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平视的草垛

刘星元

我无法平视那些草垛。在深秋,甚至比深秋更为深邃的季节,它们三三两两的割据一方,如一个村子中不同姓氏的家族分布一般,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它们像伟岸的兵勇一样拱卫着人间的部落,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

其实这是必然的——在人间的秩序里,人们凭借自己的血液和姓氏分庭立户,散布于村庄的不同方位,作为人类的附属之物,那些草垛必然跟随着人的安居乐业而落地生根,又必然跟随着人的腾转挪移而改变自己占据的那一片土地。人走到哪里,它们就会跟随到 哪里。

无数个深秋,我们心存敬畏,驾着丰收的马车,驾着载着粮食和柴禾的马车,小心翼翼地从已经分娩的土地上穿过,并且告诉自己,决不让任何一束柴草留在风中。那些满载柴草的马车又高又大,每一辆都是一座向着村庄缓缓移动的山丘,山丘之上,最高的那一束柴草在夜空中往往篡夺着神的权威。这样说绝对没错—唯当此时,它就是神,是我们全部的丰收和幸福。在神的庇护之下行走,我们何其丰盈富足,用尽力气的我们都带着甜蜜的疲惫,顺从地低下了头。而这些堆在马车上的柴禾,转移到村庄周围,就是我们称之为草垛需要仰视的山峦。

我总是朦朦胧胧看到那些以从草垛里抱来的柴禾为脚的炊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行走。我没敢顺着炊烟往下看,因为我知道,炊烟之下,就是我的母亲。她和任意一位家乡的母亲一样,面对生活,她从来都是低着头,不看高处。

那么,炊烟之上是什么呢?

我想起多年前的深秋,我们——我和姐姐躺在草垛之上望向天空的情景。在我们看来,草垛那么高,高过了村庄里的任意一间屋子,高过了卧在远处的任意一座山,高过了我们能攀爬的任意一种高。可是和高处的天空相比,它依然不够高,甚至不能用不够高来表述,只能说低,甚至更低。

那时候,我们手握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隔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颜色的糖纸看天,我的糖纸是什么颜色的,天空就是什么颜色的。多富有呀—我的口袋里就躲藏着那么多五颜六色 的天空,那些云朵就是一大块一大块的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它们勾起了我们心里的甜,那些甜像温润的牛奶一样铺满了我们的整个童年。无数个黄昏,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最接近天空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展览着我们自己的天空。那时候的天空才叫天空,那时候的云朵才叫云朵。它们的美和好,让我多少年都念念不忘。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我觉得和草垛相比,需要借助高高的草垛才能抵达幸福的我们,何其低矮呀。是的,在人世,我们何其渺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草,活了死,死了活,生生死死,不绝不灭。那些以草为骨,以草做肉的草垛,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有道。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起了伏,伏了起,起伏不定,身不由己。

幸好我们还有草垛相依为命。或者说,幸好还有草垛为我们续命。在村庄,只要还有一座草垛高高耸立,就能燃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就能支撑起我们,托举起我们。

我们常说,草民。是啊,草民,草野之民,如草之民。我们的祖先何其智慧啊,他们老早就已洞察出我们与草木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他们把草和民连在一起,一起生,一起死,一起摇曳,一起繁衍。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与草一起卑微。愿意和草一起卑微,我想,祖先们一定不是自轻自贱,而是对每一棵草都心存感激和敬畏,他们甚至或许觉得,与草木为伍都是一种高攀,草在民上,敬重草木至少也该是在敬重自身。草木为柴,草种为粮,一棵草就是我们活着的依据。

我真的无法平视那些草垛。我心里的草越来越少,心里的火也越来越少。心外的火却已开始燃起来,此起彼伏,遮天蔽日。田野之上,再也没有人愿意驾着马车送那些大批大批的禾木回到村庄,以草垛的形态继续活着。它们被机器推到庄稼地边的废沟里,一把火后,燃成一团灰,那些灰,甚至都不能与土地混在一起,它们与天地各据一方,泾渭分明。我真的无法平视那些草垛,即便我想去平视甚至仰视,也无法再从口袋里抽出那些五颜六色的天空了。天空一任空着,天空之下,草垛全无;天空一任空着,天空之上,再无炊烟行走。

没有草垛拱卫着的村庄多么孤单。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家乡以后大概都不会再有萁豆相煎的景象了。那些被煮熟、煮透的粮食,它们已经和自己的秸秆骨肉分离得太久了,而且还会更久下去。然而,这骨肉分离的景象又该称之为什么剧呢?

