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许多文学评论,似乎存在着一种“春秋笔法”式的写作套路。

“春秋笔法”,即“微言大义”,落笔时用某些字眼分明而又含蓄地寄寓褒贬,这是中国古代撰写史书的方式。史书的首要功能是记录事实,倘若还有史家自己的立场“一字春秋”地藏在文本背后,那是惊喜;而文学评论的本职是表达态度、亮明褒贬,如果连态度都遮遮掩掩,那是失职。

当今,赞美别人的评论文章很少“失职”,优点说起来一二三四清楚明白,先不论文章本身写得怎样,远观总归是花团锦簇。出问题的大都是那些想批评又不好意思批评的文章:总不能全说坏话吧?得肯定为主。但作品实在写得不好,纠结半天,只好先“王顾左右而言他”。小说什么主题?赶紧把脑中古今中外文学名篇都翻找一遍,下笔梳理一下相关主题的演变谱系,然后写:“这篇小说又为某主题的文学长廊增添了新的形象”。语言什么风格?民间一点叫“丰富充满活力”,学院风格说“长于刻画复杂经验”。人物关系怎样?一个人叫“独语的魅力”,两个人分分合合可谈“自我与他者”,多人扯不清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关系处境”。搬出几个西方大理论家的名字,用那套驾轻就熟的理论阐释装点一下,字数差不多就行了。全程都在躲着文本说空话,终究有点良心不安,犹豫再三后在文末留下一截遮遮掩掩的“真话”尾巴:“这篇小说,虽在某方面、某角度还存在较明显的提升空间,但总体看来,仍不失为一篇较能够打动读者的作品。”“虽……但……”“较明显的提升空间”“总体看来”……太多的玄机和顾虑,令这些句子显得不堪重负,疲倦且荒唐如一个出门远足的人穿反了两脚的鞋子。

这些套路很大一部分是我自己的“病历”。偶尔写下这类句子,我都会痛苦:我清楚这“春秋笔法”对文学评论的有效性存在巨大的杀伤力,文学评论如果完全堕落为内部流通的“黑话”“暗语”,那它的意义就所剩无几了。就广大读者而言,倘若他们读了原作,会不会觉得受骗?对文学评论失去信任?接受了错误的引导、以劣为佳,审美水平被大幅拉低?作者也未必获益,该改进的问题没有被戳破,今后的写作依然会反复跌倒。更令人痛心的是,虚假的赞美会令真诚的赞美蒙羞、轻妄的判断会使认真的判断失效。

文学评论需要的不是遮遮掩掩的“春秋笔法”,而是有的放矢、有一说一、一针见血,这确实需要勇气。总体生态固然需要调整改进,但别忘了大气候是由无数小分子共同构成的,反躬自省、从自身尝试改变,是每一位评论者应有的担当。此外,评论家在准备提出批评意见时总会有顾虑,毕竟受困于审美惯性和眼界宽度,古今中外许多人错误地贬低过一些有价值的作品,伍尔夫对乔伊斯、海明威与福克纳彼此之间,都曾有过严厉甚至刻薄的批评言辞,而今,命中要害之语已被奉为经典,失之偏颇的观点,大多作为名人轶事一笑了之。我们所提出的观点、得下的结论难免会有失准之时,但这过错并非无法弥补,因为时间与人心总会把最终的判决书送抵大家面前。因此,最严峻的问题并不是“错批”,而是“无批”甚至“错捧”,前者无非是遮蔽,后者却是在败坏。判断失准和故意失准完全不同,前者仅关乎能力水平,后者却涉及职业道德。

