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

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往往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比如人们对裸体照片、裸体雕像和裸体画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是因为照片太逼肖自然,常常像实物一样引起人的实用的态度;雕刻和图画都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都有几分不自然,所以不易被人误认为实际人生中的一片段。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造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节选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常常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与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存在分别,原因是一致的。
B.要发现事物本身的美,我们只有摒弃实用的态度,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能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C.写实主义的理想在于惟妙惟肖,但是艺术如果只是惟妙惟肖,则易使人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反而欣赏不出形象本身的美。
D.王渔洋的《秋柳诗》中的诗句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所体现的美感,只有熟悉历史的明朝“遗老”,才能真正地了解与欣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表明观点,强调艺术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要欣赏出事物本身的美,需要适当的距离。
B.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举王渔洋《秋柳诗》的例子,意在证明艺术与实际的距离若是太远,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C.第五自然段中,作者提到裸体雕像和裸体画像,认为雕刻和图画带有若干形式化和理想化,区别于自然,与极端的写实主义是不相容的。
D.文末举蔡琰与杜甫两例,再次强化观点,即主观的情感需要客观化,方能创造出艺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和实际人生之间的距离要适当,距离太远,使人无法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距离太近,则容易使人难以了解、欣赏。
B.如果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就只能引起人的欲念或嫌恶,而不能让人产生美感,这是因为美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C.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这是因为极端写实主义只求肖似,而艺术则不然,正因如此,雕像、画像与照片相比更能令人肃然起敬。
D.艺术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但是只有情感则不能称为艺术。只有对其进行一定的反省,把它加以客观化,才能让情感变为艺术。
19-20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知识点:朱光潜(1897-1986)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慈慧殿三号

朱光潜

①慈慧殿并没有殿,它只是后门里一个小胡同,因西口一座小庙得名。慈慧殿三号和这座小庙隔着三四家居户,初次来访的朋友们都疑心它是庙,至少,它给他们的是一座古庙的印象,尤其是在树没有叶的时候;在北平,只有夏天才真是春天,所以慈慧殿三号像古庙的时候是很长的。它像庙,一则是因为它荒凉,二则是因为它冷清,但是最大的类似点恐怕在它的建筑,它孤零零地兀立在破墙荒园之中,显然与一般民房不同。这三年来,我做了它的临时“住持”,到现在仍没有请书家题一个某某斋或某某馆之类的匾额来点缀,始终很固执地叫它“慈慧殿三号”,这正如有庙无佛,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②慈慧殿三号的左右邻家都有崭新的朱漆大门,它的破烂污秽的门楼居在中间,越发显得它是一个破落户的样子。一进门,右手是一个煤栈,是今年新搬来的,天晴时天井里右方隙地总是晒着煤球,有时门口停着运煤的大车以及所应有的附属品——黑麻布袋,黑牲口,满面涂着黑煤灰的车夫。

③和煤栈对面的——仍然在慈慧殿三号疆域以内——是一个车房,所谓“车房”,就是停人力车和人力车夫居住的地方。无论是停车的或是住车夫的,房子照例是只有三面墙,一面露天,房子对于他们的用处只是遮风雨;至于防贼,掩盖秘密,都全是另一个阶级的需要。慈慧殿三号的门楼右手只有两间这样三面墙的房子,五六个车子占了一间;在其余的一间里,车夫,车夫的妻子和猫狗进行他们的一切活动:做饭,吃饭,睡觉,养儿子,会客谈天等等。晚上回来,你总可以看见车夫和他的大肚子妻子“举案齐眉”式的蹲在地上用晚饭,房东的看门的老太婆捧着长烟杆,闭着眼睛,坐在旁边吸旱烟。有时他们围着那位精明强干的车夫听他演说时事或故事。虽无瓜架豆棚,却是乡村式的太平岁月。

④从煤栈车房转弯走进隔墙的门,你不能不感到一种突然惊讶。如果是早晨的话,你会立刻想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几句诗恰好配用在这里的。百年以上的老树到处都可爱,尤其是在城市里成林;什么种类都可爱,尤其是松柏和楸。这里没有一棵松树,我有时不免埋怨百年以前经营这个园子的主人太疏忽。柏树也只有一棵大的,但是它确实是大,而且一走进隔墙门就是它,它的浓阴布满了一个小院子,还分润到三间厢房。柏树以外,最多的是枣树,最稀奇的是楸树。北平城里人家有三棵两棵楸树的便视为珍宝。这里的楸树一数就可以数上十来棵,沿后院东墙脚的一排七棵俨然形成一段天然的墙。我到北平以后才见识楸树,一见就欢喜它。它在树木中间是神仙中间的铁拐李,《庄子》所说的“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拿来形容楸似乎比形容樗更恰当。最奇怪的是这臃肿卷曲的老树到春天来会开类似牵牛的白花,到夏天来会放类似桑榆的碧绿的嫩叶。这园子里树木本来就很杂乱,大的小的,高的低的,不伦不类地混在一起;但是这十来棵揪树在杂乱中辟出一个头绪来,替园子注定一个很明显的个性。

