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3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狼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女婴,已经生命垂危。他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最后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刀耕火种,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养女上学,多攒点钱,上山采药又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眼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句句戳心。有夸他行善添寿,有骂他窝囊造孽,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过苦笑一声,便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一直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去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方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要趟过小溪,一段险路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奇香弥漫,连大人都惧怕,嫌远,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小孩,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养女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就有你吃,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她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颗粒无收。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并教会她:学狼叫。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不少人说亲眼见过狼。看见她牵牛出门,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是小瞧了女孩,瞪大眼一瞄,女孩天生一双鸳鸯眼,眼珠子左边幽蓝色、右边褐橘色,一眨一眨,璀璨,勾魂。记者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 “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晴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木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2017年9月28日《河池日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B.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形象,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C.记者在乡里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D.开头交代地名“三只羊乡”,暗示了地瘠民贫;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做了铺垫。
【小题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9-20高二上·江西南昌·期中
知识点: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芦芙荭

第一次遇见那对老夫妇,是在去年冬天。那天,我去一个山区采访。陪我一起去采访的是当地县委宣传部的小苗。小苗是我们报社的通讯员。我们两个在一条山沟里走了好长时间,没见到一户人家。

已是午后了,太阳的光都由此往回收了。我们都有些疲惫。小苗走在我身后,不知啥时候,她竟然弄了一根树棍拄在手上。

这时候,我们看见有一缕烟从前面的树林里冒出来,淡淡地。

转过弯,果真就看见了一户人家。

走近时,就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坐在门前的场院里晒太阳。她的面前还有一个火盆,火盆里的一只铜水壶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着热气。烟大概就是从那里冒出来的。

老太太远远地看见我们,就伸长了脖子往我们这边看。眼神里满是好奇。等我们走近,老太太就站起来,说,来了?好像我们是她的熟人似的。

我说,老人家,您好!

老太太说,烤一会儿。

说着,老太太就弯腰往火盆里添了些柴。火盆里顿时又蹿起一股浓浓的白烟。

我们就走过去。刚走到场院口,旁边里突然就冲出一条黑狗,那条狗不叫,却吓了我一跳。小苗尖叫了一声,竟然扔了手里的棍子,一把抱住了我的膀子。老太太就在那里嘿嘿地笑,说,它不咬人呢,是稀奇你们。果然那只狗摇着尾巴一蹦一跳地在我们身前身后地撒着欢。

这真是个不错的农家小院。冬日的阳光铺满了院子。院子边有一块竹园,一群鸡正叽叽喳喳地在里面觅食。还有些鸟儿的叫声在竹叶间飘来飘去,很热闹。竹林旁边有一棵柿树,柿树的叶子都掉光了,一颗颗柿子却红红地挂在枝头。

这时,我闻到了一股异香。回过头,就看见一块场地里,挂着两排刚刚熏好的腊肉,那些腊肉在午后的阳光里冒着猩红的光。一个老人正忙着把那些油汪汪的肉往一间屋子里运送。

老人看见我们,也说了一句,来了。算是打过招呼。就提着肉进屋了。

我向老人走过去,香味越来越浓,我还闻到了一股松木间杂着柏木的香味。当我顺着那股香味走近门的那一刻,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1)那间屋子的房梁上挂的全是腊肉,一块挨着一块整齐地排列着,足足有几百块。

我激动地叫了一声。

老人听见叫声回过头来,就在那瞬间,我按下手里的快门。

之后的许多日子,我的脑子都被这个画面充盈着。那一排排腊肉中,一张古铜色的脸。没有欲望,没有贪婪,平静而安详。

我和小苗帮老人把那些腊肉挂在了屋子里的房梁上,之后,就和老人一起靠在墙上晒太阳。太阳并不暖和。

我说,老人家,你这腊肉卖不卖。老人说,不卖。

我说,这么多的腊肉,怎么就不卖呢。老人说,为什么要卖呢?