文学评论,真话和良心不能缺席。

(选自李壮《文学评论要拒绝“套话”“黑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撰写史书的史家和当今的文学评论者都应该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B.“春秋笔法”式评论的结尾若有遮遮掩掩的“真话”,是评论者道德良知尚存的表现。
C.不管原作写得好不好,文学评论者都会以肯定为主,从主题、语言等方面进行赞美。
D.评论家的审美惯性和眼界宽度可能会使判断失准,贬低了作品,这是最严峻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文章以文学评论的“春秋笔法”式套路为论题,结构上先总后分,逻辑上逐层递进。
B.文章列举了“春秋笔法”套路的表现,作用之一是论证说空话、遮掩态度是一种失职。
C.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从四个角度分析文学评论采用“春秋笔法”式套路造成的后果。
D.文章以伍尔夫、海明威等为例,论证文学评论者观点、结论有误实属正常,无可厚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位文学评论者都该用真话和良心去评论,这样才能改进文学评论的整体生态。
B.“春秋笔法”套路的文学评论可能会让读者视劣作为优作,影响读者的审美水平。
C.“错批”会遮蔽原作的光芒,但比“无批”甚至“错捧”却是败坏职业道德要好。
D.进行赞美的文学评论很少失职,所以别轻易地去批评,以免出现判断失准的问题。
19-20高三上·湖南长沙·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认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从几千年的发展来说,中华民族多次经历自然灾害、战争动乱和疾病瘟疫,却能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人口得到增加,文明能够继承,不能不说中医药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药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走向世界等方面大有可为。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文化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越来越显示出独特功能。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作为古代科学的中医也不是十分完美的。比如,中医在诊断方面(切脉、望色、闻声等)具有一定神秘性、主观性和模糊性,医生们要得到一致的客观检查结果几乎很难,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变数较多,传统中医——尤其那些名中医开方治病灵活多变、不墨守成规,这就使人很难理解与传承。为此,从理论到实践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是一个时代课题。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心藏神、气的防御作用等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的原创理论研究非常必要。中医药或许有形而下的成分在内,但超越养生和医疗并基于实修实证而逐渐形成的中医哲学、中华哲学理念,对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意义重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大量身心健康养生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远远超出了中医的范围,如果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对其进行挖掘、创新,中华医学会走得更远、更高——不啻为医术的突破,更可能由于医道的飞跃,带来的是向人的科学文明的提升。

(摘编自朱康有《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中医药文化》)

材料二

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

四诊望、闻、问、切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症候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摘编自《中医诊断学基础表格总结》)

材料三

如果说西医是以机械唯物论为指导,产生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以解剖学和化学为诊治手段,追求个体精确而相对割裂的实证医学,那么,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医,它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它是产生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轮廓,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元素的,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同时相对模糊的系统医学。

听起来很玄,尤其一听阴阳五行,有人就觉得太虚无缥缈,甚至感觉简直就是迷信。其实,阴阳五行是实实在在的朴素观念,是古人的宇宙观、认识论在人体医学上典型而集中的反映。弄清楚了它,神秘的中医就变得明白如话了。

古代中华文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在阴、阳两种作用力催动下形成的,人也不例外。根据这个认识,人体的主要功能器官——心、肝、脾、肺、肾,分别对应属性是火、木、土、金、水,它们之间互相促进和滋养,又互相制约和把控,这些脏器及与之相关联的系统,又分别与身外的五方、五色、五味、五声等相对应;它们在阴阳二气催动下互相作用,构成人体内部和对外平衡的生理机能。一旦人体某方面出现了对内对外的失衡,就是生病,必须借助外部事物,按阴阳互动和五行生克的规律进行调整,使之恢复平衡,平衡了就没病了。

中医的这套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本草等中药的归经、气性和功效,系统的生理学、医理学、脉理学、药理学等理论,还有一个个典型医案,靠一代代医家、药师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留在了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里。而在具体临床中,每位中医医生运用其学识和经验,通过望、闻、问、切,完成对病症的分析判断和处方治疗。有人疑惑:中医治病,是不是靠经验瞎打瞎撞?了解中医的整套理论体系后,对于这类疑问就会释然了。

其实,人类到今天,对人体医学的认识仍然在探索阶段。中医、西医只有联起手来,密切合作,才能用好现在这少得可怜的防病治病知识,去跟几乎是不可知的强大的病魔搏斗,为人类的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

(摘编自黄扬略《中医:相对模糊的系统医学》)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入了解中医的整套理论体系后,就不易对中医有“神秘”之感,也不会再认为中医治病纯靠经验瞎打瞎撞。
B.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超出“中医”范围的关于身心健康养生的内容进行挖掘和创新,必将带来医术的突破。
C.中华民族经历多次自然灾害、战争动乱、疾病瘟疫等都能转危为安,作为中华文化软实力重要体现的中医药功不可没。
D.认真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对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学能产生很大助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医和中医有明显区别:西医以解剖学和化学为诊治手段,中医则全凭个人经验,采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
B.中医诊断学以四诊、八纲、辩证和诊断为基础,讲究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结合“八纲”对病人进行分析“辩证”。
C.心、肝、脾、肺、肾五大器官分属火、木、土、金、水五行,它们之间互相促进、制约,使人体机能保持内外平衡。
D.开展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的原创理论研究,就可以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小题3】综合以上材料,相对于西医,中医的优缺点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文的“时态”

