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看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审美与生活的不即不离,就是一种既不接近亦不疏远的关联。中国生活美学,就是强调审美与生活之间如此的关联,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生活乃是“生”与“活”的合一,生与活有别,生只是生物性的,动植物均有生,但只有人才能活。每个人都要“生”。皆在“活”。在汉语的语境里面,“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波泼地,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明末清初著名西家石涛所说“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当中的“生活”,正是此义。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

人们不仅要“过”生活,要“活着”而且要“享受”生活,要“生存”。 按照法国哲人列维纳斯的主张,在西方世界,对古人来说,存在指的是“事物”,对现代人来说,存在指的是“最内在的主体性”;对当今的人们来说,存在指的则是“生活”,也就是一种与自身、与事物的直接私密关系。

人们不仅过日子,而且还在“经验“着他们的生活。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始终不离于感性的,列维纳斯还说过,所有的享受都是“生存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是一种“感性”存在。“美学”这个词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 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从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

“生活美学”之所以指向了“幸福”的生活,是因为,过生活就是享有生活,并去寻求生活的幸福与幸福的生活。幸福本身,就是一个美学问题,而非伦理问题。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当中来发现“生活之美”,去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生活”过成了“享有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学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得以生长,它本然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在这个意义上,东方生活美学不囿于西方的感性之学,而更是感性之智,生活美学恰恰关乎“幸福”的追求,并致力于让人们的生活过得美好。“生活美学”恰是一种研究幸福之学,也是一种实现幸福之道。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光明日报》2019年7月15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关注对象不同,前者聚焦生活,而后者更关注艺术。
B.中国美学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中国人的忧乐圆融的生活艺术。
C.作者认为,存在对古人来说是“事物”,对现代人来说是“最内在的主体性”。
D.生活美学关注“幸福”的追求,为生活立“美之心"。致力于让生活过得美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
B.文章主体采用了层进式结构,层层推进,清晰地阐明了东方生活美学的内涵。
C.文中引用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名言,是为了阐释“‘活’则指生命的状态”。
D.文中多处运用了因果分析法,或先果后因,或先因后果,分析准确,论述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与生活“不即不离”,审美注重体味生活,生活也强化了审美方式。
B.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和“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C.中国的“美学”拓展了学科维度,不仅是感性之学,更是一种感性之智。
D.中国人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中发现“生活之美",并享受“生活之乐”
19-20高一上·山西忻州·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不乏看客。在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看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或幸灾乐祸,或麻木绝望,或漠不关己,这些都是人性中真实而又令人厌恶的劣性根。看客们之所以乐于去看,无外乎自己还过得去地抱了侥幸心理,无聊的要娱乐,自己惨的要在他人身上获取慰藉。鲁迅笔下的看客,并不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而是囊括了过去、当时与现今,他用笔墨批判着看客丑恶麻木的嘴脸,同时也给人们以警示。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往往是普通的底层民众,他们生活越是艰难,就越容易因斤斤计较而滋生嫉妒:他们看不惯别人的成功与收获,后者会让他们内心不由地产生不平衡感,于是要看别人的失败与悲惨,那会让他们产生快感,伪造自己成功的假象。或许他们看到别人的惨状会有所惊动,然而绝对不会与其产生共情,也不敢去提供帮助、做引火烧身的举动;他们只会在内心的防护罩上一层又一层地加固。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每当有人发现了一个新的娱乐看点,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这种看客的畸形现象被公众悄然地默许为正常,久而久之,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任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置身事外的借口了。

如何来挽救这成千上万的麻木无知、冷漠无情的看客?孔乙己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忧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因此早年间,鲁迅等人在一系列的变法革命中以新形式的文学作品渗透人心,虽然确确实实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老百姓的温饱得不到解决、生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要求他们用自己残存不多的精力去爱别人,去对不能给自己提供庇护的社会负责任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材料二:

