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厓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芈氏。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而魏厓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为政。七年,魏厓相秦。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厓谢病免相,其明年,复相厓,乃封魏厓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乃封白起为武安君。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三十二年,穰侯将兵攻魏,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原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三十六年,魏人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卒于陶,秦复收陶为郡。

(节选自《史记·穰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
B.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
C.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
D.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指爵位,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太后,是封建时代对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汉承秦制,以后历代都如此称呼。
C.羋姓,是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在古代,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姓是氏的分支。
D.客卿,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其位为卿,以客礼待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厓拥有实力,铺佐昭王即位。他贤能,并且在惠王,武王时就已经任职处理政事,武王去世以后,他拥立昭王,平定了季君叛乱,稳固了昭王地位。
B.魏厓任用白起,为秦开疆拓土。秦昭王十四年,他举荐白起为将军,派他攻打韩、魏,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后来,又夺取楚国一些城池。
C.魏厓权衡利弊,听取须贾劝说。梁大夫须贾告诉他如放弃攻打大梁,既不会威胁他的封地陶邑,还能使秦国获得更多魏国土地,他认为有理,解围而去。
D.魏厓贵极富溢,最终走向没落。穰侯的豪富超过了王室;他被范雎指出外事上专权,被秦昭王免掉相国职务,后来死于陶邑,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赵怒于魏之先已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
(2)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谊穰侯书。
19-20高三上·河南·期末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用兵。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小题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用兵             好:________________
(2)吴起不          悦:________________
(3)三军             将:________________
(4)是之时          方: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故谦称自己是“寡人”。
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中的“子”、本文中的“豫子”。
C.幸,既可表示古代封建帝王亲临某处,也有“宠爱”的意思。文中“襄子必近幸子”、《阿房宫赋》中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即“宠爱”意。
D.《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⑵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卿子冠军,指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攻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项羽矫诏杀之。
【小题1】下列选项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②令将军与臣有                      郤:通“隙”,隔阂,嫌怨
③若入前为寿                            寿:敬酒,祝人长寿
④常以身蔽沛公                      翼:翅膀
⑤稍其权                                夺:剥夺
⑥人臣之                            分:区别
A.②④⑥B.①⑤⑥C.②③⑤D.①③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C.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是指黄河以北地区,在古代“河”一般是指黄河,“江”一般就是长江。
B.东向,古代座次尊卑有别,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者座。从座位安排可看出双方实力悬殊,项羽自高自大。
C.擢,和拔、陟、升、迁等都是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
D.弑,古时称臣杀君、下杀上、子杀父母。与之相似的“戕”特指他国之臣杀害本国君主。
【小题4】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好大喜功。刘邦卑词谢罪,项羽为表示自己雅量脱口说出告密人,说明他先前的怒气已烟消云散,剑拨弩张的形势稍有缓和。
B.范增老谋深算。他深知刘邦的志向,想要利用宴会杀刘邦,暗示项羽,而项羽不回应,无奈之下他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
C.苏轼认为范增应该及早脱离项羽,并认为他错失了最好的机会。苏轼认为范增应在鸿门宴后,或在宋义被杀后就及时离开才好。
D.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义帝派遣刘邦入关而没有派遣项羽,提拔卿子冠军做上将军,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义帝的贤明之处。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