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遗传背景单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科研人员多年来梦寐以求但无法达成的目标,而非人灵长动物首选对象肯定是猴子。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2019年1月,孙强团队与同属于中科院神经所的张洪钧团队合作,再获佳绩;在张洪钧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世界首批核心节律基因BMAL1敲除猕猴模型的基础上,孙强团队通过一只疾病症状最明显的公猴的体细胞克隆出五只小猴。这项进展说明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的疾病猕猴模型。

(摘编自《体细胞克隆猴:开启新药研发“灵长类”时代》,《科技日报》2019年3月5日)

材料二:

中国体细胞克隆的系列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大西洋月刊》写到,中国科学家不仅仅是采用,更是改良了当年克隆绵羊的技术。美国克隆专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在接受《自然》杂志访问时表示,应该恭喜中国科学家,“我明白其中的难度有多大”——他在本世纪前10年尝试克隆时,使用了1.5万个猴子卵子,虽然已做到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系,但是怀孕的灵长动物终未能诞下活胎。

英国达林·格里芬教授说:“已知的、统一遗传背景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无疑可以对人类疾病,尤其是遗传疾病的研究、理解和最终治疗,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路透社的报道则认为,基因型相同的动物模型对于生命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排除复杂基因背景对实验的干扰,并为一大批新药研究提供有效的测试模型。

(摘编自《<细胞〉期刊报道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参考消息》2019年3月5日)

材料三:

对于公众高度关注的伦理问题,团队成员明确表示,中科院做这项工作是为了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研究脑科学基本问题,而且我们严格遵守了国际各项相关协议和规则,这项工作还可能使一些伦理争议得到化解。

目前,全世界每年对猕猴的使用量高达10万只,主要用于药物筛选实验。利用体细胞克隆猴技术,人们就能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相同的体细胞,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孕育出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团队成员还表示:“体细胞克隆技术让人们在一年内就能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大大减少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干扰。这样,只要使用很少数量的克隆猴,就能够完成很有效的筛选。”

(摘编自吴月辉《世界首例!这几只克隆猴可不简单》,《人民日报》2019年1月24日)

材料四:

2月27日,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已成功举办14届,是观察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能否入选,原创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从近些年入选的项目来看,近年来,我国以“墨子号”“悟空号”和FAST望远镜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敏表示,近些年来,围绕特色科学资源,我国已在一些特色科学领域具有引领优势,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人类起源、青藏高原演化等。2018年,我国科学家“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摘编自刘垠《克隆猴入围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技日报》2019年2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克隆猴”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在中科院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诞生的两只克隆猴,实现了科研人员多年的梦想,标志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的疾病猕猴模型。
B.我国科学家采用了当年克隆羊技术,并对此技术进行了改良,克隆出了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技术难度很大,但应用前景并不明朗。
C.原创性是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悟空号”、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等项目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体现了我国近些年来取得科技成就的新特点、新趋势。
D.利用体细胞克隆猴技术进行体外基因编辑,从而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可以大幅减少药物筛选实验所使用的猕猴数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生产出的遗传背景单一的疾病猕猴模型,有利于减少药物筛选实验中个体差异的干扰。
B.“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观察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中国科学家实现人类首次克隆猴是中国科技领先全球的重要例证。
C.使用体细胞在体外做基因编辑,进行生命体克隆并将之应用于活体实验,可能会引发社会关于生命伦理的质疑,但实际上由于采用了体细胞克隆猴技术反而可能平息一些争议。
D.“基于体细胞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技术既符合科学伦理,又体现科学精神,各媒体不同侧面广泛报道有利于科学精神传播。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都对克隆猴作了报道,侧重点各有不同,请仿照示例,分别加以概括。
材料一:侧重介绍我国克隆猴技术的巨大成就。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__________________
19-20高三上·陕西西安·期末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篇章结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过去20年我国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种子质量稳步提高,种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建立了农作物自主育种技术体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全球领先;育成主要农作物品种5万余个,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7%,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自2013年以来,我国种业技术与领先国家相比差距逐渐缩小。作物育种前沿基础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作物育种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营养功能等方面,我国的品种研发能力也在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种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市场环境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形成了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52个制种县市,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

