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1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诗概念是西方学者根据“荷马史诗”等资料归纳总结的,其要素有三:是长篇巨制、有神话故事、有作者。这样的概念标准适用于西方史诗,对中国汉语史诗却并不适用。19世纪,黑格尔曾在《美学》中断言“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20世纪,中国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种种意见,但仍是以西方史诗理论为依据进行探讨解释,均不够准确。

汉语史诗形成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五帝时代,发展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夏商西周三代,繁荣于中华文明转型的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西方史诗的内涵特征。其一,汉语史诗独立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内部,如虞族内流传的是《韶》乐,夏族内流传的是《九歌》,商族内流传的是《商颂》等,而西方史诗融合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之间,如《荷马史诗》反映了爱琴海周边众多部族的故事。其二,汉语史诗因中华文明的农耕生产、血缘管理等基础原因而在内容上表现为“天体日月崇拜史诗”“山川土地崇拜史诗”“祖先世系崇拜史诗”等类型内容,与西方史诗仅仅表现为“英雄史诗"不同。其三,汉语史诗因中华文明的各种仪式、通神法器而表现为早期的“图”“话”结合到后期的“图”“书”结合的世代传承方式。“图”是永恒不变的史诗主题,“话”与“书”则是不同时期的具体演述。

西方的史诗既可以在宗教场所演述,又可以在民间集体聚会场合演述。中国的汉语史诗,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只在宗庙社坛中演述,是宗教、政治、伦理的三合一,所表达的是血缘族群共同的集体意识。也正因为如此,原始时代的神话思维、原始意象在中国的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一直延续保存下来,并通过在宗庙现场的演述实践而发扬光大。而西方氏族社会的神话思维、原始意象在进入文明社会后便不再延续。由于在宗庙里演述,包含宗教、政治、伦理等内容,所以汉语史诗又称“颂诗”“雅诗”。此外,据甲骨文、青铜铭文可知,汉语史诗还被称为“祝”“典”“册”“史册”“作册”“再册”等。总之,汉语史诗在内涵、外延、称谓、特征等方面都与西方史诗有很大不同。

古希腊轴心文明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代表原始神话思维的史诗被代表理性思维的哲学所取代。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表示,要把荷马等诗人驱连出他的《理想国》。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指出,这是因为“柏拉图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向哲学高峰的时代”。而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农耕生产、血缘管理长期延续发展,宗教、政治、伦理三合一传统有很强的惯性力量,神话恩维、原始意象仍有深刻影响,因而史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繁盛;另一方面,社会开始转型,理性思维张扬,宗教、政治伦理逐渐分离,出现了诸子争鸣、百花齐放的哲学繁荣景象。

从五帝文明起源到夏商西周文明早期,血缘部族内独立发展的汉语史诗,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融合转化,创新形成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些汉语新史诗、颂诗,既继承了以往2500多年史诗的原始意象、集体意识等,又发展了理性精神、个体意识、哲学思维。汉语新史诗、颂诗这两方面的融合,体现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其后2500多年间中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今天,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借鉴西方史诗理论,概括汉语史诗概念、术语,构建中国特色汉语史诗理论体系。

