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一世纪的人性图景

①本届上海国际动漫节以二十万观众刷新欣赏人口纪录。动漫节吸引了各地的年轻人,而且在学生时代热爱动漫的那一群人如今已然长大,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动漫文化有了

②我过去一直有一个看法,认为随俗与雅化为人类思想之两轮。随俗中,有雅化的努力;雅化中,又有随俗的用心。可是, 以上这种看法其实到了该修正的时候了,因为上述说法中雅化的“雅”似乎与真实的人性图景相分离。在二十一世纪渐渐清晰起来的一幅新的人性图景中,“雅”也是人性图景中的一部分。

③如“善”,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人性的真实?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孟旦,借助现代社会生物学的成果,揭示了在人的自然本性和遗传中有互惠和利他的先天倾向。值得关注的是,脑神经认知科学最新发现表明,对造成他人痛苦的厌恶感和公平感,是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两大先天情感。其实人类学家也早就发现,人类社会的起源,即人的社会性形成,善是开端。因而我们越细致地理解人的历史起源,越是更多地理解人性。

④如上所述,种种跨学科研究的合力,逐渐拼合为一幅新的人性图景。这一新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思我们如何利用转化人性负面的固有思路,而且可以以真启美、美善合力,更加理直气壮地强调人性正面价值的文化主导力量。这不仅可以教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化几千年前的性善、仁爱、雅化、守正等观念,而且可以启发我们重新省视当代的文艺、文学以及文化固有的思想框架。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根”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小题2】梳理相关内容,分条陈述第④段画线部分中“更加理直气壮”的依据。
【小题3】作者对性善等观念有了怎样新的认识,请对新的认识加以评价。
19-20高三下·江苏镇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三教九流,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的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B.《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C.《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不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班固受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
B.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C.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D.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对中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
【小题3】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诚信思想历经凡千年发展嬗变,积淀为悠久精深的民族传统,为当代中国诚信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今天,诚信仍然是公民一切道德行为的根基和实质所在。一个不讲诚信、虚伪欺诈的人,不仅在人格上是不健全的,而且在社会上也是无法立足的。只有信守承诺、诚恳老实、言行一致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家庭才能和睦,事业才能兴旺。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充分阐发中国传统儒家诚信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助推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儒家诚信伦理思想是适应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形态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其作用范围主要限于熟人社会,履行诺言带有超功利的道义性而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等等。今天,我们重视从儒家诚信思想中汲取丰厚滋养的同时,也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儒家诚信伦理并不能直接孕育出当代诚信,应根据时代需要对其加以转化和创新,既要有因,也要有革。

一是由“心性诚信”向“制度诚信”转化。中国传统儒家诚信伦理属于一种人生道德和政治伦理,诚信的实现主要由道德教化培育,依靠个人人格保证。换言之,诚实不欺主要是基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守信践诺也主要是基于个人的自律。今天,诚信之德既是个人的私德,也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作为一种私德,一个人不讲诚信,必然要受到良心的制约和他人的谴责;作为一种公德,个人或整个社会诚信缺失,必然要受到社会的监控。如果个人或市场主体诚信缺失超出了道德领域,还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因此,在构建现代诚信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汲取传统儒家诚信伦理思想,又要让其朝着制度伦理方向转化,逐渐建立一套行为准则和法律规范,对失信行为进行强制性矫正,为诚信的生长提供刚性的制度保障。

二是由“自我约束”向“综合治理”转化。儒家传统诚信伦理强调,诚信之德的养成主要靠自己的道德良心或者“自律”来决定,通过“养心”“慎独”“自我反省”等方式,促使人们在道德践行中产生强烈的自律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家庭,实现人人诚信,需要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我们既要加强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个人诚信意识,夯实社会诚信建设的道德基础,使人们不愿失信;也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渐完善信用管理的制度体系,形成严密、完善的制度网络,让诚信在规范中自觉,使人们不能失信;还要加大法律对诚信建设的介入,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使人们不敢失信。

