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传承了1000多年的灵璧钟馗文化,就是中国民间艺术长河中的一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是全球多元文化体系中卓具特色神秘幽深的一元。

②至于钟馗之说,初见于唐朝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所云:“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屏祛群厉,馈神象以无邪……”。由此而知,钟馗图最初随历日表由长安皇宫大内颁发。为“驱除群厉”,五代杭州吴越王沿袭上代故事,除夕日由画工绘钟馗击鬼图。至宋代,钟馗已不再是皇家颁发于臣属之物,寻常百姓亦“岁首贴钟馗于门”。民间相传钟馗捉鬼的故事,家喻户晓,更敷衍出钟馗为人,灵璧所绘钟馗才是其本像的写真,而这一说法在古籍里也得以验证。清初著名学者金埴在其所著《不下带编》中曾记载:“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而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云。”

③钟馗是集“图腾”演变、传说、皇帝梦幻、民间习俗于于一体而形成的民神。他沟通了天地人三界,奔走于人鬼神之间,既是神话的、传说的、梦魇般的人物,又是现实的、俗世间的人物。他既威严勇猛,有“誓除天下妖孽之气概”,又慈祥善良,有“庇护天下苍生之情怀。”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但钟馗没有自己专门的庙宇,人们祠奉他主要是悬挂钟馗神像。因此钟馗画像在钟馗信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④钟馗画的渊源,最初由轩辕黄帝首创的驱邪傩舞中的方相氏衍化嬗变而来,是正气战胜邪恶的精神支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众性和特有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盖因古代人们对自然、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而产生恐惧感,对灾难的发生认为是鬼怪作祟,想象着用更狰狞的面孔去战胜鬼怪,于是创作出钟馗跨着猛虎,挥舞着宝剑,斩妖驱邪,表现出神勇威力的形象,从而让人们消除对邪恶势力的恐惧,驱鬼避邪,而灵壁钟馗画因“灵应”尤受人们的欢迎,具有民间艺术土而不陋、俗不伤雅的艺术审美情趣,融宗教史、民俗史、哲学史、美术史、文学史于一体,具有精神文化与审美功能的双重价值。

⑤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钟馗画的主旨逐渐由打鬼驱邪祛病演变为祈祥纳福,寄托了美好愿望,表达了人们的祈愿。如画钟道与蝙蝠,叫做“福到眼前”“福临贵府”;画“如意”和“蝙蝠”叫“如意来福”等。画家笔下的钟馗是英武、豪放、威严中有点憨厚、文雅、平和,充满幽默又饱含温情。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贪官污吏奸佞小人官吏深恶痛绝,于是借助钟馗打鬼祛邪的故事,表现钟馗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高尚廉洁,画中的钟馗头戴乌纱,身着官袍,有一股阳刚凛然之气,被世人誉称为“判子”“灵判”,表达了除尽人间邪恶势力的强烈的愿望。

选自2019年11月15日“文化网”《安徽灵壁钟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钟馗之说,初见于唐朝,钟馗图在唐代、五代和宋代时,其作用为驱除群厉,除夕日由画工绘钟馗击鬼图,寻常百姓贴钟馗于门上。
B.钟馗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众性和特有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是正气战胜邪恶的精神支柱。
C.钟馗沟通了天地人三界,奔走于人鬼神之间,既是神话的、传说的、梦魔般的人物,更是现实的、俗世间的人物。
D.钟馗画中,人们画钟馗与蝙蝠,叫做“福到眼前”,画“如意”和“蝙蝠”叫“如意来福”等,寄托了人们祈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小题2】对文章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从钟馗之说、钟馗画的渊源和钟馗画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主旨来诠释钟馗文化的内涵。
B.二与三段、四与五段都是并列关系,分别从钟馗的角度和钟馗画的角度来论述钟馗文化。
C.文章引用“清初著名学者金植在其所著《不下带编》中的记载”,论证了钟馗是人,其捉鬼的故事,家喻户晓。
D.全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论证了钟馗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钟馗画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狰狞神勇的面孔到英武、豪放、威严的面孔,其文化内涵亦更加丰富。
B.钟馗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但他没有自己专门的庙宇,因此人们就悬挂钟馗神像来祠奉他。
C.钟馗画因“灵应”尤受人们的欢迎,土而不陋,俗不伤雅,具有精神文化与审美功能的双重价值。
D.钟馗画中,被世人誉称为“判子”“灵判”的钟道,头戴乌纱,身着官袍,有一股阳刚凛然之气,表达了人们要除尽人间邪恶势力的强烈的愿望。
19-20高一上·安徽宿州·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5788家。近日,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目标,并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以及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其中,重点提到智慧博物馆建设。

实际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街区等概念层出不穷。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博物馆自身在世界智慧化浪潮中与时俱进的主动选择。中国在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于2014年就在多家博物馆开展了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有类似提法,《意见》的发布,可看作是规划的具体延伸。

智慧博物馆建设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并非为博物馆专门打造。也就是说,这些新技术并不会天然地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它甚至与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大相径庭,因而需要我们找到对接的恰当路径,才能大放异彩。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就是目前我们找到的切入点。

