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令。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B.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C.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D.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小题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2)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19-20高一上·甘肃定西·期末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文言文断句分析信息,归纳要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候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有删改)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缪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馀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四十五年,文公卒,子兰立,是为缪公。缪公元年春秦缪公使三将将兵欲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殽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缪公元年春/秦缪公使三将将兵/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殽/
B.缪公元年春/秦缪公使三将将兵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殽/
C.缪公元年春/秦缪公使三将将兵/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殽/
D.缪公元年春/秦缪公使三将将兵袭郑/至滑/逢郑贾人/弦高诈以十二牛劳军/故秦兵不至而还晋/败之于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用于自言冒昧的谦辞,意思不同于乙文中“不敢谓叔詹言”的“敢”。
B.封,指“边境”,与甲文中“既东封郑”中的“封”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C.逆,迎接,义同《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后来用“逆旅”指客栈。
D.幸,是“宠爱”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烛之武详细的分析,说明灭郑对秦不利;乙文郑国使臣以“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打动秦君。可见秦国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方才退兵的。
B.甲文以烛之武为中心叙事记言,突出其游说艺术;乙文则以时间为序全景化地展现多个历史事件,揭示了秦、晋、郑三国博弈的复杂性。
C.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在郑国“无礼于晋”之外,甲文更认为是郑国卷入了晋楚两国的矛盾,而乙文则更强调叔詹与晋文公的个人恩怨。
D.甲文中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妙论,表现了其作为霸主的审时度势与开阔胸襟;而乙文中晋文公则无容人之雅量,尽显奸诈精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
【小题5】请根据乙文分析“晋兵乃罢去”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小题5】根据上下文,分析卒母“闻而哭之”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文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退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子圉立。晋国大夫闻重耳在泰,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周君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官,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子圉:晋惠公太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札/忘大丑乎
B.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但汉代封爵仅有王和侯两级。
B.“再拜”文中指“第二次拜”,和《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中“再拜”指两者意思相同。
C.《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D.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著《史记》中十二本纪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三十世家主要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献公派宦者履鞮去杀重耳,重耳翻过墙壁,被宦者一路追赶,还被砍掉了袖子,最终还是逃脱了,去了他母亲的祖国——狄国。
B.咎犯认为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很多的过错,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就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以此打消咎犯的担心。
C.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为他后来成功回晋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D.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就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缪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②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