(选自许红霞、刘佳《诚信思想的因与革》,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诚信思想是重要文化资源,是公民一切道德行为的根基和实质所在。
B.汲取儒家诚信思想中的丰厚滋养,应根据时代需要对其加以转化和创新。
C.建立一套行为准则和法律规范,就能让诚信建设朝着制度伦理方向转化。
D.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是当今诚信建设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因果论证的方法,突出强调了今天助推诚信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B.文章在论述儒家诚信思想的局限性后,指出其对当今诚信建设的危害性。
C.文章论述诚信建设的两种转化时,全都采取了先古后今的结构论述形式。
D.文章论构清晰,前半部分论述诚信因与革的原因,后半部分论述其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不讲诚信、虚伪欺诈、人格上不健全的人,在社会上是无法立足的。
B.儒家诚信伦理思想之所以带有历史局限性是因为其形成有特定经济形态。
C.传统儒家诚信之德主要是个人私德,当今诚信之德是私德也是社会公德。
D.古代诚信之德的养成主要靠自律,而当今诚信之德的养成需要多管齐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把这两者推向极端,就成为美学中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的,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就认为是尽善尽美的。而道家则是相对论者,如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转换的,没有丑,即无所谓美,所以只知美之谓美,也就无所谓美了;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超过了美的界限,美就可能转化为丑。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乎辩证法的。这些思想对于建立朴素的、辩证的美学观很有意义,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思想。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大力攻击文章礼乐有失性命之情,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这些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他从另一方面,也把老子的相对论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齐物论》中提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在《至乐》篇中也讲到同样的事实,指出:“《成池》《九韶》之美,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人,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在这里阐发了他的美的相对性的观点,而且把相对性引向相对主义。美具有相对性是对的,但引向极端而成为相对主义则是错误的。毛嫱、丽姬之美,是客观存在,在《成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庄子以相对主义否认美的绝对性,把一个正确的原则引向错误的道路;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从根本上否认了审美是人所独有,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当然同属一个景物,反映在不同境遇不同心态人的身上,可能有不同的体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记述“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引起人们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而这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又都与个人的主观遭遇有关。假如不是“迁客骚人”的话,即是遇上前一种景象,也不一定会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情感;相反的,如果自身是“迁客骚人”,即使遇到后一种景象,也很难产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情感。由此可见,景物是客观的存在,而感受则是主观的体验,美感是具有相对性的。范仲淹最后的结论是“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主客观的影响,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确处理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提高主观认识,辩证地处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所以客观事物的美与丑,反映在情感上的苦与乐,都存在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复杂关系。作为一个作家和艺术家,应当站在社会进步的立场上,捕捉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给以艺术加工,使其典型化,理想化,用以教育群众,鼓舞人们前进,推动社会发展。

(摘选自黄济《教育哲学通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属于绝对论,道家则是相对论。
B.因为庄子发展了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所以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C.庄子相对主义错在:否认美的相对性,而且把人和动物相提并论,否认审美是人所独有的。
D.迁客骚人面对“淫雨霏霏”“春和景明”两种景象都可能产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恶”的情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黄济认为美具有相对性,但不可因此否认美的绝对性,从而走入相对主义的迷途。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第2、3段分别围绕美学中的“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展开论证。
C.作者用《知北游》的例子,意在说明庄子将美与无为密切结合,发展了返璞归真的思想。
D.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有力证明观点的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典雅厚重的韵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清瘦为美的人不会觉得体态丰盈的唐朝绝美杨玉环是美女,这侧重表现美的相对性。
B.“各美其美”谈到每个人或者每个民族客观上必定有美丽的点,这侧重表现美的绝对性。
C.作者认为音乐《成池》《九韶》之美,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这侧重表现美的相对性。
D.在大家眼中,爱斯梅拉达有美丽绝伦的外表又有高尚纯洁的心灵,这侧重表现美的绝对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