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

[清]张惠言

古之所谓良有司者,不待其莅政治民也,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是故有躁进之心,则必有趋势之术;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虽有特达之才,廉耻之念,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呜呼!今之有志于吏道者鲜矣。今各省自州县自丞尉,谒吏部而出者,岁数百余人,其人皆有司牧之责,其间亦有知名义、识廉耻者。然吾观其所以进争尺寸之捷,较出入之势、进退之械,则未有不求熟者。及其选而得官,则哗然曰:“某地善,某地恶。”得之者忻戚色然。问其所以为善恶者,则非政之险易也,非民之淳浇也,曰“某地官富”,曰“某地官贫”。呜呼!士未莅官,未治民,而所汲汲者如此;古之良有司,其终不可见乎?

海盐张文在,强毅慷慨,喜任侠,然敦为孝弟。少举于有司,困不遂,走京师,供事国史馆,积若干年,以勤能,例得府经历。又几年,史馆移选人入吏部,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今年秋,以赀入,请试用,分发得甘肃。甘肃,地边塞,民穷官贫,自长吏以下,不能具舆马,士大夫宦者视为畏区;而文在以磊落才,抱负奇气,浮汩为吏十余年,更偃蹇摧困,始得一官;而当远绝西徼,家又甚贫,虽相知者,皆为文在不乐;而文在处之晏然。且曰:“吾闻甘肃民朴而政简,长官无奔走,宾客无徭役,此真吾所乐者。”君子于是知文在之贤:其不躁进也,其不患贫也,其有守也。他日莅政治民,其为良有司也无惑焉。于其行也,序以送之。

(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


【注】①靮:马缰。②淳浇:风俗的敦厚和浮薄。③西徼:西方的边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B.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C.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D.其入于势利也/犹靮之在项/幂之在目/而以旋于磨/虽欲自拔/其足其势固不得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文武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
B.供事,职官名。清代宗人府、内阁等在京的衙门设供事,管理衙门事务,略同书吏。
C.以赀入,即捐官,士、民向国家捐资纳粟以取得官职,是封建社会时期缓解财政困难的一种方法。
D.徭役,古代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铺路、戍守边疆等工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叹有志于实践为官之道的人太少了,因为那些当官之人虽然都负有管理百姓的责任,但其中已经没有懂得名誉节义、知道廉耻的人了。
B.作者认为,有突出的才能,有廉耻观念的人,一旦陷入权势、利益之中,就很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官了。
C.张文在少年时被有司选拔,却困窘不得志,任国史馆供事若干年,后来,他以赀进入吏部,被派发到甘肃某地。
D.作者赞叹历经摧困得边地一官的张文在是好官。全文前后呼应,把一个小吏坚强而有操守的品质刻画得非常生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
(2)文在例得与,而主者抑之,不得选。
19-20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知识点:其他清代作家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翻译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送唐先生南归序

古者,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皆置师以教之。于乡有州长、党正之俦,于国有师氏、保氏,天子既兼君师之任、其所择,大抵皆道艺两优.教尊而礼严。弟子抠衣趋隅,进退必慎。内以有所惮而生其敬,外缉业以兴其材。故曰:“师道立而善人多。”此之谓也。周衰,教泽不下流;仲尼于诸侯不见用,退而讲学于沫泗之间,从之游者如市。师门之盛,振古无传。然自是人论之中别有所谓先生、徒众者,非长民者所得与闻矣。仲尼既没,徒人分布四方,转相流衍。

元明及我朝之初,流风未坠。每一先生出,则有徒党附,虽不必束修自上,亦循循隅坐。应唯敬对,若金、许、薛、胡、陆稼书、张念艺之俦,论乎其德则暗然,乎其言则犁然而当理,考乎其从游之徒,则践规蹈矩,仪型乡国。盖先王之教泽得以仅仅不斩,顽夫有所忌而发其廉耻者,未始非诸先生讲学与群从附和之力也。《诗》曰:“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诚珍之也。

今之世,自乡试、礼部试举主而外,无复所谓师者。间有一二高才之士,钩稽故训,动称汉京,闻老成倡为义理之学者,则骂讥唾侮。后生欲从事于此,进无师友之援,退犯万众之嘲,亦遂却焉。

吾乡善化唐先生,三十而志洛闽之学,特立独行,诟讥而不悔。岁庚子以方伯内召为太常卿。吾党之士三数人者,日就而考德问业。虽以国藩之丕才,亦且为义理所薰蒸,而确然知大闲之不可逾。未知于古之求益者何如,然以视夫世之貌敬举主与厌薄老成,而沾沾一得自者,吾知免矣。