(摘编自王祝华《我国种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日报》2020112日)

材料二:

目前,在“有没有、保生存”方面,我国种子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但是,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与领先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诸如种源“卡脖子”,玉米、马铃薯等种子部分依赖进口,高端品种的蔬菜种子以进口为主;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端竞争导致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基因编辑技术原始专利大多被国外控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不全、保存保护乏力、共享机制不畅;产业集中度低,多、小、散、弱格局未根本改观;科研与市场“两张皮”,存在科研与市场脱节、品种审定与市场严重脱节、院校企业研究“各自为政”问题;种业管理跟不上,一些地方种业管理处于无机构、无编制、无专人的“三无”状态;等等。

(摘编自熊争艳等《“农业芯片”卡脖子,中国种业如何变局?》,新华社2021310日)

材料三:

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涵盖整个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必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三保”要求,遵循种业创新发展规律,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包括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三大体系,提升自主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依法治理四种能力。主要是五方面工作:

一是种质资源要保起来。这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抓紧开展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资源的调查收集,把这些基础性工作要做好。二是自主创新要活起来。这是种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特别是当前要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三是种业企业要强起来。这是种业科技,包括整个种业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主体。要遴选一批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四是要把基地水平提起来。这是种源保障的基础。要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健全良种供应应急保障体系。五是市场环境要优起来。这是种业创新的保障。净化种业市场,核心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

(摘编自《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证券报》202122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农作物自主育种技术体系已经建立,育成的5万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B.2013年以来,我国种业技术不断进步,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等方面品种研发能力稳步提高。
C.目前,我国种子在“有没有、保生存”方面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D.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党和国家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构建我国种业创新体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区域性良繁基地等为种源提供保障,须对其加强现代化建设,进而形成并健全良种供应应急保障体系。
B.种质资源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我们要对种质资源进行充分地保护和利用,要做好相关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等基础性工作。
C.自主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既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又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当下在这两方面我国均取得重大进展。
D.种业企业是种业科技关键主体,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需要我们遴选并重点扶持优势企业,使种业企业强起来。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奋发的朝气无关“保温杯”

①这几天,保温杯突然火了。缘起只是一位曾经“摇滚”,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乐队鼓手端着保温杯喝水的照片,当事人今昔之间的对比,引起了对所谓“中年危机”的集体共鸣。

②有人认为,这样的共鸣反映出一种对中年心态的警惕。耐人寻味的是,热衷于关注这一问题的,除了加班之余自嘲一下的中年人,还有很多是以“九二中年”自诩的年轻人。中年的话题跨越了代际,正说明它所辐射人群的普遍性。

③平心而论,今天的中国社会,的确面临着现代化和老龄化等多重命题。一方面,近4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经济动力需要切换,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跨越;另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老化,也带来社会保障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假如不能在转型中完成相应的调整,那种担心失去竞争优势、害怕落后于时代的焦虑感确实可能蔓延开来,不管你是不是已经人到中年。

④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也证明了转型期社会心态与生理年龄其实没有必然联系。有人总结日本社会存在的“现代病”,高居榜首的是“海螺小姐综合征”,意思是说,动漫节目《海螺小姐》的播放时间为每周日下午,每当此时想到第二天要工作,就会感到十分忧郁。而“拒绝长大,希望一直停留于儿童时期”的“彼得潘综合征”,和感叹自己人生悲惨的“心之谷综合征”等,它们的高发人群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如何保持人生奋斗和国家发展的朝气和锐气,才是超越年龄、需要所有人去共同解决的问题。

⑤从这样的角度审视那些围绕保温杯的讨论,得出的并非悲观无奈的结论,而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对于迟缓、停滞、消沉的警醒。事实上,当下的中国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忙,觉得无数稍纵即逝的机会在迎面而来。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对“中国速度太快”的吐槽,并不妨碍时不我待的行动。那些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都不缺少一只只保温杯,不论它里面沏的是茶,还是咖啡