语图互文指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相互模仿和印证。赵宪章指出:文学和图像的‘统觉共享’,实则是语言文本和图像艺术之间语象’和‘物象’的相互唤起、相互联想和相互模仿。基于语象和图像之间的关系,看客形象及蕴含于其中的批判与反思精神才得到读者的共享

鲁迅运用环境、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看客,为的是看客形象能够自我显现。而画家共享文学与图像,使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而在统觉共享下自我显现的看客形象,烛照的是传统文化的建构。专制主义思想编织起密密匝匝的罗网,形成牢不可破的铁屋子,看客则在这间铁屋子里沉睡。看客对待示众的犯人是狂热的,对待先觉者的启蒙则是冷漠的,当然也包括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启蒙知识分子。统治看客思想的传统文化是妄自尊大且顽固的,所以看客对待新潮思想的态度亦是排斥的。

鲁迅立足于文化本我立场,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才是中国应有的出路。鲁迅所经过的人生,是在西学东渐、文化价值重新整合的时期,看客本质上是专制思想的人化、西方文化视域的参照系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隐喻。经过看客形象的语图符号学分析,得出看客的特征是麻木、愚昧和嗜血的,而这些特点皆反映着专制主义文化对看客的控制。看客不仅没有自觉的能力,还充当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言人,通过杀人,是专制主义文化的肉身化显现。当启蒙知识分子们主张全盘西化时,鲁迅切中肯綮,以专制主义思想人化的看客为参照并在看客形象中渗入其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思考,对西方现代性思想提出最深刻的怀疑,以文化本我立场、永恒的和怀疑的精神思索中国自救的道路。

(摘编自陈建伟、李志艳《批判与反思—鲁迅小说看客形象的语图符号学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作为百姓们接触外界的一种渠道和“娱乐”方式,“围观”这一畸形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
B.鲁迅从学医济世救民到弃医从文疗救国民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黑屋子”的困境。
C.民主制度确立,平等思想得到传播,百姓们的温饱得到解决,这使人们有可能去爱别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D.画家对文学与图像的共享,能使鲁迅笔下具有麻木、嗜血等特征的“看客”的自我显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笔下“看客”们所共有的幸灾乐祸、麻木绝望、漠不关心的嗜血言行,真实地表现出他们人性中的劣根性。
B.鲁迅小说中的普通的底层民众都会嫉妒或心理不平衡,他们乐于看到别人的失败与悲惨而不会同情和提供帮助。
C.“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任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的心理被“看客”们当作推卸责任、掩盖冷漠的借口。
D.“看客”的狂热与冷漠反映出专制主义文化对他们的控制,鲁迅塑造这样的形象的目的是呼吁全盘西化以自救。
【小题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描述的情节不能反映“看客”产生的客观原因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中王玉辉认为女儿为丈夫殉情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在女儿绝食而亡后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
B.《祝福》中,女人为准备“福礼”,杀鸡,宰鹅,她们的臂膊因清洗被水浸得通红,而拜福神的却只限于男人。
C.《孔乙己》中,掌柜取笑孔乙己偷东西被打断腿时,他并不十分分辩,喝完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离开了。
D.《召公谏厉王弭谤》中描述周厉王暴虐无道,并且以刑杀来压制国人对他的指责,使得百姓不敢再说话,道路以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损” 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仅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科“叠”的、“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建之以陂陀平间,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自云,月上柳稍。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处。
B.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C.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为。
D.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的痕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的关系。
B.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就道。
C.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拙趣。
D.文章提出论点后,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指出追求大巧若拙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如果你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抽道。
C.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相”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后矛盾。
D.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人真的离不开音乐?