丙午二月,先生致仕得请,将归老于湖湘之间。故作《师说》一首,以识年来向道之由,且以告吾乡之人:苟有志于强立,未有不严于事长之礼,而可以成德者也。


注:③师氏:指学言或教师:保氏:古代执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两者同为教育之官。②抠衣趋隅:古代见到尊长应有的礼貌,提起衣襟,走到角落坐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卿大夫之弟子与凡民之          秀:优秀
B.则有徒党                              景;大
C.乎其言则犁然而当理                 讽:劝告
D.而沾沾一得自                       矜:夸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洙泗,洙水与泗水本是古代的两条河流,春秋时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
B.束修,捆扎在一起的干肉,古代学生初见教师时必先奉送的礼物,又名束脩,后世代称教师的酬金。
C.礼部试,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因由礼部主持考试,故有此称,又称会试。应考者为各省举人,录取者称为进士。
D.洛闽之学,洛学和闽学的合称,即程朱理学。北宋程颐、程颢为洛阳人,南宋朱熹曾讲学于福建,故称。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以有所惮而生其敬,外缉业以兴其材。故曰:“ 师道立而善人多。”此之谓也。
(2)虽以国藩之不才,亦且为义理所薰蒸,而确然知大闲之不可逾。
【小题4】根据文章最后两小节,概括曾国藩写作本文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B.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C.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D.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专一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运用设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阐明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持之以恒,要专心致志。
B.刘开一开篇便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便着重论述好问的意义.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荀子与刘开都运用对比、比喻手法,说理透彻明白,气势恢弘。
D.“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议论,与荀子的《劝学》体裁相同。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自订时文全集序

戴名世

余少而多病,家又贫,未尝从塾师学为时文也。稍长,病有间,困穷六经之旨,稍见端倪,而旁及于周、秦、汉以来诸家之史,好论其成败得失,间尝作为古文以发抒其意。将欲闭户著书,以自见于后世,而余多幽忧之思,性又不耽世荣,遂欲弃尘离俗,为逸民以终老。

当是时,先君子授徒他方。而余自六岁从塾师受学,凡五年而《四书》《五经》读已毕。余以疾且偷惰,遂废弃不知自力于学,比读书稍有得,年已二十矣。先君子束脩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而见近日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卑弱不振,私窃叹之,因以其平日所窥探于经史及诸子者,条贯融释,自辟一径而行。里中有潘木崖先生,博雅君子也,家多藏书,余往往从借观,因师事之。而县司教为王君我建,两人皆奇余曰:“此文章风气之所系,其在韩公伯仲间乎?”韩公者,即故大宗伯幕庐先生,是时以雄骏古雅之文登高第。居久之,乃得入县学。又数年,贡于太学。而余自入太学,居京师及游四方,与诸君子讨论文事,多能辅余所不逮。宗伯韩公折行辈与余交,而深惜余之不遇。

余本多忧,而性疏放,尤不好时文,既以此教授,则不当以苟且之术贻误生徒。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故余生平之文甚多,然皆出于勉强。海内学者,翕然信之,不以为非,转相购买,几于家有其书矣。今年秋,一二门人来谒曰:“往者所刘板敝不可印,盍再刊之?”余乃悉取旧本更定,删去若干篇,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呜呼,余非时文之徒也,不幸家贫,无他业可治,乃以时文自见。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余年已垂五十矣,抱区区无用之书,手持而食,杂于市人村竖之间,拥褐高吟,与二三子论文讲艺于尘嚣之地,不亦愚且感之甚乎?行且举手谢时人以去,而此集也,视之已不啻遗迹,亦何所用其喋喋为?而特书其为时文之本末,以告海内学者,庶几其悲余之志

也。

【注】①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因“南山集案”被捕下狱,后为朝廷所杀。②大宗伯:宗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又不世荣         耽:沉溺,爱好。
B.卑弱不           振:奋起,振作。
C.因事之           师:以……为师。
D.多能辅余所不        逮:及,达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疾且偷惰          ②斧斤时入山林
B.①在韩公伯仲间乎        ②孰能讥之乎
C.①而深惜余不遇         ②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①复增入未刻诸作以授之     ②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B.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C.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D.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年少时对六经的学习有了心得,之后又涉猎了诸家之史,常作古文抒发心中的感慨,曾有远离尘世、隐居终老的想法。
B.作者为文独辟蹊径,将自己对经史及诸子著作的学习研究融会贯通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很受当时潘木崖等人的赞赏。
C.作者自幼读私塾,授徒之后很久才进了县学,过了几年被推荐进了太学,此后又多与有才能的人交往学习,获益匪浅。
D.本文介绍了作者写作时文的起因、过程及重新选编刊印时文集的缘由,其目的是为了让天下的读书人了解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君子束脩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
(2)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