(摘编自江林昌《建构中国特色汉语史诗理论体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诗”这一概念源于“荷马史诗”,包括三个要素,但其标准并不适用于中国汉语史诗。
B.对于黑格尔中国人“没有民族史诗”观点,中国学者虽持反对意见,但立论依据不正确。
C.汉语史诗与中华文明密不可分,在内涵外延、称谓、特征等方面与西方史诗相去甚远。
D.西方史诗可以在宗教场所和民间集体聚会场合演述,而汉语史诗只能在宗庙社坛中演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文化比较的视角阐述汉语史诗与西方史诗的不同,澄清了对汉语史诗的错误认识。
B.文章在论述汉语史诗的三个内涵特征时,除了与西方史诗进行对比外,还运用了例证法。
C.文章引述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观点,有力地论证了古希腊轴心文明是西方史诗的高峰时期。
D.文章末段归纳了汉语史诗发展史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影响,指出如何对待汉语史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史诗独立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内部,内容多样;而西方史诗融合发展于氏族部族血缘之间,内容单一。
B.汉语史诗的“颂诗”“雅诗”“祝”“典”等称谓包含了宗教政治、伦理等内容,体现了其在宗庙里演述的特点。
C.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不仅史诗发展繁盛,而且哲学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D.汉语史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家国一体等价值观念,促进了其后中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
19-20高三上·安徽安庆·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羁旅行役是唐代驿站题壁诗的核心主题。在社会政治方面,唐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他一方面命高士廉选《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延揽人才,促成唐代文人从初唐时期就怀抱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唐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吸引他们不但孜孜于游宦,也汲汲于从军。从唐初的四杰到五代的罗隐、徐铉,三百多年间成千上万的文人学子始终以入世的态度在漫漫古道上风尘劳顿,跋涉不已。即便是失意而出世,也都以名山大川为精神寄托而继续遨游四海。驿站就是古道上温暖的栖息之地,因此,驿站题壁诗多以羁旅行役为抒情主旨。

②感物即兴是唐代驿站题壁诗的最富于审美情趣的主题,蕴涵着创作主体体物入微的诗人意趣。驿站是漫漫征途的落脚点,随着旅途的深远,山水佳境,人事百端,风物民情,土俗乡音,一一展现眼前,唤起了诗人超出日常熟悉情境的新鲜特异的审美意趣。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写道: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岑参四十岁赴北庭,抵金城(今兰州),宿临河驿,近处有金城关,为历史上著名雄关。虽然黄河与雄关表征着边地险峻,驿楼内的树木、鹦鹉、香花却如同江浦风物,唤起诗人隐逸的向往。白居易《桐树馆重题》阶前下马时,梁上题诗处。惨澹病使君,萧条老松树。自嗟还自哂,又向杭州去。白居易从中书舍人任上改为出守杭州任刺史,由于满意这个地方的这个职位,路经故地,重又题诗,愉快上任的心情溢于言表。

③怀古伤逝是唐代题壁诗最富于历史意识和生命意识的主题。驿站环境或驿站建筑往往因其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亲人朋辈甚至心爱动物相联系而引发诗人思古幽情、伤逝悲情。唐代长安、关中通往汉中、四川的蜀道是几条富于历史蕴藉和现实价值的古道。历史蕴藉主要是三国文化,现实价值主要是天府之国从来就是关中京畿的直接后方,秦蜀一体,唇齿相依,玄宗奔蜀即一例。唐代许多著名诗人创作了大量蜀道诗。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驿站题壁诗,有的偏于纪行,有的偏于咏史。蜀道上朝天峡附近的筹笔驿、汉中城外的天下第一驿褒城驿是题诗最频的驿站。

(摘选自瞿明刚《满壁存亡俱是梦——唐代驿站趋壁诗的审美观照》)

材料二:

①题壁诗,即题写在墙壁厅柱之上的诗。这种方式曾风行于唐朝。有唐三百年,以这种方式发表的作品数量巨大,其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可以说是一笔值得关注的重要文学遗产。

②唐人题壁诗发达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文人雅士出行的机会颇多。《玉泉子》载,郑絪为御史,于商山道上歇马亭见一胜景,欲题诗于亭,顾见一绝,染输尚湿,絪大讶其佳景,时南北无行人顾左右,但向来刘景在后二里。原来刘景先行至此,即兴题诗,郑絪后至,欲即兴题诗,却被同行的刘景抢了先。由此可知行人前后相续是题壁增多的原因之一。