是呀,为什么要卖呢?我真不知该怎么回答。

回来后,我把照片做了些技术处理,取名《守望》并参加了省摄影大赛。很快,《守望》就以参赛作品的形式在省报发表。之后,《守望》以她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初赛、复赛中脱颖而出,冲进决赛,成了获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据小道消息,我的这幅作品很有可能冲击金奖。朋友们已在私底下开始向我祝贺了。5万的奖金,对于获奖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感。更重要的,这是省两年一度的最高摄影奖呢。

我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小苗时,小苗在电话里沉默了半天却不说话。

我说,小苗,怎么不说话呢?又是一阵沉默。

我说,小苗,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小苗说,老师,那个老头出事了。什么?老头怎么了?

小苗顿了顿,说,老师,你不该拍他。没等我回答,小苗又接着说,你拍的照片在省报发表后,不知怎的,老头老太太的家就被贼盯上了。一夜之间,只是一夜之间哪,他们一屋子的腊肉就被贼洗劫一空。

那个老头一急就脑溢血了。

你为什么不早些给我说?我有些急,对着电话喊了一句。

小苗说,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再说,我们领导不让我告诉你。

小苗,我在电话里说,等着我,我立马动身,我们一起再去那里看看吧。

小苗说,老师,你别来,真的你千万别来。

我还是去了。

那天,我和小苗再次踏进那个农家小院时,我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2)

已是春天了,草已绿绿地在院子里铺了一层,院子的周边探头探脑地开出了一些花来。而那个老头坐在椅子上,歪着脑袋,嘴里流着哈喇子口眼歪斜地冲着我们傻笑。那个院子再也闻不到那股奇异的香味了。我想,即使有香味,那个老头怕也是再也闻不见了。

那个老太太,见了我们,还是那句话,来了。

我说,来了。

那时候,我看见一只鸟从天空飞过,鸟叫了一声,又叫了一声。

(选自《山西文学》2019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描写院子里的景色,暗示时间流逝;前后照应,使结构严谨;在叙述中夹杂描写,使小说节奏舒缓,摇曳多姿。
B.看到一排排腊肉,“我”问老人卖不卖,并对老人说“不卖”感到不理解,这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冲突,使小说具有耐人寻味的深层意蕴。
C.腊肉这一事物在小说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散发异香,吸引“我”拍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守望》,也引来了窃贼,致使老头患上了脑溢血。
D.小说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我”在意获得金奖和5万元的奖金,是一个热衷名利的人,但“我”又是善良的,因自己拍摄照片而导致老人家腊肉被偷而患病而深深愧疚。
【小题2】文中两处划线句都写了“惊呆了”,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小说题目命名为“守望”更好,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另一种火焰

张毅


       ①走近陶器必须经过这样的路途:几场大雪、经年不止的战争、寂静的村落、三两文人骚客、青驴、浩瀚的河流,最后到达一片久久不熄的火焰。

②一些人影晃动着,那是一些面孔黝黑的窑工,深陷的眼窝充满渴望。他们裸着上身,表情木然,脸呈陶色,青灰间夹杂着怀旧气息。这是陶器出生地:火是父亲,土是母亲,窑工是始作俑者,他们身边是零乱的刀具、陶器的碎片以及淬火后的水汽。那里布满火的痕迹以及窑工模糊的身影。窑的高温足以使物质改变性质,如同人类从最初物质的火上升为精神的“火”,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③火一直在燃烧。自从有了火,水变得情意绵绵,波澜不惊,水有了上溯的愿望。窑工的手到达之后,土被唤醒了。土开始有了感情。土在艺人手中飞速旋转。

④在火的背景下,土和水合成一体,水来土屯变成一句空话。这些土已不是那些土,这些水在火的照耀下被赋予一种穿越时空的重托——以陶的形式固定下来,保存或者被打碎。这应是一段心灵的旅程,遥远得没有时间和地点。陶安然地坐落在时间深处,使我们洞见远古的工艺过程和生存状态。

⑤它一直缄默在历史的唇边。我知道这些沉睡的物品一旦被惊醒,那场大火就会从几千年前的黄昏一直烧到今天的黎明。水、火、土,中国阴阳五行中的三种相生相克的元素在这里融为一体,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形状、情感与记忆,陶记载着一个民族向上爬行的文化轨迹。五千年是一层厚土,中间泥沙俱下,优秀的土留了下来,被艺人传递着。宁为瓦全,不为玉碎。陶是一种来自民间的物器,与土为伍,漠视朝廷。谁在皇族的陵墓里见过陶片?古朴的陶,永不言语的陶,给我们一些民间质朴的启示,也暗含了道家浑然天成大美不言、返朴归真的精神。

