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2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骂闻其贤而畔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当之都,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元初四年,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永宁二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延光一年,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方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缓,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不服罪,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忽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B.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C.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D.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即秀才,是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乡试的生员。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现为学位名称。
C.三府,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用以泛称中央政府最高的官职。
D.岱宗,即山东泰山,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美称,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震学问渊博,颇有声名。他少时师从太常桓郁,研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并得到大将军邓骘征辟。
B.杨震清正风雅,不受私谒。他赴任时,路过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暮夜投金以谢,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知人敢谏,不屈权贵。先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他举荐名士,为人称道;邓太后驾崩后,宦官宠臣开始横行,他又直言上书。
D.杨震遭人谗毁,饮鸩而卒。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因此受到耿宝及樊丰等人的诬奏,被下诏遣回原籍,最终服毒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
19-20高三上·河南郑州·期末
知识点:范晔(398-445)《后汉书》编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皓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顺帝末,为侍御史。帝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恒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以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
B.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
C.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
D.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擢,表示提升官职,“超擢”即为破格提拔,与“擢”类似的此还有晋、拔、陟、拜、除等。
C.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可代指朝廷。也指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文中的意思指前者。
D.薨,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等死为“薨”,也可以用于高等级妃嫔及其生育的皇子公主的死。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皓为人不重钱财。父亲的三千万财产救济抚恤了宗族和乡里的穷人;对于追求名利的人,他也不与他们结交往来。
B.种皓处事果敢善断。在监护太子时,中常侍单车来接太子,杜乔等人疑惑不知所措,种皓则大胆质疑,事后得到杜乔的钦佩和皇帝的赞许。
C.种皓在任敢做敢为。在担任益州刺史时,永昌太守拿用黄金熔铸的蛇献给粱冀,种皓检举且逮捕了永昌太守,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D.种皓为官深得民心。他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
(2)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衡上疏陈事                      宾客至蔺相如朗谢罪
B.①遂研核阴阳                      幽武于大窖中
C.①宦官惧毁己                      ②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不寿耶
D.①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②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两都与二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戍卒叫,函谷举
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列传》)


①玄纁: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B.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C.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D.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
B.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
C.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
D.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稚品德高尚,不羡富贵。他虽然家里贫困,自耕田地,自食其力,但为人恭敬节俭,讲义气,多谦让,所以邻居们都很佩服他。他常常回避官府,不与之打交道。
B.徐稚等人不赴桓帝的征召。陈蕃、胡广等上书举着多位“处士”,认为这些人德才兼备,可以辅政治国。于是桓帝以很高的礼遇征召他们,结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而至。
C.徐稚对待朋友真诚而友善。他与郭林宗彼此深知,让茅容传话,用“大树”喻国家,用“一绳”比喻郭林宗,劝他不要为国事过度忧虑,以致遑遑不安,不得清静。
D.引用《诗经》加强表意效果。文中共引用《诗经》两次,第一次是陈蕃等人引用,对国之贤才表示期盼、欣喜和自豪:第二次是郭林宗引用,对徐稚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感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帝乃以安车玄纁,备礼征之,并不至。
(2)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