③然而话说回来,出行起金多并不足以构成题壁繁荣的唯一关键原因。一个明显的对比是,除唐代外,宋元明清也具备这样的条件,可这些朝代的题壁,却反而不及唐代之多,这说明另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唐人题壁之所以发达,重要客观因素之一是唐代纸张价格高,不易得,无法满足文士高涨的文学创作需求。既喜爱作诗又无处得纸,抑制不住创作冲动,就采取变通的办法题壁。如诗僧寒山与其友拾得过从甚密,每当灵感爆发即欲题诗,苦于无纸,只好将所得诗句题于树间石上。爱题诗的文人中,寒士尤多,他们生活窘迫,不可能备有大量纸张,于是树叶、树干、竹子、石壁、布帛、衣带、门窗……都被他们当作题写的材料。官衙寺院的墙壁多经粉刷,楹梁门柱光滑,最便题写,故题诗尤多。

④从主观原因上说,题壁繁荣与文士表现自我露才扬名的心理动机有关。不难看出,题壁多集中在馆驿宫观寺庙岩洞等处。这些地方交通便利,游客众多,借助题壁这一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文采风流,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恐怕是带有普遍性的创作心理。爱在风景秀丽之地题诗,事实上也确是唐代士子间很流行的一种风尚。《太平广记》卷三三《马自然》:又南游霍桐山……有游行处,或宫观岩洞,多题诗句。这样形成的题壁景观,在唐代不知凡几,从塞北的荒原废馆到江南的寺观楼阁,从邮堠、乡校、逆旅行舟之上,到巴山蜀路上的栈道之间,乃至瘴乡蛮境的石洞石林深处,都有唐人题刻。

(摘选自李德辉《唐人题壁诗诸问题探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重新评估士族,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延揽人才,这些举措促成唐代文人从初唐时期就怀抱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B.驿站是漫漫征途的落脚点,旅途中的山水佳境、人事百端、风物民情、土俗乡音等能唤起诗人新鲜特异的审美意趣。
C.唐代文士在漫漫古道上风尘劳顿,跋涉不已,或入世,或出世,他们出行机会多,这是唐人题壁诗繁荣的原因之一。
D.宋元明清文士和唐代一样出行机会多,但题壁诗数量却不及唐代,可能是因为这些朝代纸张易得,不一定需要题壁。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以唐代题壁诗为话题,但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唐代驿站题壁诗赋有强烈的创作动因、复杂的情感蕴藉和丰富的审美价值。
C.唐人题壁诗很发达,既有时代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诗人个体的主观原因。
D.题壁诗多在受众较多之处,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题壁诗都会留名。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是(     
A.项斯《赠金州姚合使君》:“官壁题诗尽,衙庭看鹤多。”
B.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C.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D.《唐才子传·任蕃传》载,任蕃游山题诗壁间,“既去百余里,欲回改作‘半江水’,行到题处,他人已改矣”。
【小题4】结合材料内容,请为“题壁诗”下定义。
【小题5】曹不《典论·论文》中说,“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

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遹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

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

最后是家国分界。丝绸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其后天见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解,带有有深重的情感烙印。