⑥事实上,从改革开放按下中国发展的快进键开始,经济社会飞跃和治国理政的成熟组成了令世界着迷的“中国经验”;同时,中国老百姓勇于去不断突破自己的“中国体验”也独一无二。中国经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历史没有终结。“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唯有永不停下改革创新的脚步,才能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都想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中国人,拥有的不只是焦虑,更有一股永远只争朝夕的力量。

⑦这股只争朝夕的力量,借助新技术、新趋势带来的新契机,正在悄然改变中国。从一间间灯火通明的创新工作室,到蓬勃发展的电商平台,再到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分享经济,很多人借助创新大潮,实现着人生梦想,更多人的生活因此而愈加丰富多彩。5年间,有多少新经济边界,因核心技术的突破、因对外合作的拓展而生长?又有多少传统行业,在改革创新中扔掉了历史包袱,重新找到了市场?

⑧无论是中国人的发展,还是中国的发展,都在悄悄跨越历史节点。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今天的国人正在更上一层楼。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除了要部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要设定如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向往更好生活的中国人,无论青年还是中年,都将比过去更加忙碌。

⑨中年面临的问题确实比青年更复杂,但中年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握机会的资源和能力往往也更多更强。“到了这个岁数,喝啤酒都想放两粒枸杞”,并不是也不应该是我们社会的真实生态。中国有2020,还有2050,还有伟大梦想,不失朝气锐气,不畏奋斗之苦,我们才不会错失这个非凡的时代。

《人民日报 》年08月23日 05 版)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作者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砥砺奋进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际上,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航天科技就是当之无愧的核心技术,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战略优势和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效益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牵引军事装备、军事战略、军事体系的强大,实现对国家战略的有效支撑。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10月专门谈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他告诫我们,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60多年来,中国航天持续引领科技进步,拓展太空边疆,在彰显国家成就的同时,有力地维护了国防安全、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提振了民族士气、造福了百姓生活,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并正向航天强国挺进。

(节选自光明网《传承航天精神,建设航天强国》)

材料二:在今年的国庆阅兵中,压轴出场的是首次震撼亮相的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这是火箭军杀手锏武器的新成员,标志着我国火箭军战略打击能力的新提升。战略制衡、战略摄控、战略决胜,东风-41核导弹是我国战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可携带数枚核弹头,可以25马赫(3万公里/小时)的速度飞1.5万公里,进大气层前分离10个弹头,分裂出去的弹头还能在空中机动变轨,根本防无可防,可精准核打击160个城市,12分钟到莫斯科,16分钟到伦敦,20分钟到纽约,是世界上现役威慑性最强的固体洲际弹道导弹,没有之一。名副其实的东风快递。

香港《南华早报》军事记者李政浩的文章称,中国的弹道导弹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其向外展示的最新能力毫无疑问地表明,北京正向华盛顿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方面,美国并非唯一玩家。

澳大利亚ABC电视台网站在图文直播中称,这是世界上射程最大的洲际弹道导弹,其1.5万公里的射程可将澳大利亚和美国完全覆盖。

(摘编自搜狐网《火箭军杀手锏东风-41,到底有多牛》)

材料三:“50年前,响应毛主席号召,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航天人团结一致、大力协同,做到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中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和第一代陆上机动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航天科工四院17所原某型号副总设计师王京武说。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方向明说,老同志畅谈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是航天三大精神的生动写照,对新一代航天人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希望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老一辈航天人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献身事业的高尚品格和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不忘航天报国初心,牢记航天强国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节选自人民网《航天老同志畅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成就》)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中国要想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B.中国的弹道导弹技术迅速发展,正毫无疑问地向世界表明,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主导地位方面,美国不再是玩家。
C.在建国7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展示的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是火箭军杀手锏武器的新成员,标志着我国火箭军战略打击能力的新提升。对此,中外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
D.中国航天人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研制出的我国第一代中程潜射弹道导弹系统和第一代陆上机动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东风-41为代表的新型导弹速度快,射程远,威力大,还打得准。
B.我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C.60多年来,中国航天持续引领科技进步,拓展太空边疆,在彰显国家成就的同时,有力地维护了国防安全,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
D.大力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为世界航天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我国航天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