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辁。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那么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那么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太祖难其人,不允。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令大臣罕有其。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炳、烨并进士及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复本官旋:不久B.前驺者知之潜:秘密地
C.命吏归邸辇:乘车D.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比:同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刘温叟“方正清介”的一组是
①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②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③公用不足那么以赃罚物充④视西舍封识宛然
⑤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⑥炳、烨并进士及第
A.①②⑥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温叟厌恶罚物之名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注官;朝廷免除他的儿子的过失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17-18高三下·四川成都·阶段练习
知识点:《宋史》文言文翻译文言实词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皆赓进,惟藻和篇,众莫能及。寻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再迁著作佐郎。时王黼与藻同舍,素不咸,出通判宣州,提点江州太平观,投闲凡八年,终黼之世不得用。

高宗践祚,召试中书舍人。帝以所御白团扇,亲书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以赐,缙绅艳之。属时多事,诏令类出其手。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又言:崇、观以来,赀结权幸,奴事阉宦,与开边误国,得职名自观文殿大学士而下直秘阁、官至银青光禄大夫者,近稍镌褫,而建炎恩宥,又当甄复,盍依国初法,止中大夫。

绍兴元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又言: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制可。史馆既开,修撰綦崇礼言不必别设外局,乃已。郡人颜经投诉其敷籴军食,遂贬停官。

六年,修撰范冲言: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闲复卒前业。诏赐史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八年,上所修书,自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藻再进官,其属鲍延祖、孟处义咸增有差。言者论其为蔡京、王黼之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

秦桧死,复职,官其二子。二十八年,《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诏赠端明殿学士。

(节选自《宋史·汪藻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B.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C.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D.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B.紫诰:指诏书。古时诏书盛以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黄麻:古代诏书用纸。亦借指诏书。
C.秩:可指官员的官阶、品级。“贬秩”指官员降级,“增秩”指官员加级,“秩满”指官员品级到了最高级。
D.元符庚辰:这里兼用年号、干支纪年。从汉武帝起,皇帝开始有年号。干支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藻文才出众。群臣纷纷为徽宗亲自编制的诗写和诗进呈,只有汪藻写的无人能及;时值国家多事,当时的诏令多出自他之手。
B.汪藻仕途坎坷。他与同舍的王黼不合,在整个王黼当权的时期不被重用;后来还被谏官以做过蔡京、王黼的门客为由夺去官职。
C.汪藻正直敢言。他建言,对于那些贿赂当权、侍奉宦官、开边误国却取得职位的官员,应依照国初的惯例,授予官职不可过高。
D.汪藻致力史学。他亲自参与编修《九域图志》《徽宗实录》。绍兴八年,汪藻呈上他主持编撰的实录,他和僚属都因此得到嘉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
(2)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按等级可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②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材料一: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溢江,取营道所居濂溪以名之。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掾南安时,程珦通判军事,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使二子颢、颐往受业焉。敦颐每令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二程之学源流乎此矣。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敦颐,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嘉定十三年,赐谥曰元公。淳祐元年,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材料二: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若论阐发心性义理【注】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节选自黄宗羲《宋元学案·濂溪学案》)


【注】心性义理:属宋明理学范畴。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B.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C.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D.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序者谓/其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版,古代臣子上朝时所执的狭长木板,用来记事备忘。《项脊轩志》中的“笏”即手版。
B.通判,官名,由北宋始置,辅佐州府长官处理粮运、水利、诉讼等政务,同时又负责监察州府长官。
C.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
D.“老吏不如也”和“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侍坐》)中的“如”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敦颐初任分宁主簿时,久未决断的案件一经他审查,是非立判,人们对他交口称赞,认为周敦颐虽然年轻却果断老练。
B.在面对残酷凶悍的官吏王逵时,周敦颐坚决反对将未犯死罪者处以极刑,争辩未果后,气愤地斥责王逵不配为官,终使对方醒悟并改判。
C.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期间,周敦颐对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瘴气弥漫之所、险峻遥远之地,也能够亲自巡视探察,做事不惮劳苦。
D.军事通判程珦知道周敦颐研究学问,通晓道学,就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去向他学习。他的学说上承接孔孟,下启学者,影响深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2)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其善开发人类此。
【小题5】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