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

(摘编自邢宇晨《唐诗中的边关意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地吟诵社会现实,将边关这一景观形态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B.无论知名关隘当下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无不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
C.涉及边关意象的诗歌既描写恢宏的战场形势,也塑造渺小的个体,“关”是军防的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
D.年老的护边将领班超向皇帝上疏,表达“依风首丘之思”和“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说唐诗中边关意象有历史文化内涵,后从四个方面具体阐释。
B.文章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边关对诗歌情感抒发的影响。
C.文章将“阳关诗”单列,是为了说明“阳关”既有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也有其人文伴随意义。
D.文章结尾点明唐诗中的“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论述重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中出现边关意象,与当时通达的丝绸之路、开放的国家制度和文人墨客对从军入幕的崇尚等社会因素有关。
B.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漠生疏的人情,无不产生思乡怨愤之情。
C.据《全唐诗》记载,与王维相差一个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仍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足以见出“阳关”意象的流传久远。
D.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各题。
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核心观念之一。所谓礼指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族从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随着周人进入奴隶制社会,周礼中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逐渐淡化,而等级制的内容不断强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一贯的,即血缘关系的纽带不断,家族组织与社会政治组织合一。武王灭商之后,周成为“天下共主”。为了统治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周公对周礼进行一番改革并普遍推广,使中国社会在殷周之际发生巨大变化。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周天子在群子中立嫡长子,作为群弟的首领和王位继承人,在家族中是大宗,在政权组织中即为天子。而他的群弟在家族中是小宗,在政权组织中则被封为公侯。公侯的嫡长子在他这一支中又成为大宗,继承公侯之位,他的群弟则是小宗,被分封为卿士。由于大小宗的不同,所以形成从天子到公侯到卿士的不同等级,产生从上到下的统治关系和从下到上的臣属关系。在古希腊、罗马,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在中国则是把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由于存在血缘关系的纽带,上下左右的关系不光靠法律,尤其要靠道德来调整、维系。那个把法律、道德、礼仪、习惯等等集于一身的东西就是周礼。所以周礼不仅仅是周朝的礼仪,它代表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
孔子是著名的周礼专家。他把夏商周三代之礼进行比较,以为周礼最完备、最有文采。在他看来,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没有礼就不能分辨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近。
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尊尊首先是尊君。孔子主张按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能为君主献身。齐国陈恒杀君夺权,孔子主张派兵讨伐。其实齐君的腐败无能,孔子并非不知道,但他认为君主再坏,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杀掉他,臣的义务就是服从君主。
礼的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过孔子强调的是子对父母的孝顺和弟对兄长的恭敬。根据亲亲原则,家族利益至上,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怎么能把隐瞒过错叫直率呢?因为它维护了家族的利益。
尊尊是等级制和君主制原则,亲亲是宗法制原则。为维护它们,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名是指周礼规定了的人的身份地位,正名即是用一个人的名分所规定的义务去要求他,使他的言行与名分相符。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以君臣父子之名,正君臣父子之实的意思。不过正名也主要是针对下面的僭越行为的,对君主的违礼往往含糊过去。(摘编自阎韬《孔子与儒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指周礼,包含了周人的习惯法和道德律,既是周朝的礼仪,也是宗法等级制度,又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其中尊尊和亲亲是礼的两个重要原则。
B.父系家长制时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周礼,进入奴隶制社会后,不断强化了等级制的内容,而淡化了其原始的平等民主因素。周代推行的宗法制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武王灭商之后,为了保护大宗的利益,周公对周礼进行了一番积极改革并加以普遍推广,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效地统治了广大的黄河和淮河流域。
D.周礼汇集法律、道德、礼仪、习惯等诸多内容,代表了西周以来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它不仅靠法律,更靠道德调整和维系上下之间的统治关系和臣属关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希腊、罗马建立起的那些纯粹的地域国家里,家族组织被打破,始终一贯的血缘关系的纽带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靠法律来调整、维系。
B.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周天子的嫡长子是家族中的大宗,地位高,可以继承王位;而被封为公侯的群弟的嫡长子又是小宗中的大宗,可以继承公侯之位。
C.大小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等级,产生统治关系和臣属关系。孔子认为,有了礼,才能分辨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才能区别父子兄弟婚姻等的亲疏远近。
D.尽管孔子也知道齐君腐败无能,但他之所以反对陈恒杀君夺权,而主张派兵讨伐陈恒,是因为他认为,臣子应该尽服从君主的义务,不能推翻或杀掉君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作为周礼专家,他研究比较了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得出周礼最完备、最有文采的结论。
B.鲁国大夫季氏在家中僭用天子规格的舞蹈,孔子无法忍受;而鲁国国君严重违反周礼,娶同姓女子为妻,孔子却说其“知礼”,这体现了他尊崇君主的尊尊原则。
C.在孔子看来,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应该秉持亲亲的原则;如果亲人犯了国法,不仅不应该检举,反而应该隐瞒亲人的过错,这是出于对家族利益至上的考量。
D.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就是要通过规定臣子对君王、子女对父母的义务,以维护周礼中的等级制、君主制和宗法制的原则,起到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