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学的形成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历史特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理学竟然成为最为人诟病的文化传统。宋代理学家们提倡的“节孝”观念,其实并不是他们首创的。至少从汉代以来,国家政府都曾经对社会上的节孝行为进行过表彰和奖励。到了宋代,一方面,政府基本上延续了历代政府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另一方面,理学家们为强调士大夫应注重气节的道德标准,对“节孝”观也做出了更明确的表述。然而直至宋元时期,国家政府对于旌表节孝的行为,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个案“典型”的层面上。有学者把明代以前到明代的旌表贞节行为的演变过程,形象地描述为“由典范到规范”。典范是由倡导所致的,而成为规范则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化设计来加以保障和推行。明代在固定的审核标准下,对来自全国各地大量的旌表案件,予以定期、集体和分类处理,从而形成了明代旌表节孝的制度化、规律化和等级化,乃至演变至激烈化的特质。

与这种制度政策相伴而行的是以朱熹为核心的理学成为明代政府所认可、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这就促使明朝的许多士大夫从理学的角度来诠释和欣赏政府的旌表节孝制度。这样,明政府所推崇的节孝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政策,同时也成为一种社会道德的教化行为。在制度与教化的双重作用下,明清时期的节孝行为,越来越出现违反人性的激烈化特质。《儒林外史》中所描述的父亲眼看着女儿自尽殉夫并大赞“死得好”的故事,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并不罕见。在朱熹悟道、传道的福建地区,清代竟有胁迫寡妇殉节的风气。

“孝道”本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但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制度化推进之后,也在不同程度上走上了泛政治化的极端道路。在上层统治者眼里,孝道的体现就是臣下的“死忠”,所谓“以孝治天下”,实际上就是令天下服从一尊。就一般士庶之家而言,争取“孝行”的褒奖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正因如此,为博得孝名而导致明清时期惨无人道的“割股疗亲”行为盛行,显然也是政府对于“节孝”制度化与教化灌输的后果。

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节孝”,更多的是强调士人自身的道德气节与行为准则,而到了明清时期,经过专制政府的制度化、规范化之后,传统的“节孝”观被引入激烈化的歧途。特别是随着明清时期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和官僚阶层奴庸化的加剧,朱子及理学家们所提倡的勇于坚持士人气节的义理观,基本上成了政治上的一种“摆设”。而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等观念,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正因如此,对宋代朱子及其他理学家们所倡导的“义理”“气节”等命题所蕴含的道德价值,我们应重视并加以继承。

(摘编自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小题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节孝”观并非始于宋代,只是宋代延续了历代对旌表节孝的重视,并对其做了更明确的表述。
B.“由典范到规范”中的“典范”是指明代之前的倡导个案“典型”,“规范”指明代的制度化设计。
C.节孝行为成为明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政策之后朱子理学就变成了政府认可的政治意识形态范本。
D.对节孝行为进行制度化设计并使之成为道德的教化行为,是“节孝”观在明清发生演变的原因。
【小题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受宋理学影响违反人性的一项是
A.清朝中期缠足之风盛行朝野
B.《祝福》中鲁镇的人认为寡妇祥林嫂是不干净的
C.《儒林外史》中王秀才支持女儿自杀殉夫
D.《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迫改嫁
【小题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明朝士大夫们从理学角度诠释和欣赏旌表节孝行为,助推了旌表节孝制度的形成。
B.本是优秀文化传统的“孝道”一旦走上泛政治化道路,就很有可能会改变其原本意义。
C.没有良好的国家体制和社会风气,朱子的“气节”“义理”就没有被实践的可能。
D.宋代理学所倡导的“节孝”,我们既要重视和继承其道德价值,又不能忽视其反人性的特点。
2020·天津·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与散文的分别既不能单从形式上见出,也不能单从实质上见出。在理论上还有第三个可能性,就是诗与散文的分别要同时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见出。如果采取这个看法,我们可以下诗的定义说:“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个定义把具有音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一律排开,只收在形式和实质两方面都不愧为诗的作品。这一说与我们所主张的情感思想平行一致,实质形式不可分之说恰相吻合。

