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教师节的意义在于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时学生的约束力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盾量的意见》,其中第14条指出,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这一意见从国家层面维护了尊师重道的传统。那么,值得探讨的是,我国应当如何明确和保障教师享有合理合法的教育惩戒权?

发达国家在教育惩戒权上做出了细致规定,比美国规定中小学教师享有搜查扣押权、预防干预权、校内训导权、离校停学权等;日本对严令禁止的体罚行为、被许可的惩戒行为以及合法的正当防卫行为进行了清晰界定: 韩国通过《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规定教师能够给予违纪学生一定程度的体罚,并对体罚的对象、方式、程度做了细致的限制性规定。

我国在教师惩戒权立法上尚存在不足,《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未成年人,但忽视了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惩戒缺乏法律保障。因此,有必要尽快将确定教师惩戒权提上法律议程,使处理惩戒纠纷有法可依。

学校是国家的教育机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如果学校和教师缺乏权威性,那么教育的知识传输就会出现问题。在出现惩戒纠纷时,有关部门一定要明辨是非、厘清责任,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做公正的裁决者,不偏袒教师,但同样也不偏袒学生及其家长,避免“不出事”逻辑挫伤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性。

有关部门应建立惩戒纠错机制和事后追责机制,在教师使用惩戒权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纠偏,避免以偏概全。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正面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少数极端个体。有关部门应当就事论事地处理惩戒纠纷,避免为了预防而限制其他教师正常使用教育惩戒权,从而束缚教师手脚。

学校是教育第一线,管理事务既简单也复杂,简单之处在于目标单一,复杂之处在于主体多元,管理工作复杂。教育惩戒矛盾往往不只是因惩戒问题而起,有的与教育质量有关,有的与利益有关,有的与教育竞争有关。有些家长有其他的教育诉求,但是缺乏表达诉求的合法性或合理性,故而以教育惩戒作为借口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在应对复杂情况时,学校应有自主解决和回应学校内部问题的空间和权力。一方面为教师合理合法惩戒和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严格学生管理,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的惩戒界限,预防滥用惩戒权。对于出现严重后果的惩戒事件,学校应严肃处理,追究相关教师的责任,同时做好其他教师的预防教育和学生的疏导工作,确保其他教师继续积极管理和教育学生。

摘编自雷望红《赋权教育惩戒,强化醇重道),《环球日)2019年0月11日,有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国务院特地于今年6月出台了(关于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B.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忽视了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问题,是导致惩戒纠纷时有发生的根本原因。
C.教师在使用惩戒权出现问题时,相关部门应当启动惩戒纠错机制和事后追责机制,就事论事地处理纷,也是对教师正常使用教育惩戒权的保护。
D.如果教师能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家长能合理合法地表达教育诉求,家长就不会借口教育过度惩戒而闹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教师节谈起,有利于强化人们对尊师重道的认知,有利于引出教育惩戒权话题。
B.文章由国务院出台的教育文件入手,重点并不是阐述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的意义,而是侧重于怎么办的问题。
C.文章引用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教育惩戒权上做出的细致规定,就是为了反衬我国在教楚戒权立法上尚存在不足。
D.文章在论证时,兼顾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师生、家长等几个层面,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出台,有利于确立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性,强化尊师重道的风尚,保障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B.有关部门在调解惩戒纠纷时,只有多站在教师角度考虑,保护好教师利益,才能提升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性。
C.提升教育质量,处理好各方利益,妥善处理教育竞争关系,也是化解教育惩戒矛盾的重要途径。
D.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老师学习领会《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精神,有利于防范过度惩戒事件。
19-20高三上·全国·期末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的平常心

李美皆

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所以,面对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我不能不发问:当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学首先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一部作品出现了,它或多或少打动了你内心的某个点,你对它有感觉,你对它有话说,才能形成批评。没有这一基本前提,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文学批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再来着眼复杂深奥的批评。如果没有前者却强行切入后者,那就好比还不会走就想跑。真不能想当然地断定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有的或许懂文学,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好像一个死魂灵附体,所操持的话语体系令其离文学骤然远去。这样的批评和批评家是没有灵魂且毫无魅力的,甚至蹩脚或自欺欺人,很难与作品和作家形成声气相通或彼此激发的良性互动。文学创作是灵动的,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皮。评论家自身懂得人心和人性、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是真正好的批评产生的前提。