⑤我不是能雇用园丁的阶级中人,要说自己动手拿锄头喷壶吧,一时兴到,容或暂以此为消遣,但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究竟无济于事,所以园子终年是荒着的。

⑥一到夏天来,狗尾草、蒿子、前几年枣核落下地所长生的小树,以及许多只有植物学家才能辨别的草都长得有腰深。偶尔栽几棵丝瓜、玉蜀泰,以及西红柿之类的蔬菜,到后来都没在草里看不见。我自己特别挖过一片地,种了几棵芍药,两年没有开过一朵花。

⑦如果任我自己的脾胃,我觉得对于园子还是取绝对的放任主义较好。我的理由并不像浪漫时代诗人们所怀想的,并不是要找一个荒凉凄惨的境界来配合一种可笑的伤感。我欢喜一切生物和无生物尽量地维持它们的本来面目,我欢喜自然的粗率和芜乱,所以我始终不能真正地欣赏一个很整齐有秩序,路像棋盘,常青树剪成几何形体的园子,这正如我不喜欢赵子昂的字、仇英的画,或是一个中年妇女的油头粉面。我不要求房东把后院三间有顶无墙的破屋拆去或修理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它要倒塌,就随它自己倒塌去;它一日不倒塌,我一日尊重它的生存权。

⑧园子里没有什么家畜动物。三年前宗岱和我合住的时节,他在北海里捉得一只刺猬回来放在园子里养着。后来它在夜里常做怪声气,惹得老妈见神见鬼。近来它穿墙迁到邻家去了,朋友送了一只小猫来,算是补了它的缺。鸟雀儿北方本来就不多,但是因为几十棵老树的招邀,北方所有的鸟雀儿这里也算应有尽有。长年的顾客要算老鸹。它大概是鸦的别名,不过我没有下过考证。在南方它是不祥之鸟,在北方听说它有什么神话传说保护它,所以它虽然那样的“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却没有人肯剿灭它。它在鸟类中大概是最爱叫苦爱吵嘴的。你整年都听它在叫,但是永远听不出一点叫声是表现它对于生命的欣悦。在天要亮未亮的时候,它叫得特别起劲,它仿佛拼命地不让你享受香甜的晨睡,你不醒,它也引你做惊惧梦。我初来时曾买了弓弹去射它,后来弓坏了,弹完了,也就只得向它投降。反正披衣冒冷风起来驱逐它,你也还是不能睡早觉。老鸹之外,麻雀甚多,无可记载。秋冬之季常有一种颜色极漂亮的鸟雀成群飞来,形状很类似画眉,不过不会歌唱。宗岱在此时硬说它来有喜兆,相信它和他请铁板神算家所批的八字都预兆他的婚姻恋爱的成功,但是他的讼事终于败诉,他所追求的人终于高飞远扬。他搬走以后,这奇怪的鸟雀到了节令仍旧成群飞来。鉴于往事,我也就不肯多存奢望了。

文本二:

雅趣的特点是,不像俗趣那样偏重于外在的色彩和形状,而是侧重于内在的意味,这种趣味是不能自发地生成的,而是与古典文化的修养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高雅的心灵,可能是视而不见,感而不觉的。故要欣赏出雅趣来,就得有一份超脱世俗的、恬淡的心情。……要悠闲,姿态才雅得起来,才有趣味。更关键的是,雅趣的内涵是深沉的。