陶是一件历史的静物

⑦在机械制作取代手工的今天,克隆已使艺术失去自己的遗传密码。科学对自然的毁灭性破坏或许多少年后才能印证。我们这个时代功利性太强,手艺无奈地在民间流落成一种遥远的手势,闪现在远古的记忆里。

⑧我手上有几件陶器,一直摆放在书橱显要的位置。它源于老家一个普通的村落,它时刻提示文明在进化过程中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陶的形状让我想起人,想起古代的仕女图。想起安格尔的《浴》中玉女肩上托着的陶、流动的水。陶模仿女人的姿态,暗示了善与阴柔美。陶让我想起一句俗语:放得开、收得住。有时还让我想起菩萨,陶有佛相,一味地平静,什么也不说,但什么都有。对手工制品的喜爱,让我常游走于陶器之间,它们带着民间个体的审美倾向与情感,这是克隆工序无法取代的。

⑨在今天,工匠传统已几近丧失。每当看到非洲和印度的匠人在简陋的作坊里敲打铜器,坚守着几千年一直不变的工序,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在这里,工匠精神与民族文化有一种血脉关系——那是一种看不见的传承。城市街角一个现代陶艺工作室,周围的装饰显示了时光的痕迹和人类对虚拟精神的向往——这已不是几千年前的陶艺现场。我常来这里模仿古人的工序与水土接触。我需要一种心境,在真实与虚构中间。

⑩我的手在水土之间有一种颤栗——这是因为东方艺术而产生的精神颤栗。在这里,那些自然物质和我一起沿着精神的河流迅速回到祖先的年代。久久抚摸一只陶罐,我的手被烘烤着。古老的火焰使我感到陶的硬度与深度。感觉土在上升,水在回溯,而火的燃烧愈加纯粹与完美,在超越现实的层面上。我们必定要经过昨天的生活。

⑪陶带着远古土地的清香,在我们身上留下历史的花纹。那是一种典雅与神秘、变幻与静止、永恒与刹那间的波动——古老的波动。它们在几千年前的土层下散发着民间的光芒。

在我心里那是不能转手倒卖的东西,因为没有一双异族的手可以托起它,它固有的造型与质地始终呈现着东方的神韵

(选自《当代散文》2020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①段开头艺术化地浓缩了陶的产生背景、沧桑变迁和顽强的生命历程,呼应文题,总领全文,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B.文章第②段“窑工制陶”的场面描写渲染了窑工制陶的原始古朴的氛围,为表现陶的精神品格提供背景。
C.第⑨段中我看到非洲和印度的匠人在简陋的作坊里敲打铜器,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感动于他们的坚守,同时对他们悲惨的命运表示同情。
D.这篇文章在艺术表现上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描写细腻、情感充沛,给人很多哲理的启迪。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1)陶是一件历史的静物。
(2)在我心里那是不能转手倒卖的东西,因为没有一双异族的手可以托起它,它固有的造型与质地始终呈现着东方的神韵。
【小题3】文章以“陶:另一种火焰”为标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盲者

刘学林

她喜欢这条路,尤其是在春天。现在就是春天,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她驾一辆奥迪徐徐东行,直到无路可行时才拐上田园路。刚进档加速,一个背着一把坠胡的盲老人迎面走来。也就一闪而过了。然而就在这一闪而过的瞬间,她觉得这个盲老人有点面熟。她开始回忆。明静辽远的坠胡声响起来,那是四年前录在她记忆中的坠胡声。

难道会是他吗?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调转了车头,超过了盲老人之后靠路边停住,钻出汽车,迎着盲老人站在车旁,看着盲老人用手中探路的竹竿一路敲过来。老人虽老,腰杆却直,满脸皱纹中有一种大喜大悲之后的淡定,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淡定。她认定这一个瞎眼老人就是那一个盲老人。

老人家,您是在隆兴街自由市场——”她顿了一下,斟酌该怎样表达,“拉琴的吗?”

