创作初期的作品,所以壁画在表现形式和基本色调上体现出北魏时期色彩的变化,浓重而又富有变化。绘画的画家们首先用红土粗略地在墙壁上起稿,之后再用黑色的线描一遍。画面壮美、宏大,人物采用了龟兹风的渲染手法,类似于西方绘画。后来到北周,壁画一般都绘在经过处理的白色背景区域,使得色彩更加突出,画面更加美观。

再到隋唐过渡时期,敦煌壁画继续创新,这个时期的壁画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既承接了上一代的特点,又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壁画高雅富丽,更加注重色彩的协调和搭配。这个时期的壁画创作,在绘画手法上以平涂为主,绘画出主体后再加以修改,色调以绿、青、红为主色调。到唐朝,壁画更加注重色彩和线条的结合,在色彩的作用上,也更加具有创造力,不再以单元色为主,出现了许多的复合颜色。其中盛唐时期的观无量寿经变壁画,色彩典雅绚丽,浓厚而不失庄重,线条飘逸又能清晰表现主旨,内容富有想象力又符合逻辑。红色的廊柱,青绿色的琉璃瓦搭配和谐,错落有致,而人物的衣着服饰多用间色,朴素淡雅。这个时期的壁画水平也达到了敦煌壁画的巅峰。

敦煌壁画的晚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更替使得民族逐渐融合,中土的绘画风格和西域的绘画特点有了较多的融合,色彩也逐渐变为次要地位,壁画以表现内容为主。敦煌壁画的晚期经历了时局动荡、艺术革新、朝代变迁、民族交融和文化的交流,使得敦煌壁画在绘画风格上结合了中原文化的特点,在色彩上更加趋向于暖色、温和的色调,同时壁画更加注重其内容,降低了颜色在壁画中的地位。还有部分年代的因素,和化学本身的效果,使得壁画随着时间的变化迎来了第二次生命。

(摘编自郑宇翔《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2018年第04期《文物世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和敦煌雕塑一样重要,相互映衬,体现了当时文化的进步及经济的繁荣。
B.不同朝代敦煌壁画绘画风格和颜色基调各有不同,尤其在色彩和表现力上差异巨大。
C.北魏时期的壁画采用了龟兹风的渲染手法,色彩浓重而又富有变化,画面宏大壮美。
D.唐代敦煌壁画继续创新,更加注重色彩和线条的结合,既有单元色,也出现了复合颜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说,然后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敦煌壁画注重色彩,更注重线条运用的特点。
B.文章举出观无量寿经变壁画的例子,证明了至盛唐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创作水平才达到高峰。
C.文章从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介绍了敦煌壁画的晚期内容和色彩的变化,结论科学,令人信服。
D.文章中心突出,论点鲜明,重点论证了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对敦煌壁画发展的重要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壁画化学本身的效应,敦煌壁画必将迎来第二次生命和中外游客的观赏热潮。
B.敦煌壁画内容丰富,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历史文化风貌,还可以了解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
C.敦煌壁画诞生于北魏时期,到了隋唐时期继续创新,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有了自身特色。
D.晚期的敦煌壁画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更重视内容的表现,色彩更趋于暖色、温和的色悯。
2020·安徽阜阳·一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小题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部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D.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小题4】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有钱就可以从国外买到粮食,没有必要费大力气发展国内粮食生产;也有人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意味着今后所有农产品都要由国内供给。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既不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意,也没有抓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粮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乡居民每天都需要消费的基本民生商品。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因为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也实现了货足价稳,为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坚强支撑。事实表明,要做到供应不断档,必须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为此,一方面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坚持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另一方面,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规模。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地见效。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形成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可以提高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农业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摘编自叶兴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材料二:

我国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的耕地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思考。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很多农民兄弟从农村走到城市,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上升。调查显示,城市人均的粮食需求量比农村人均粮食需求量高出50%以上,粮食需求会随之上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已经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对高质量牛奶、鸡蛋、肉类的需求不断提升,体现出高营养、高热量、高消耗的特点,因此对畜牧业的需求逐渐增强,对饲料用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尤其是像牛肉这一类产出效率较低、生产周期较长的肉制品,使对玉米、豆粕等产品的需求增加。我国目前大豆的自给自足率很低,缺口在8800万吨左右,主要依靠进口。

1997年到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23亿亩,耕地的迅速减少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因此中央划定了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尽管如此,近年来个别地方时有侵占耕地的现象,值得关注。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数量仅为1.3亩,还不足国际平均线的一半,显现出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少的特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一是建设建筑用地规划粗糙,造成耕地的流失和浪费;二是违规使用土地的情况仍然存在;三是土地污染、水力资源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土地沙化、盐碱化,使耕地面积减少。

我国国内粮食的价格受到国际市场影响,主粮价格不高,农药、化肥、劳动力的价格上涨,导致了农民种粮不赚钱。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种植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高、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科技化程度高,使得他们在粮食的平均成本、产量和品质方面都具有优势,而种粮不赚钱将使更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造成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这也带来了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未来谁来种粮食值得我们思考。

(摘编自白晓明《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产品的自给自足虽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但这种认识不符合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本意。
B.我国粮食生产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有力支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粮食及各类副食品的充足供给。
C.种子技术是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性与可靠性的重中之重,其核心技术的突破,直接关系农业科技的自立自强。
D.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依赖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互动,而且也依赖于我国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置的水平。
【小题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大豆产量严重不足,如不依赖进口,可能会制约国内畜牧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居民高质量食品的需求。
B.中央划定了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如果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一政策,就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C.加大规划使用土地的力度,提高生态治理的能力,科学开展水利农田建设,对弥补我国耕地的短板有一定帮助。
D.农业种植成本不断地增加,而种地产生的效益不高,这使农村适龄劳动力纷纷外出,大量耕田可能会荒芜。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最不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措施是(     
A.开展高质量高标准的农田建设。B.稳定主要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
C.厉行节约的全民“光盘行动”。D.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战略。
【小题4】请梳理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小题5】针对我国粮食安全,两则材料在探讨与思考时立论角度不同,在未来实施的保障措施方面又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中华悠久商业文明的传承者、记录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中华老字号不仅拥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技艺和服务理念,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在今天这样一个突出高质量发展、强调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的时代,老字号企业发展壮大、走出国门,有利于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中赢得口碑、创造价值,打造经得起考验的世界品牌,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影响力。实现这些美好愿景,老字号修炼好内功尤显重要。

应看到,传承的本质,其实是“承传”。老字号传承人要把原来优秀的产品技艺、文化基因、人文情怀承过来、传下去,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同时也要看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传承。在传的过程中,要通过与现代技术融合、与互联网拥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冲浪,使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然而,现实中老字号发展中还遇到很大的梗阻,不少老字号普遍缺乏资金、理念陈旧、知名度下降,有的至今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的缺乏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有的缺乏创新发展的内在动机和能力。是振奋翅膀飞翔还是戴着镣铐跳舞,关键就在于能否打开思路、放手改革,通过自我革新闯出一条腾飞之路。近年来,从高铁走出去到核电出海,除了企业自身技术过硬,国家推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为老字号提供更多有形之手的托举服务,老字号企业一定会不负众望。

(节选自《老字号如何成为“国家名片”》,有删改)

【小题1】理解文中“戴着镣铐跳舞”含意。
【小题2】中华“老字号”的存在有怎样的意义?
【小题3】老字号如何才能成为“国家名片”?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