我不认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那么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当,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批评远远当不了创作的家。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那就不如不讲。有哪个作家是看着批评的风向标去写作的呢?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作家。中国文学的高峰,都不是由于批评的先遣而出现的。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甚至还不明确小说是个什么东西。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差异,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当下批评主要的误判不是批判错了,而是表扬错了。有人担心批评家批判错了挫伤了作家积极性的严重后果,但我认为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的严重后果。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大可不必恐慌,想想看,既然再怎么拔高的赞美都不会使作家愤怒,就说明他们抗赞美的能力是很强的,心态是不错的,内心是坚强的,那么,略微有点假以辞色的批判,也不至于使他们瞬间脆弱下来以至于一蹶不振吧?拿出五分之一抗赞美的能力来抗批判,绰绰有余了。既然错误的赞美不会使作家愤怒,错误的批判理应不至于使他们不快。

文学批评与创作一样,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考验,不必担心,是金子,终究会留下来的。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引导批评,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不必焦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所说的“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包括“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技术分析,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B.作者认为,文学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所以,没有批评家被作品所打动并产生感觉这一基本前提,那么,其技术再精湛,都不能形成真正的批评。
C.作者以曹雪芹写《红楼梦》为例,表明对文学一无所知的人也能进行文学创作,而且文学创作不会因为文学批评而有任何改变。
D.在作者看来,文学批评即便真是批判错了,也不会使作家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产生的严重后果。
【小题2】请探究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3】结合全文,概述作者关于“文学批评的平常心”的观点。(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文化在东亚各国广泛而持久地传播,形成了以中国古典文化为内核辐射其他东亚各地的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亦称儒家文化圈。时至今日,中国古典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依旧在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可观的影响力。

中国古典文化本质上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三者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其终极理想皆为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完满实现。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化借助汉字、儒学及汉文学等主要元素在东亚历史上广泛而持久地传播,进而在古代东亚社会逐渐构筑起以儒家道德修养、礼仪秩序、忠孝伦理及修齐治平等理想为内核的东亚文化价值体系。

东亚之所以能够在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持续影响下,逐渐构筑起相对稳定的东亚文化体系,是由于中国古典文化作为一种召唤结构满足了古代东亚社会文化的期待视野,通过主体间性式的体验与解读,最终进入共享世界的必然结果。东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道德趋向、注重国家与集体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等为东亚文化体系的构建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东亚文化体系的构建呈示为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一般认为它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8世纪,19世纪后期开始走向衰落。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其终极价值取向概而言之即和谐,进而言之即和谐共存和合共生。在这一价值理想主导下,东亚文化体系包括家国同构的伦理原则、三教合一的价值观、阴阳五行的认识论、以华夏为中心的华夷观以及中庸的处事态度等内容。关于如何对待东亚文化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日本汉学家冈村繁那里获得一些启示。冈村繁在谈论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指出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文化已经融入日本人的血液之中,是不能也无法被抛弃和割舍的。只有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与思想,日本才能保持住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不至于被全盘西化和美国化。对于东亚文化,我们亦应作如是观。