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经是业内共识。智慧保护代表着新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最新应用。通过智慧保护,不仅能够建立环境监测与调控系统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建立文物修复管理系统、提升文物修复能力,还能从某种意义上实现文物的永生。正所谓绢寿八百、纸寿千年,无论保护水平如何高超,都无法扭转这一必然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最新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尽可能完整、真实、准确地复制现存的文物,把文物本体承载的所有信息精准复制下来,从而使它的信息和价值能够传承下去,即可变相实现文物的永生永存。可以说,对文物进行智慧保护,不仅仅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更是文物保护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智慧管理主要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版块。外部管理主要围绕观众及其活动展开,通过对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优化博物馆运营方式,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内部管理包含的藏品资源管理、财产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其涉及的技术和架构与社会其他行业联系最为密切、发展最为成熟,并一定程度上已经在某些行业中得到了验证与实践。特别是在我国电子商务十分繁荣的情况下,物流、仓储行业的智慧化程度很高,且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这无疑为博物馆内部管理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和技术支撑。

智慧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为展厅中的观众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高质量体验;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打破博物馆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打造可参与、可互动、可分享的高质量博物馆,使得文物真正活起来。新技术除了在展厅中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外,还可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良好体验。智慧服务的潜力大,也需要用心用功对待。

智慧博物馆建设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带来的是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是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更多方式,是全天候、全方位、永不落幕的奇妙探索,这也是其关键科学技术将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的原因。

博物馆的定义、功能、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智慧博物馆建设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沉寂在角落的文物将会被善于发现的眼睛点亮,千馆一面的现象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当然,无论博物馆如何智慧,其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不会改变,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才是博物馆建设的永恒基石。

(摘编自段勇、梅海涛《开启博物馆的智慧之眼》)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在世界智慧化浪潮的裹挟下发生的。
B.作为世界博物馆强国,国家从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夯实博物馆发展基础、释放博物馆发展活力、优化博物馆发展环境以及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C.运用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已经是业内共识。新技术在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最新应用会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变化。
D.关键科学技术之所以将纳入各类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是因为它对接的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很重视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B.智慧博物馆建设所聚焦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众多领域,虽然并非为博物馆专门打造,但只要我们让它们为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模式服务,就能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
C.智慧博物馆既可为展厅中的现场观众提供高质量体验;又可通过举办配套的“云展览”为非现场观众提供服务;既可为普通观众带来全新体验,还可为某些特殊群体提供良好体验。
D.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将为博物馆注入新的活力,打破“千馆一面”的现象,使博物馆更好地履行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
【小题3】根据原文分析,下列选项中,全都属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一项是(     
A.在展厅中运用数字展示、体感互动、智慧导览等技术探索建设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
B.建设具有当代主题的特色博物馆,展厅多设观看座椅以消除长久站立带来的疲劳感,
博物馆内部设陈列室、藏品库等功能分区
C.采集、分析和利用观众信息、行为等数据,精准复制文物本体承载的所有信息,建立文物知识图谱与知识平台
D.“云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关注社区、乡村和边疆地区博物馆发展
【小题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小题5】请根据材料概括,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我国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可以有哪些举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习近平同志在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先后来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等历史文化名城考察调研,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城市文脉的关注。

城市文脉是贯穿于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血脉,是这个城市在漫长时光中积淀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个性。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保存好自己城市的文脉,因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资源和动能。今天,国人有能力在城市文脉保护中大有作为了。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其他类型的城市,进行了大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制度探索。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必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外,各地还制订了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具体规章制度。这些具体细致的法规将会为城市文脉的保存延续发挥长久的积极作用。但是直到今天,总体上看我国城市文脉保存制度建设的路仍然很长,城市之间参差不齐的情况比较普遍,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空白处需要填补,都有大量调查研究的具体工作要做。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发挥多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在城市文脉的保护工作中,社会力量参与的意愿比较积极。一般说来,企业更适合于需要投资并能得到回报的项目,社会组织更适合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个人则多做志愿者或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三者配合,可以较好地推动城市文脉的保存。就中西部城市文物保护工作最为常见的资金困难问题来说,企业的进入使市场资本参与进来,可以大大缓解这一难题。就东部城市文物保护人力不足的突出问题来说,运用较为充裕的财政资金购买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服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

要保存好城市的文脉,必须做到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的辩证统一,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作为城市文脉载体的文物、遗迹、风俗都属于典型的文化资源,必须在保存完好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城市的重新组织进入百姓生活,才能发挥出传递文明、保存特色、启迪心灵的作用。在此,我们既要关注城市文脉保存的本真整体效果,又要关注城市文脉延续的长期久远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城市文脉传播的数字虚拟效果。后者是利用5G技术将城市文化资源虚拟化,使其获得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和延展方式。这是先进科学技术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开拓运用。

对于城市管理者、建设者来说,一方面,应探索城市文脉的价值内涵、伦理特征、审美倾向。另一方面,要把这些认知通过街道布局、地名门牌、博物馆展陈、节日民俗活动甚至影视图书多层次立体式地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推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又能润物无声地滋养民众心灵,使城市文脉在延续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不断增强对自己城市和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