周晓枫

①每当我想起自己以前读到的古代文学里的散文、白话文运动时期的散文、现在报纸副刊登载的散文,总是给我留下一种混沌的整体印象:它们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他们回到书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②汉语和英语不一样,所谓过去时、正在进行时、将来时,对我们来说只是昨天、去年、此时此刻、三个月以后等等这样的时间副词标注,之后并无词形和句型的变化。相对来说,我们缺乏对“时态”日常化的思维训练,或许影响到表达方式。许多中国当代作家在处理时空转换时并不擅长,切割和拼贴的痕迹明显,容易生硬。

③举个例子,写搬家,我们先写以前什么样,后写条件怎么改善。读读萨冈的短篇小说《帮个忙》:“那年春天,我们住在诺曼底的一座豪宅里。漏水两年的屋顶终于修好后房子更显豪华,摆在房梁下未雨绸缪的水盆突然消失了,我们夜中酣睡的脸上不再有冰冷的水滴,脚下没有了沾水的海棉似的地毯,我们幸福得头晕目眩。”我们发现,她在这段描写里巧妙地镶嵌了闪回的场景,而不是在“以前什么样”和“后来什么样”之间存在界线;萨冈非常自然地镶嵌和融解过去,使阅读更具进行时态的临场感。

④我拿小说里的这句话做个实验,在这段之后,我擅自加一句,“没有谁预感到五天之后降临的灾难,他们之间将只剩唯一的幸存者独自缅怀,并追悔于当初失控的狂喜。”这时,我们发现,在一段正在进行时的短短描述中,既可以(1)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可以(2)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造出迷宫般的叠映效果。

⑤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1排列到10。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

⑥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它几乎不提供未来,只提供过去。换言之,只有过去、没有未来的散文,也就谈不上什么过程中的进行时态。无论1和10之间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地讲道理。当小说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时候,作家需要跃起和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惰,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铺垫,所以对从1到10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和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

⑦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带领读者进入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情境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才导致这种结果。

⑧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读者迷惑: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被认作是对小说的借鉴,其实不然。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散文表述的时态之变,既因为现代人思维模式的调整,也因为部分受到翻译文学的冲击和影响。随着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⑨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动荡感和危机可以增加阅读吸引力;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并且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多元、多义和多彩。

⑩约翰·伯格曾说:“讲故事的人有好客的责任。”散文亦是如此,正在进行时态的写作是大厨精心调制了香色味俱全的正在上桌的菜肴,诱动读者的食欲和想象,从中汲取适合自己身体的营养,而不是保健品厂商提供一把药品了事。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叠加,而是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我认为时态之变,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过去完成时态”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补充第④段横线处内容。(每空限10字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小说创作才能够在叙述中镶嵌和融解过去。
B.提倡正在进行时态的写作是本文写作意图。
C.散文的长度变化自然带来结构与时态之变。
D.对写作内容进行概括压缩是本文所否定的。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对“进行时态的散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需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B.“进行时态的散文”更加注重终点的视角以及过程和细节。
C.“进行时态的散文”的写作体现了现代人思维模式的调整。
D.“进行时态的散文”让读者参与写作之中分享多元的经验。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带他进城逛去,便喜得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的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她一会,便问是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哪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内中有一老年人说道:“不要误她的事,何苦耍她。”因向刘姥姥道:“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娘子却在家。你要找时,从这边绕到后街,上后门上去问就是了。”

刘姥姥听了谢过,遂携了板儿,绕到后门上。只见门前歇着些生意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玩耍对象的,闹哄哄三二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厮闹。刘姥姥便拉住一个道:“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可在家么?”孩子道:“那个周大娘?我们这里周大娘有三个呢,还有两个周奶奶,不知是哪一个行当上的?”刘姥姥道:“是太太的陪房周瑞之妻。”孩子道:“这个容易,你跟我来。”说着,跳蹿蹿的引着刘姥姥进了后门,至一院墙边,指与刘姥姥道:“这就是他家。”又叫道:“周大妈,有个老奶奶来找你呢,我带了来了。”周瑞家的在内听说,忙迎了出来,问是那位。刘姥姥忙迎上来问道:“好呀,周嫂子!”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请家里来坐罢。”刘姥姥一壁走,一壁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哪里还记得我们呢。”说着,来至房中。周瑞家的命雇的小丫头倒上茶来,吃着。周瑞家的又问板儿你长得这么大了,又问些别后闲话,再问刘姥姥:“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