一般人总带着三分疑惑、七分挑衅地询问音乐家:“人真的离不开音乐吗?”挑衅很正常。作为音乐家,我们也说不出是否非得要音乐以及我们口中“人离不开音乐”是不是出于自恋。在音乐厅,常看到大声讲话的人。置舞台于不顾的人,照样活得健健康康,声若洪钟,一点没觉得缺什么。音乐这东西,对他们来说,的确可有可无。除了我们在意,人家根本不在乎。他们定是为音乐家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而掩口而笑的人。

虽然音乐家喜欢说爱因斯坦痴迷音乐,地质学家李四光会拉小提琴,文学家沈从文与音乐学家杨荫浏保持了终生友谊,考古学家苏秉琦喜欢罗西尼歌剧《威廉退尔》序曲,画家陈丹青写了一本《外国音乐在外国》,作家余华说出“音乐和文学是两座高度相同的山”。杰出人物的伟大成就与音乐之间是不是一定存在内在联系无法证实,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十几岁开始学音乐时就没信过这类话。但有一点至少可以相信,音乐的确让人思想活跃。音乐课被中小学放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不是没道理,无关乎生计。有则锦上添花,无也饿不着冻不着。这种境地,让音乐家不可容忍甚至怒不可遏,纷纷行动,普及音乐,教授乐器,讲演游说,但基本状况没多少起色。那些说教并不一定让人家心服口服。

然而,某些时候,某些人群,真的离不开音乐。我们需要在某些时刻,采用一种温暖的语调,告诉彼此,这份情谊,我们留存心间。说不透、道不明的语调,有什么比肖邦《送别》更恰如其分?巴尔扎克形容道:“那种声音语调可惜没有用音符记录下来。”([法]巴尔扎克:《都尔的本堂神甫·比哀兰德》,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8—9页)肖邦的《送别》就是用“音符记录下来”的那种语调。哀吟低回,细腻温婉。没有了这种语调,离别时就缺了“纤条悲鸣,声似竽籁”的缠绵,缺了“倦倦之遇,惋切之怀”的萦绕,以及闭上眼睛就能在声音中感受的人生现场。我们需要肖邦的环绕,以便催下对视时的“泪雨凝噎”!

学艺术的和不学艺术的终于还是可以看出一些不同需求。恰如电影《海上钢琴师》的那句台词:“音乐能让他们好过些。”有音乐与无音乐的比照,传达的恐怕就是人们能够从肖邦作品中获得的人性勘探和生命关怀。这或许就是即使不喜欢音乐的人也渴望在生日晚会上让朋友们高唱《生日歌》的原因,就是即使不喜欢音乐的人也渴望于节日之际唱起《秧歌调》《平安夜》的原因。因为此刻的确需要一种声音,点亮憧憬,安抚脆弱。

据说有五六部电影选用了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做配乐,据林海音小说改编、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最著名。“知交半零落,今宵别梦寒。”哀而不伤,苍凉悠远。那是一首几乎能够戳痛所有人心尖儿的短歌。一曲断肠,心肝灼痛。弘一法师本人就于三十九岁时吟咏着这首二十世纪的《阳关三叠》送别了“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而二〇一七年歌手朴树唱起此歌时竟然失声痛哭,并引出一个金句:“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努力活着。”

人的一生珍藏于心为故人送别的故事能有多少?这样的故事与这样的音乐缠绕一起,终生难忘。音乐之所以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人群产生过震动,皆因与生命需求关联。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一首乐曲、一个故人、一段往事相互连接的故事,这使我们对那首乐曲高度认同。因为那种触动与一段生命脉息隐隐相通。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音乐家口中的“人离不开音乐”是不是出于自恋,目前音乐家自己也不确定。
B.杰出人物取得伟大成就与音乐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爱因斯坦痴迷音乐。
C.送别时,我们可能需要肖邦《离别曲》的环绕,它就是用“音符记录下来”的那种语调。
D.很多电影都选用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做配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城南旧事》。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面对中小学教学中音乐课可有可无的情况,音乐家积极开展了教授乐器等活动,但基本没有多大起色。
B.“音乐和文学是两座高度相同的山”,但在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上,音乐与文学相比,前者要略胜一筹。
C.即使不喜欢音乐的人在某种场合、某种时刻也会希望有音乐存在,比如在节日之际想唱《难忘今宵》。
D.音乐有时候会让人的内心产生震动,截痛人的心尖儿,比如歌手朴树在唱《送别》时竟失声痛哭。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人“真的离不开音乐”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