盲老人站定,无语。

“你还记得,四年前,您让一个姑娘多拿几块钱的事情吗?”

“姑娘,您认错人了。”

盲老人手中的竹竿又向前探出,以盲人特有的轻稳起步走。她有点惘然,一动不动地看着老人的身影渐渐远去,那淡远空明的坠胡曲调却渐渐清晰起来。她重新上路,车开得很慢,坠胡的曲调时远时近,不绝如缕。

四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那时候她刚到这个大城市谋生,钱包被偷,她身无分文,饥肠辘辘。她在隆兴街自由市场逛悠,油条的气味,卤面的气味,粉浆面条的气味,残忍无情地折磨着她的肠胃 。向大妈讨一碗粉浆面条喝喝吗?她鼓了几次勇气没有张开口。

这时候她听到了盲老人的坠胡声,那琴声淡若流云,清如溪水,也看到了坐在一条小巷的巷口操琴的盲老人。老人不是那种睁眼瞎,该长眼睛的部位陷进去两个深坑。老人面如荒漠,坐在闹市就像坐在渺无人迹的荒原上。老人面前放着一个铁盒子,圆形的破旧的铁皮盒子,盒子里有不少零票子,一角的,两角的,一元的,两元的,她看得清清楚楚还有两张五元的,一张十元的。她的眼睛一亮,心也随之慌慌跳起来。我只拿一张五元的,只拿一张五元的。可是怎么拿呢?人熙来攘往,看到我拿一个瞎眼老人的钱,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她从盲老人面前走过去,又从盲老人面前走过来。这样走了两趟,她终于想出了一个遮人耳目的办法。当她再一次从老人面前走过的时候,她装作一不小心把老人盛钱的盒子踩翻了。她说声“对不起”,连忙蹲下去给老人捡钱,借机把一张五元的票子握在了手心。正在她准备起身走开的时候,老人开口说话了。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无喜无怒。

老人说:“姑娘,多拿几元吧。”

她把汽车锁进车库,上四楼回到自己的家。所谓家,其实只是一套四室一厅的豪华住宅而已,她还没有成家。

经历了那一段穷苦磨难之后,她脚下的路忽然柳暗花明了。由于经商的天赋,她成立了一家公司,成了一名经理。两年之后,她已经是这个城市中的富人之一了。

她吃了两块“消闲派”,喝了一杯咖啡,点上一支烟。那辽远的坠胡声又在她的耳边悠悠响起。如果说她在路上拦住那位老人只是出于一个偶发的念头,那么,这时候她要报答盲老人的愿望竟是如此的强烈和急切。

第二天,她到公司安排了一下事务,就直接去了隆兴街自由市场,可是她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第三天,她仍然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

一连四天她都没有找到那位盲老人。她问旁边卖粉浆面条的一位大娘,大娘只说她也好几天没有听到盲老人的胡琴声了,对盲老人的其他情况也是一无所知。

她决定每天傍晚到田园路上去等待,终于如愿以偿等到了那位盲老人。她拦住他。

盲老人漠然无语。

“这是一万元钱,您先用着。请您告诉我您的地址,我会定期给您送去生活费的。”

“这是从何说起?”老人在傍晚的夕阳下径直走去。

她跟上老人:“四年前您对我有恩,虽然只是几块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希望您能成全我。”

“我一个瞎子能对谁有恩?请姑娘不要污人清白。”

盲老人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回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垂柳新绿,桃花欲开未开,正是赏花时节”,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暗示女主人公历经磨难后的喜悦心情,也使作品充满了诗意。
B.发生在姑娘和盲老人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和当下社会道德的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C.盲老人的声音“空洞淡定,无哀无怨”,“面如荒漠”,“腰杆却直”,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他与世无争、淡漠从容的人生态度。
D.姑娘因为拿了盲老人五元钱而耿耿于怀,几年后她偶遇盲老人,并拿出一万元报答老人,这反映了她知错就改的品质。
【小题2】小说以“盲者”为题,“盲者”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盲老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