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                         与:参与
D.不能                            易:交换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有侯王                    争必
B.三代                    知诸侯不可复
C.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             君臣父子相贼虐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小题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19-20高二上·福建莆田·期中
知识点:苏轼(1037-1101)文言文翻译文言实词一般文言虚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放鹤亭记》,完成各题。

放鹤亭记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选自《古文观止》卷十一)

【小题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万顷之茫然                 凌:凌空
高而望                       升:登
B.①虽舍万殊                    趣:趣味、乐趣
②草木                       际:接近
C.①举匏樽以相                 属:劝酒
孰能讥之乎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D.①士也罔                       极:标准
②纵其所                       如:像……一样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彭殇为妄作   ②其下平旷,有泉   ③群贤毕至,少咸集
④火尚足以   ⑤一一咏   ⑥常在于险远
⑦饮酒于斯亭而   ⑧葛衣而
A.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B.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C.①/②/③⑥/④⑧/⑤⑦
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叶叶相交通                                     宁溘死以流亡
B.忧伤以终老                                     深思而慎取
C.挟飞仙以遨游                                 汝岂得自由
D.列坐其次                                        明年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B.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D.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小题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彰显功德的一种名号,一般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南面”泛指居于尊位或官位,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C.“《易》”是即《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与《诗》《书》《礼》《乐》《春秋》合称为儒家“六经”。
D.“《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小题6】下列对《放鹤亭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主要通过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写出了隐逸者闲适自然的生活图景和不为世事所囿的自由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神往。
B.熙宁十年秋,彭城发大水,洪水涨到云龙山人的草堂门一半的高度,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他迁居到故居的东边。
C.云龙山人张君养有两只鹤,早上外出翱翔,晚上回来,因而他给自己修建的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D.苏子谈到隐居之乐时,提及历史上卫懿公因为好鹤而亡国,周公针对此事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引以为戒。
【小题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放鹤亭记》)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容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解】
①本文为嘉佑七年(1062)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作。②这三个典故分别是:周成公得一异禾,便作《嘉禾》一篇;汉武帝在汾水得一宝鼎,于是改元为元鼎;叔孙领兵大胜北狄,俘秋君侨,即给儿子取名侨如。③扶风:即凤翔府。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麦于岐山之阳       雨:天上落下
B.既而 弥月不雨       弥月:不足一月
C.农夫相与于野     忭:惊恐
D.狱讼 繁兴而盗贼滋炽     繁兴:繁荣兴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占为有年②可得耶
B.①忧者喜,病者以愈②始旱而赐之
C.①雨麦子峻山阳②属客而告
D.①古者有喜,以名物②五日不雨,无麦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都体现作者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②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④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⑥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B.④⑤⑥C.②④⑤D.①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碎碎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碟碟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肱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肱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文本二:

东坡《石钟山》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注】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

【注】夜明砂:干燥的蝙蝠粪便的别称。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有罅隙B风水C相遭D皆有E噌吰镗鞳之声F何独G兹山H为然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行,“舟”表示“行”的方式。文本二中“蛇行而入”的“蛇”也表示“行”的方式,两者用法一致。
B.不余欺,没有欺骗我。《种树郭橐驼传》中“故不我若也”的“不我若”表示不如我,两者结构相同。
C.记,古代文体,多以自然名胜为载体表达情感。苏轼的《石钟山记》以记游为议论,体现了宋代游记的新风格。
D.当,文中意为“应当”。李密《陈情表》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的“当”与此意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使文章别开生面,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
B.文本一中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C.文本二不仅在具体描绘石钟山时对文本一多有继承,其质疑苏轼观点的逻辑与《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李渤观点的逻辑也颇为相似。
D.文本二认为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探究结论之所以有误,是因为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大钟,而没看到上钟山形状也是这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小题5】请简要梳理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