(节选自孙绍振《追求大雅和大俗的交融》)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慈慧殿三号像古庙,是因为那里荒凉清冷,这给后文奠定了忧愁寂寥的基调。
B.慈慧殿三号进门是煤栈和车房,作者描写车夫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C.慈慧殿三号的园子植物种类繁多但粗率芜乱,表现了作者自然拙朴的审美情趣。
D.慈慧殿三号园子里的老鸹“面目可憎”,但弹射不得,表现了作者当时的无奈和沮丧。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慈慧殿三号,是按照由外到内的顺序,不紧不慢从容地展开,节奏舒缓自然。
B.文章对“古庙”“煤栈”“车房"等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画面。
C.文章第五段“一日曝之,十日寒之”,语气略带自嘲,是作者独立洒脱人格的完美写照。
D.文章六、七两段,由描写到议论,既生动形象又直接明了地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小题3】文本一第八段插入宗岱和“我”交往的往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本二是孙绍振先生评价《故都的秋》时所写的一段文字,请结合这段文字,分析《慈慧殿三号》中的“雅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最常见的艺术门类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在起源时是统一体),建筑、雕刻和绘画(合称造形艺术),戏剧、小说以及近代歌剧、哑剧和电影剧之类综合性艺术。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描绘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音乐较单纯,只涉及听觉和节奏感中筋肉运动感觉,舞蹈、诗歌和一般文学则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要起作用。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这就是其他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之类都是感性的,即可凭感官直接觉察到的;至于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个分别就是使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②其次一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一样,本义是制造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维柯流美学家克罗齐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和画的界限,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大诗人往往同时是大画家,王维就是一个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虽分道扬镳,仍是藕断丝连。这足以见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的独特地位。

③文学的独特地位,还有一个浅而易见的原因。语言是人和人的交际工具,日常生活中谈话要靠它,交流思想感情要靠它,著书立说要靠它,新闻报道要靠它,宣传教育都要靠它。语言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杠杆。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有些人话说得好些,有些人话说得差些,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说话的艺术在古代西方叫做修辞术,研究说话艺术的科学叫做修辞学,和诗学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我们历来对文学的范围是看得很广的,例女《论语》之类哲学著作,《史记》《汉书》之类史学著作。《本草纲目》《齐民要术》之类科学著作乃至某些游记、日记之类日常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西方人也和我们一样把文学的范围看得广。

④文学在各门艺术中既占有这样独特地位,它的媒介既是人人都在运用的语言,而它的范围又这样广阔,这些事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我们每个人都在天天运用语言,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时时刻刻在动荡,所以既有了文学工具,又有了文学材料,那就不必妄自菲薄,只要努一把力,就有可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文学家。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第九章《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空间艺术的功能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但其中音乐要涉及听觉和运动感觉。
B.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本身并无意义,要通过符号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与其他各种艺术的媒介有所分别。
C.作者认为各门艺术虽然彼此有别,但仍然具有基本共同点,即诗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
D.每个人都要用语言打交道,其中话说得好就会如实达意,发生美感,成为艺术,而说话的艺术就是最初的文学艺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从不同门类艺术在功用、感官、媒介等方面的不同点展开论述。
B.文章论述脉络清晰,用分总结构论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三个原因。
C.文章举王维、苏轼的例子,证明诗歌、音乐、舞蹈在发展中虽分道扬镳,仍是藕断丝连。
D.文章通过论证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提出了有启发性和指导性意义的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作为人类生活的杠杆之一,在很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作为文学艺术的基本构成,体现文学独特地位。
B.“人”这一观念,世界各民族用来代替它的文字符号各不相同,它本身无意义,只是感性的观念符号而已。
C.我们历来对文学的范围看得很广的,因此哲学、史学、科学著作乃至某些日常小品都成了文学典范。
D.由于我们既有普遍的文学工具,又有丰富的文学材料,只要努一把力,就能成为语言艺术家或文学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么样状态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这也是由于移情作用。这里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来的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使它变成和高而缓的活动或是低而急的活动相同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再比如说书法。书法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所以字也可以说是抒情的,不但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的。横直钩点等等笔划原来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气魄。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頫的字秀媚,这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

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神秘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感经验不仅要将人的情趣移到物上,还有要吸收物的情趣。
B.音乐乐调的长短、高低、急缓、宏纤赋予了音乐不同的情感。
C.移情作用让书法中原本只是墨涂痕迹的笔画有了性格和生气。
D.移情作用对于艺术欣赏十分重要,它能缩小人和物之间距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以观赏古松为例,论证了美感经验具有物我同一的特点。
B.朱光潜列举生活实例,让原本深奥的美学理论显得通俗易懂。
C.朱光潜在论述中既有道理论证,也有对比论证,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围绕观点从自然美、艺术美两个方面展开论证,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移情于物,实现了物我同一。
B.欣赏者在欣赏中感受到古松气节,说明美感经验能陶冶性情。
C.当听者的心力活动与音乐节奏同调时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情调。
D.艺术和宗教都产生于移情于物,带有神秘色彩,两者本质相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