(节选自刘东超《保存好城市的文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国人已经有能力保护城市文脉了,对其的保护可通过保护遗迹与风俗来实现。
B.在保护城市文脉中第一重要的是让接地气的地方规章制度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
C.中西部和东部城市文物保护遇到的不同困境是因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和文脉的不同。
D.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滋养民众心灵是保存城市文脉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习主席的话和他到文化名城考察调研的事实来表明国家已很重视保存城市文脉的现实。
B.在论证我国目前要极力保护城市文脉的重要性时,文章是先给城市文脉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
C.文章是从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三个方面论证社会力量在保护城市文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D.讨论城市文物保护要更多惠及百姓的观点时,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保护和利用的辩证统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护城市文脉要保护好城市古建、文物等,这是因为它们身上留存有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风貌。
B.完好保存城市文脉的载体,可发挥出城市文脉在传递文明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全面进入百姓生活。
C.历史文化名城指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保存这些城市的文脉有利于传承文化、延续历史。
D.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既要加强对城市文脉的认知研究,又要注重采取实际行动来呈现对其的认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音乐的划分由文化和历史决定,只与音乐作品的结构、渊源和表演方式有关,而且是可以被改变的。

为什么现代人仍然会聆听来自遥远过去的音乐,并且还愿意用 19 世纪德国、 17 世纪意大利或 12 世纪法国的音乐来消磨空闲时光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人们喜欢古典音乐,与人们对博物馆或古代修道院里的文物感兴趣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或许会被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历史吸引,但通常不会因就按照当时的风格着装打扮、使用当时的语言交流沟通或者恢复到当时的个人卫生标准。在生活上,我们如此依赖现代文明,却为什么还会为 200 年前古人创作的文字成者音乐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呢?更值得探究的是,来自如此不同时代和文化的音乐,是怎样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比当代的音乐更有感染力的呢?

古典音乐就像艺术品一样,其价值往往是超越时代的。聆听贝多芬的音乐与观看博物馆里贝多芬的信件或者阅读 1800 年维也纳的报纸,给人带来的感受是迥然不同的。我们之所以欣赏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为不同听众创作的音乐,是因为它们仍然对我们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些音乐或慷慨激昂,或令人愉悦,或引人深思,或只是单纯的听觉享受,仿佛架起了一座桥梁,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它诞生之时。不过,也可能正好相反,也许古典音乐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感,才是它吸引力的真正来源。

很显然,我们如今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与创作者的初衷是完全不同的。由于录音技术的发展成熟,音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唾手可得的,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环境的一部分。这完全不同于中世纪的神职人员在教堂聆听圣味、伊丽莎自时代的朝臣去参加假面舞会或者那不勒斯的店主在闷热而喧闹的歌剧院顶层第一次观赏罗西尼歌剧时的体验。不同的环境,来自耳朵、眼睛和心灵的不同感受,都会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欣赏古典音乐的方式。我可以一边以 110 千米的时速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边听着 14 世纪的弥撒曲,也可以一边洗澡一边唱着普契尼的咏叹调。古典音乐存在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于音乐的问题总是会由音乐本身给出答案。只有当你不断聆听音乐的时候,对音乐的思考才会更加活跃且富有成果。古典音乐的核心并不在于历史背景或者思想观念,当然,它与两者息息相关。音乐首先是一种感官体验。音乐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路走来,为我们提供了感受世界和理解世界的多种方式。

这些我们称为古典音乐的浩繁曲日,也许正是我们想要的体验世界的全套剧本。当聆听 16 世纪的复调音乐时,我们会有一种神圣而永恒的感觉;当聆听贝多芬的作品时,我们能感觉到努力耕搏、直奔目标的激情和紧迫感;当聆听莫里斯·拉威尔的作品时,我们会感觉到此时此刻生命饱满的存在感以及那种当下的生机;当聆听一些现代电子音乐时,我们会有一种站在已知世界边缘的崇高感。 音乐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也传递了很多不同的意义,而所有音乐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比我们所有人的一生经历都要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人人都该懂的古典音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和历史决定了古典音乐的划分;古典音乐也与诸多因素有关,而且可以被改变。
B.现代人追求古典音乐,但其对古典音乐的喜爱程度是完全不同于对历史文物的兴趣的。
C.古典音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也许是源于古典音乐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感。
D.多数人能借助已发展成熟的现代技术手段轻而易举地获取音乐,甚至使之融入生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横向论证和分析,最后阐述现实意义。
B.文章通过举例,解释说明了人们对古典音乐和历史文化的兴趣爱好的不同。
C.文章从古典音乐的价值、欣赏方式、感官体验和意义方面进行了论证分析。
D.文章第四段通过对比古今欣赏音乐的场景,阐述了改变古典音乐欣赏方式的因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音乐和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但它们的价值都是超越时代的。
B.现代人对古典音乐的欣赏,已经不再局限于创作者最初为音乐设定的特定场合。
C.历史背景或者思想观念并不是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却会影响古典音乐。
D.音乐作为一种感官体验,能让听众感受和理解比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