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7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②余谪③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余既耸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④,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④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③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D.方山子见之欤       傥:或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既耸异之               他植者则不
B.使骑逐射之               庄宗受藏之于庙。
C.晚乃遁光、黄间        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                  皆出于此乎
【小题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门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19-20高三上·北京·期中
知识点:苏轼(1037-1101)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赤壁赋》中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破荆州(当)               望武昌(向东,朝东)
B.渔樵于渚之上(江边)     樽以相属(葫芦)
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知不可乎得(数得,即多有所得)
D.驾一叶之舟(形容船小) 江陵(向下)
【小题2】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托遗响于悲风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C.而今安在哉
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小题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小题4】翻译文言句子。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二)汉用陈平计,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时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裁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小题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寿毕,请剑舞             小易大,彼恶知之
C.汉用陈平计,疏楚君臣       彼节者有,而刀刃者无厚
D.未至彭城,疽背,死       今王政施仁
【小题3】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的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拔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小题5】第二段选文末句,苏轼为什么说项羽在杀义帝时就怀疑范增了?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节选)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①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命名
B.乐正夔一足,                         信:相信
C.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     进:任用
D.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     节:分寸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是记之                  必竭诚待下
B.古人之观天地            而刀刃若新发
C.孰能讥之乎               可怪也欤
D.夔者一而足矣        所为,求若所欲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B.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C.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D.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小题4】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选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⑤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指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这三者是做成事情的条件。
B.《吕氏春秋》选文中,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吕氏春秋》选文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吕氏春秋》选文中作者多方举例,均用反面论证,论证如何对待传闻,观察角度相同,散于各类,颇有立体感。
【小题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3)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小题7】文章认为该如何正确对待传闻,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