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8 组卷69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疫灾的发生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
B.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C.从自然规律看,疫灾流行受气候变化的制约,同时,有些类型的疫灾具有地方性特征。
D.近三千年来,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3年左右的时间就发生1次。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部分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B.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C.广大民众不断丰富疫情的相关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辟谣,就能够完全阻止谣言更大范围的传播。
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体现出辨证的态度。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民众和国家角度展开论述。
C.材料三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指出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三则材料将古代和现代防疫措施作了的对比,体现了国家疫情防控能力的大幅提升。
【小题4】在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5】材料三指出“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政府在哪些方面尚需改进和完善?
2020·山东济宁·模拟预测
知识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播媒介的出现及使用对男女两性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传播媒介构建的不仅是一种传播模式,而且它输出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价值观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传播秩序。传统媒体塑造了社会普遍认同的女性形象,迎合了男权主导社会下的大众审美。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交互性和多点对多点的传播。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信息的发送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并且实现了同受众平等交流,在技术层面提供了男女同等话语权的机会,女性逐渐从话语权的客体,转变为事件发声的主体。

微博构成的这种新型的话语权表达,打破了传统的话语权控制模式,为女性自主提供了参与信息传播、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机会,女性有更多机会表达自我。但事实上来看,男权占上风的现状并没有实质改变,不仅女性自身没有意识到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而且公众的关注点依然存在女性的标签化现象。

女性和男性的关注点有很大的区别,女性主要偏重文娱、美妆、美食、旅游等娱乐生活的领域,而男性多半会参与到社会热点、国内外资讯以及焦点新闻的讨论。特别是参与讨论微博公共领域的话题时,男性对此更加关注并能提出全方面的看法,引导了受众对于问题的意见走向。女性往往仅停留在热门话题领域,没有形成发掘新闻的意识,其探讨的话题很难对社会层面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从自身原因来讲也导致了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提高女性意识不仅需要传播女性文化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需要女性的积极参与。女性应该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树立新媒介时代女性形象。面对微博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增强自身的选择、理解力,对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新闻现象,主动提出与之相反的批判意见,同时要主动参与到新媒体的传播活动中去,通过自身的舆论观点影响受众,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逐步缩小性别之间的知识鸿沟。

(摘编自王思聪《微博中女性话语权的缺失现象》)

材料二: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女权”一词也愈发多被提及。女权主义、男女平等提法,再也不是以大众媒体一以贯之的说教形式出现,而是越来越多地被放置入舆论场之内。不同年龄、文化程度、阶级的人群,只要掌握基本的互联网使用能力,皆可以在女权主义这个话题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女权”一词也悄然在大众的广泛讨论中浮出信息大海之海平面,独冠于信息场,引得颇多争议。

网络上,诸如“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男人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宠爱自己的女人,是基本原则”等等之流的说辞近来屡见不鲜。一些社交媒体上,专注于打压男性,提高女性的网文更是颇受追捧。缘于这些情绪激烈的观点,男性同胞奋起反击,以至于把它们归纳为“田园女权”。不少女性并不示弱,以富于情绪性且语中带刺的词汇加以回击。

如此剑拔弩张的观点对立状态,似乎只会让持“田园女权”观点的女性群体更为坚定。令人遗憾的是,她们一边扛起女权主义这面“政治正确”的大旗,殊不知另一边,自己正践踏着许多年来女权主义者为之奋斗的真正要旨:让女性成为“主体”,成为人类群体的另一部分。

伴随着技术劳动的普及与女性意识的全方位觉醒,女性一边通过劳动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并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种种诉求表达,不断淡化婚姻、生育与女性命运的必然联系。两者相互作用,意图摆脱他者的身份,找回与男性相平等的人类群体组成部分之社会地位。

但历史进程的发展,总是有太多出人意料的地方。“田园女权”的兴起似乎要一手摧毁中国女性争取性别平等中来之不易的已实现部分,重新把女性置入男性的依附物之境地。观察所谓“田园女权”的观点,不难看出,这些观点普遍要求男性对女性有无条件付出的觉悟,女性在婚恋境遇中则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话语权与资源支配权。如男性上交工资卡、女性可以无条件随时随地翻看男性手机等诸如此类的要求已是田园女权的常规操作。可惜,当今世界仍然是假以金钱才能运作的社会,持“田园女权”态度的女性在私有制的大语境之下,实质上牺牲摒弃了成为独立主体的可能,投向被家庭、婚恋叙述的他者,成为了依靠伴侣才能被叙述的他者,重回“他者”深渊。

在所有的女权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女性作为一个被理所当然认为“较弱”的性别与女性自主之间的持续碰撞。可以说,女性自主的实质要求是与历史、社会、生理等因素共同缔约的女性身份相冲突,所谓“田园女权”的深层原因乃在于女性身份的过度发展,女性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性别作为武器,以示弱、妆扮自己、提出要求为实现方式,发展自己的性别,实现自己的性别。