我们的问题是:何以在纯文学之中有一部分具有诗的形式呢?我们的答案是:诗的形式起于实质的自然需要。这个答案自然还假定诗有它的特殊的实质。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诗的实质的特殊性何在?何以它需要一种特殊形式?我们可以回到上文单从实质着眼所丢开的情与理的分别;我们可以说,就大体论,散文的功用偏于叙事说理,诗的功用偏于抒情遣兴。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直截了当者宜偏重叙述语气,缠绵不尽者宜偏重惊叹语气。在叙述语中事尽于词,理尽于意;在惊叹语中语言是情感的缩写字,情溢于词,所以读者可因声音想到弦外之响。换句话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诗的情趣是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诗的音律也是如此。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有删改)

【小题1】文中谈到诗与散文的分别,所说的“形式上”“实质上”具体指什么?
【小题2】简要概括文中论述的散文特征。
【小题3】如何理解“诗的形式来自实质的自然需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摘编自钱锺书《谈中国诗》)

材料二:

要尊重审美差异性,倡导具有包容性的批评文风。文学批评在本质上是一个审美、判断和阐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批评主体不同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就会产生审美差异性。因此,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这一特征是由批评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和作品本身的意义丰富性所决定的,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要尊重这种审美差异性,而不是追求一种审美的绝对性、单一性、排他性。当然,尊重审美差异性并不是要放弃寻求审美共识,更不代表无限制地容纳各种不理性声音的存在,对于那些越出学术边界的杂音和噪音,以及一些盲目吹捧或恶意攻击的声音,必须进行有力的辩驳,在争鸣中让真理愈辩愈明,并最终形成一定的审美共识。无论是正面肯定还是反面否定,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达成一种审美共识,推动文学健康发展。

作为一种思想的容器和观念的载体,文学批评需要对话,需要在不同声音的对话中,去慢慢接近真理。在对话过程中,必须以包容性、客观性、学理性为前提。失去了这样一个前提,批评本身的有效性和说服力都将大打折扣。文学批评要想真正起到对于文学创作的引领作用,必须要在批评实践中坚持包容性、客观性、学理性的批评原则,努力建立起开放包容、客观理性的批评生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摘编自辛文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批评》)

材料三:

不同时期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会导致批评的观念、理论和方法的变化。文学批评是批评家思想的一种表达,不同时期,批评家个人所持有的评价标准、审美趣味、理论武器都是不一样的,文学批评的样貌也肯定很不一样。就新中国70多年来的文学批评而言,我们能看到文学批评与时代语境、西方理论资源、市场环境、新媒介新技术不断发生联系,从而改变了文学批评的总体格局。

当下,新媒体和新技术构成的新语境是文学批评必须面对的现实。新媒体使文学批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大众化。现在很多文学杂志、文学批评期刊、出版社以及很多文化公司,甚至个人都开了微信公众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学批评一步步学院化,学院派文学批评的艰深与呆板一直为人所诟病。而新媒体文学批评的出现,使得滞重的学术规范带给文学批评的文体板结的症状,某种程度上正在慢慢改观。新媒体也带来了文学批评的融合。许多传统文学的作家们也放下身段去配合做各种宣传活动,甚至配合出版社去抖音、微视等平台进行文学活动直播。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参与文学数据分析、文学发展走向预测、文学阅读心理态势、文学类型审美要素分析、文学排行等诸多文学批评环节,人工智能开始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在文学批评中发挥超常的作用。

(摘编自黄玲《新时代文学批评的新变与开拓》)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锺书阐释中国诗和西洋诗的关系,意在突出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相通之处,表达中外文化应交流共进的观点。
B.文学批评是审美、判断和阐释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判断、阐释,这是由批评主体决定的。
C.坚持批评原则,建立批评生态,提高专业性、权威性,都是真正实现文学批评对创作引领作用的要求。
D.文学批评的方式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别,学院派文学批评的文体板结现象随着新媒体批评的出现而慢慢改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只是诗”,是从诗歌本质上对中国诗进行定位的,从这点出发,我们不应相信“中国诗歌特色”之类的说法。
B.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要达成一种审美共识,推动文学健康发展,并不排除尊重审美差异性,但也要对一些不理性的声音加以辩驳。
C.文学批评的总体格局是变动着的,主要是因为批评主体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也与批评的语境、资源、市场等发生改变相关。
D.新媒体和新技术改变了文学批评旧有的语境,取代了文学批评的传统媒介,使文学批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大众化。
【小题3】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批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世纪以来,伴随国际博物馆界由物到事策展思路的革新,叙事型展览”应运而生。叙事型展览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我国各地方博物馆走出展览同质化的困境,更可增强博物馆教育传播的功能。