周瑞家的听了,便已猜着几分来意。只因昔年她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体面。听如此说,便笑道:“姥姥你放心!大远的诚心诚意来了,岂有个不教你见个真佛去的?论理,人来客至回话,却不与我相干。我们这里都是各占一枝儿:我们男的只管春秋两季地租子,闲时只带着小爷们出门子就完了;我只管跟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皆因你原是太太的亲戚,又拿我当个人,投奔了我来,我竟破个例,给你通个信去。但只一件,姥姥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又比不得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了,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刘姥姥听了,罕问道:“原来是她!怪道呢,我当日就说她不错呢。这等说来,我今儿还得见她了。”周瑞家的道:“这个自然的。如今太太事多心烦,有客来了,略可推得去的,也就推过去了,都是凤姑娘周旋迎待。今儿宁可不见太太,倒要见她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全仗嫂子方便了。”周瑞家的道:“说那里话!俗语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说一句话罢了,害着我什么!”说着,便叫小丫头到倒厅上悄悄的打听打听,老太太屋里摆了饭了没有。小丫头去了。这里二人又说些闲话。

材料二:

若问到刘姥姥的来历么?说句“绕脖子”的话吧:北京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的父亲王成的父亲,曾认识过南京王熙凤小姐的父亲的父亲。这位小京官王老头儿贪慕那位大京官王老太爷的权势,曾借着“同衙门”的机缘而“联过宗”——这就成了“本家”。隔了两代之后,北京王家的人变成住在乡下的穷庄稼人王狗儿,而南京王家的人却是住在北京城里的高门大户贾府的太太王大人和当家少奶奶王凤姐。如今这乡下的穷狗儿的丈母娘刘姥姥硬想拉扯上过去的那一段关系,再去向他们高攀,真是“明月行中天,蝼蚁向之揖”,其中的距离该有多么遥远呀!

然而这是我们的作者自己说明的:要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把这位刘姥姥拉进大观园大大地出一回风头。“朝廷还有三门穷亲戚呢”,王熙凤说的是事实。这位七十五岁的老太婆为了女婿之坐困穷乡,一筹莫展,就忽发奇想,要“舍出老脸”到城里去“闯闯运气”,因此她就必须提心吊胆地跨过高门坎儿,一层一层地向上爬。奇怪的是居然就被她攀登到金陵宝塔十三层的金顶——贾母的身边。先看她一进“荣国府”是怎样闯过多少关口吧。

一、带了板儿由乡下进城,到了荣府的大门石狮子旁边,先蹲在角门前等着,等着。然后便挨上去,大着胆子,向那些挺胸凸肚指手画脚的大爷们问了纳福,然后才说出“我是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

二、别人说:“你远远的那墙犄角儿等着。”其实周瑞早到江南去了。若非有那么一位年老的肯告诉她,怎么会知道周瑞娘子住在后街上?还不定要傻等到哪天呢!

三、到了后街,亏了她机灵,拉住了一个小哥儿,说了好话,才把她带到周家门口。

四、从前狗儿为周瑞在乡下与人争买土地曾出过力,于是周瑞家的说:“自己方便,与人方便。”——不错,是先要“自己方便”了,然后才“与人方便”的啊——竟慨允了带她去见凤姐。但需先进去,打听摆饭的时间,才可以决定进去不进去。

……

——节选自王昆仑《刘姥姥是丑角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门房为“太爷”而非“大爷”可能暗示勋贵的奴仆比得上一个县太爷。
B.孩子回答三个周大娘两个周奶奶,暗示了周家在贾府也颇有身份与势力。
C.写周瑞家雇的小丫头,暗示有脸的奴才也可以做更底层人物的主子。
D.通过周瑞家的对王熙凤的评价,凸显出王熙凤在荣国府的当家地位。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的第一小节通过刘姥姥来历具体阐释什么叫“千里之外,芥豆之微”。
B.材料二的第二小节刘姥姥的际遇恰恰可以作为刘姥姥不是丑角的依据之一。
C.材料推演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经历的关口,证明了原著在不断制造情节波折。
D.材料二的第六小节准确解读了周瑞家的与刘姥姥方便是为了将来自己方便。
【小题3】下列《红楼梦》中的哪个情节不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要闯过的关口。(       
A.平儿是否允许她进入凤姐的住宅等待凤姐
B.是否知道匣子底下坠一个秤砣那物的用途
C.鼓起勇气向凤姐开口又被贾蓉的到来打断
D.好不容易说清诉求,凤姐说大有大的艰难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