可塑性过高的事物,总是因其柔顺而自行消亡。冲破处境定是无比困难,但仍然值得期待那一天,因为不是女人的低下决定了她们在历史上的无足轻重,而是她们在历史上的无足轻重,使她们注定低下。

死人比活人更适应泥土,但谁都不想当死人,不是么?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第一卷)

(摘编自杨皓《田园女权:南辕北辙的平权之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改变了以往的传播内容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话语权控制模式,提供了男女同等话语权的机会。
B.女性自身没有意识到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而且女性的标签化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男权占上风的现状没有实质改变。
C.女权主义不再以大众媒体一以贯之的说教形式出现,掌握基本的互联网使用能力的人皆可以在这个话题上发表看法。
D.材料二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喻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论述语言的生动性、通俗性。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影响力的女性微博博主应发挥好舆论效应,积极发表个人见解,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努力树立新媒介时代女性形象。
B.女性自主的实质要求是与多种因素共同缔约的女性身份相冲突,这远非简单二元对立式的“是与非”或“能与不能”。
C.“田园女权”兴起的内在原因是女权运动的过度发展,女性不自觉地将性别作为武器,要求男性对女性有无条件的付出。
D.话剧《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就是一个反抗男权主义,勇敢追求自由与人格独立,争取妇女解放的女性形象。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即使平权是女权的应有之义,‘女权’也并不应当被完全替换成‘平权’。”
B.“性别认同与性倾向本身就是社会建构,女性主义是达成人类解放的根本手段。”
C.“在强大的舆论攻击面前,女性有限的声音往往被男性更大的声音所淹没。”
D.“女权真正的奥义,是打破地位低下的枷锁,不为性别束缚,实现自我价值。”
【小题4】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但二者有何差异?请简要说明。
【小题5】如欲对百科“女权”词条的正文内容进行编辑,请结合材料内容,将下图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日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王毅

历经70载风雨洗礼,中国外交初心不改、航向不变。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始终真诚相待、守望相助,中国与世界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中国将保持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繁荣,促进人类发展进步。

环顾全球,世界并不太平,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冲击国际秩序,成为突出威胁。在攸关世界前途命运的重大关头,中国从未缺席。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国愿与各国一道,携手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将坚定维护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面对保护主义逆流,我们不能袖手旁观。面对全球性挑战,竖起高墙不是办法。面对自身问题,诿过于人不是出路。上世纪“大萧条”的教训殷鉴不远。挥舞关税大棒,挑起经贸摩擦,将干扰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损害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贸秩序,甚至可能导致世界陷入“衰退陷阱”。对于经贸摩擦和分歧,中国坚持以冷静、理性、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也愿意展现最大的耐心和善意。但如果不讲诚信、不讲平等、不讲规则,我们也必须做出必要反应,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我想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14亿勤劳勇敢人民、960万平方公里辽阔国土的国家,任何威胁都吓不倒,任何施压也压不垮。

面对单边主义肆虐,我们不能姑息纵容。国际秩序需要法治规则,为所欲为恐将天下大乱。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属于全世界,其成果不能由个别国家垄断,更不能阻碍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的努力。凭借自身优势搞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没有国际法依据,缺乏合法性和正当性。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各国共同利益之上,是典型的霸凌行径,必将不得人心。《中导条约》对于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单方面退约造成多方面消极影响。中国反对在亚太部署陆基中导,敦促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切实履行核裁军特殊、优先责任。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进程,我在此宣布,中国已启动加入《武器贸易条约》的国内法律程序。

大国对于维护国际稳定负有特殊责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应发挥表率作用。我们支持古特雷斯秘书长改革联合国系统的新一轮努力,让联合国更有效率、更加公平。中国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以及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已组建完毕、通过验收、整装待发。中国愿继续同各方一道,为世界的和平与正义承担大国应尽的责任。

在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世界,中国将一如既往站在和平与正义的一边,积极探索和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通过国际合作应对共同威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在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B.挥舞关税大棒,掀起经贸摩擦,会干扰全球经贸,导致世界陷入“衰退陷阱”。
C.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面前,个别国家不能阻碍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的努力。
D.中国将发挥表率作用,同各方一道为世界的和平与正义承担大国应尽的责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表达了中国外交的态度,再言面对单边主义肆虐,中国不会姑息纵容。
B.文章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表明中国政府不受威胁与施压的理性的外交态度。
C.文章在对国际现状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了个别国家“长臂管辖”的霸凌行径。
D.文章多次阐明了中国的外交立场和对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的责任与决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冲击国际秩序,中国必以联合国核心国家的身份维护国际安全。
B.中国反对在亚太部署陆基中导,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进程,并加入《武器贸易条约》。
C.《中导条约》对于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签署国家不可单方面退约。
D.当今世界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唯有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方可确保世界安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原乡意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
C.《阿姐鼓》之所以能感动国人,原因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 “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D.文章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之例,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潜藏在基因里,沉淀在潜意识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