叙事型展览将信息而非物件视为展览传播的最基本层面,将展览策划的实质理解为讲述藏品的故事。因此,它需要策展者能从叙事要素的角度把握叙事概念,依据叙事要素完成藏品故事讲述。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叙事转向思潮,引发了人们对叙事本质要素的讨论,最终由基于符号学立场研究叙事议题的广义叙述学将人物、事件、因果界定为叙事的本质要素。这为展览中叙事提供了理论思路,也为策展者在展览中依据人物、事件、因果三大要素完成藏品故事讲述提供了可能。

展览中叙事有利于从情与智两方面推动博物馆实现其教育传播的核心任务。当今博物馆界普遍认为,展览承担着博物馆教育传播的核心任务。但任务的达成度与展览方式有很大关系,叙事型展览最利于教育传播任务的达成。从叙事与共情的关系看,叙事通过表现必要而精确的人物经历(冲突),揭示正负转变的故事价值,引起观众自然生发情感,从而建构记忆、促进认同。从叙事与知识传播的关系看,恰切的叙事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与潜力,从而寓教于乐、传播知识。认知科学认为:叙事是人类对一系列事件建立因果意识的自然本能。但由于真实世界纷繁复杂而个体在因果关系的识别与推理方面能力有限,所以简化因果而叙述成的故事更受人们的欢迎。人们把这样的故事视作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或隐喻,从中洞见生活的意义。故事中蕴含的事物因果一旦契合了人的心智特点与现实需求,就可以激发出人们学习的热情与潜力,从而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因而,博物馆展览恰切地叙述藏品故事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展示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博物馆所有的展览都适于叙事型展览,一般以出土文物为核心展品的陈列性展览更适于用叙事型展览”。我国出土文物众多,展品资源非常丰富,叙事型展览有着广阔的运用空间。只是目前我国考古学仍保留着显著的历史主义特征,即注重考证式的研究方法与宏大的历史视角,考古研究本身并不以叙事为目的,而注重复原、再现人类过去的成果,这对展览叙事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注重考证的态度会加剧展览中展示重点的转移,使得展览更侧重于描述而非叙事;一方面宏观视角中的人物往往是脱离了人性欲望的抽象整体存在,这不利于对冲突、价值要素的挖掘,同时宏观视角往往会拉长研究时段,这或增加因果的复杂性,或淡化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但无论哪一种都与故事讲述所要的简化因果不甚相同。扼要言之,展览设计者不太容易在现阶段的我国考古研究成果中找到建构叙事所必需的若干要素。叙事型展览”在我国发展程度还不高,我国文博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编自赵祎君《出土文物展示中的叙事之反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叙事型展览”出现之前,我国各个地方博物馆展览同质化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
B.“叙事型展览”中,物件展示被信息展示取代,展览主要依靠策展者讲述藏品的故事。
C.展览中叙述的故事契合人的心智特点与现实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展览的预期目的。
D.注重考证式的研究方法与宏大的历史视角,是目前我国考古学仍保留着的显著特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析“叙事型展览”的作用与不足,论证富有思辨色彩。
B.文章提及广义叙述学对叙事本质要素的界定,是为了阐明该界定对“叙事型展览”发展产生的影响。
C.文章第三段,在论证恰切的叙事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与潜力时,采用引用论证法,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指出“叙事型展览”适于的展览性质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叙事型展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叙事型展览”的策展者,如果不能从叙事要素的角度把握叙事概念,是很难恰切地完成藏品故事讲述的。
B.真实的世界纷繁复杂而个体把握因果关系的能力有限,所以展览中的叙事越淡化因果关系越受人们的欢迎。
C.“叙事型展览”在增强博物馆教育传播功能上颇有优势,但它只适于以出土文物为核心展品的陈列展,发展受限。
D.“叙事型展览”目前在我国发展程度不高,这与展览设计者不擅于在我国考古研究成果中寻找叙事要素有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