更为重要的是,东亚文化是东亚文明不断走向未来的历史基石,东亚文明则是东亚文化革新的动力源泉。因为东亚文化往往意味着对历史传统的恪守,对东亚文化特殊性的尊重;而东亚文明则常常指向未来,意味着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与践行。从东亚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影响来看,牢记东亚文化传统是东亚文明的根基所在;积极接纳他者文化的进步性是东亚文明认识与强化自我的动力所在;将他者文化的优秀成分转化为自我文化的新质是东亚文明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将传播东亚精神文明与促进东亚物质文明的交流及发展结合起来是东亚文明繁荣的必要条件;坚持异质文化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东亚文明走向世界的不二法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理念也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是新时代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蔡美花《中国古典文化是东亚文明走向未来的基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文化借助汉字、儒学及汉文学这三种元素进行传播,最终促成了东亚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
B.孕育于公元4-5世纪的东亚文化体系,在中国古典文化“召唤结构”的影响下,19世纪后期开始衰亡。
C.中国古典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虽然儒教居主导地位,但其终极理想和其他两教无异。
D.东亚文明是东亚文化革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发展东亚文明只需坚持好东亚文化传统这一根基就可以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阐释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本质,为下文论证其对东亚文化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B.文章引用日本汉学家的言论,是为了论证中国古典文化对日本文化的作用最大。
C.文章阐述了东亚文化与东亚文明间的辩证关系,并系统论述了后者的发展方向。
D.文章在论证时,先引出论述对象,然后进行具体分析,将议论引向深入,逻辑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亚文化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儒家道德修养、礼仪秩序、忠孝伦理等理想,其构建过程较为漫长。
B.“以人为本”“共享世界”“天人合一”等哲学精神为东亚文化体系的构建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C.东亚文化体系内容丰富,要想保持东亚文化的独特性,有必要继续学习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与思想。
D.东亚文化对东亚文明影响深远,而后者中的某些理念与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能力。探究自然,把握世界,追求,是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自己,崇尚,也是一种理性能力。前者为科技理性,后者为价值理性。两种理性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②追本溯源,在人类古代的朴素思想中,无论是古希腊哲学还是东方儒学,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

③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作为重要范畴与核心概念,有两个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逻各斯对自然界本质规律的探究与努斯对心灵自由的导引,构成了理性认识外部世界与追求心灵超越的双重意义与功能。虽然古希腊文化尚未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作出明确界定,但这两种理性在先哲的论述中是合一的。

④对于东方儒学,有人认为它过度注重价值理性,造成了科技理性的缺失。其实不然,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东方儒学传统中从未分离。当然不可否认,儒学文化系统中的科技理性是以价值理性为目的的,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实际上,儒学在求的同时包容了求的成分。比如,《易传》在天人合一价值基础上,究万物之理,就内嵌着自然观、科学观与方法论。

⑤然而,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自然界征服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开始出现某种失衡,表现为科技理性的片面凸显与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

⑥科技理性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等问题,探究自然规律这一的领域,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运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科学技术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正如美国科技哲学家普特南所言: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我们认为,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

⑦与科技理性相对,价值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应当是什么”“怎样才更好等问题,赋予世界以,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价值合理性。科技与价值是理性天平的两端,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它在给人类带来便利、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苦恼。比如,由于缺少价值理性的规导,科技会成为盲目的力量,不顾自然生态,肆意征服、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运用科学技术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与意义世界的干瘪。

⑧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只有彼此平衡,相互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与功能。脱离科技理性支撑的价值理性犹如空中楼阁,会因地基不牢而坍塌;缺少价值理性引领的科技理性犹如没有罗盘的舵手,会因方向不清而迷失。为避免坍塌迷失,我们应秉持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合一的理念,推动物质世界的创造与精神家园的构建。

⑨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并不意味着人文价值理性就没有现代价值,现代化要建立在科技理性动力工具与价值理性方向指南合一的完整理性基础上。我们应以完整的理性文化把握实存的与应然的人类社会,以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济共缔真善美的新时代。

(摘编自牛绍娜《推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后者能够引领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B.“逻各斯”“努斯”为古希腊哲学所重视,二者可分别被视为“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
C.东方儒学中的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从未分离,但后者内蕴于儒学对价值理性的追求中。
D.价值理性衰微,会削弱其规导作用,从而使科技理性过度膨胀,使科技成为盲目的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核心概念,再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揭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B.文章用“其实不然”“当然不可否认”等词语,表明作者的判断,彰显论述的严谨性。
C.文章引用普特南的话语,突出了科技理性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D.文章在阐述两种理性的关系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说理透彻形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德才皆具者,圣人也”,这种观点表明儒学蕴含着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思想。
B.科技理性重视客观必然性,价值理性关心主观价值合理性,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真善美”兼得。
C.尽管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彼此之间都不可缺少,但在当下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价值理性的弘扬。
D.若要改变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局面,使二者相互融合,就需要复兴东西方的某些源头文化。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