(摘编自《散文》2018年第 3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篇将“草垛”喻成乡村的“家族”兵勇”,它们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与乡民生活密切相关。
B.“她从来都是低着头,不看高处”是因为母亲们勤恳劳作,为了家人的生活奔忙,对生活没有期冀与幻想。
C.本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草垛”为载体记述生活点滴事件,语言质朴却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
D.文章结尾引诗句抒情,意蕴丰富,含义精警。尾句以问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耐人寻味。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草垛”的含义。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
2020·四川·二模
知识点:其他散文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理解重要句子含意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箭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连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问,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问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被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IrN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盂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哥,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王从 ,突然有两声山乌长呜的锐音·盈耳绕粱,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tz,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诬低7.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竞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洙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
【小题1】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小题3】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
【小题4】作者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李大姑的湘江之痛

马卡丹

如果不是央视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的热播,李大姑的生活依然会是如往常一般平静:天气晴好的日子,用过早餐,拢一拢满头白发,走出家门,在村道上走个二里三里,累了,就近找一家两家坐坐,说说闲话。到了慰问百岁寿星、慰问革命“五老”的日子,她就静候在家里,接受来自省、市、区、镇各级人员的问候,她微笑着,往事依稀……

大姑的身份很普通,大姑的身世很传奇:龙岩红坊乡村的一个童养媳、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女兵、失散后回闽西参加游击队的一个女战士,再度失散后的一个挑煤女工……如今,109岁的李大姑已经五代同堂,儿孙有60多人。乡邻们都羡慕大姑的福气,儿孙们也只晓得她的大体经历,她不识字,也不愿过多地述说。

那天晚上,李大姑像往常一样在电视机前坐下,奔流的湘江忽然就流到了她的眼前。多么熟悉而揪心的场景啊:江面上弹雨纷飞,炮声震耳,弥漫的硝烟中,岸上、江边、江心,不计其数的身影接二连三地倒下、倒下、倒下,血花四溅,江水尽红……她失声喊出,那不就是写我吗?尘封80年的记忆瞬间复苏,她泪流满面。

乡亲只知道她是红军失散人员、老游击队员,平平常常毫不起眼,没有想到这位和蔼可亲的百岁寿星,竟然是长征中一路后卫的红三十四师的一员。这支被称作“绝命后卫师”的部队,以闽西子弟为主力,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几近全军覆没。大姑,正是湘江之战的幸存者,而她,竟然不知道那是湘江,只会说,“长江”。

长江,长长的江,长得像是没有尽头的江!李大姑的记忆中,沿江是悬崖,是贴着悬崖扣着铁锁链的栈道,江没有尽头,悬崖也没有尽头,红军的队伍拉着锁链在崖间穿行。从于都野战医院出发开始长征,一路殿后,一路牺牲,触目惊心,满是悲壮。她是团里的卫生员,挎着一个急救包,忙前忙后为伤员包扎,有时包扎未完,伤员就一口气过去了,她的泪就淌在烈士身上。行军间歇清洗绷带,一不小心血腥就弄了满嘴,吃饭时怎么也无法下咽。伤亡者多得顾不过来,费尽力气给一个战士翻个身,一摸,没气息了,离开;再翻一个,又没气息,再离开;好不容易翻到个还活着的,简单包一包,想背他,勉强半拖半背了几步,就在枪林弹雨里一齐滚了下去,晕了过去。夜半的江风把她冻醒,摸摸自己,居然还活着。五味杂陈的泪顿时涌了出来。四周是死一样的寂静,只有暗夜的星光,和浓得令人窒息的血腥味。她从血腥中爬出,却再也找不到一个活着的战友,再也找不到部队,她失散了!

坐在大姑的对面,凝视着她,带着尊敬。不能不感叹生命的顽强,这张皱纹间杂着寿斑的脸庞,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之后,依然如此平和。她轻轻地述说着80多年前的往事:1929年,红军打下龙岩城,丈夫和他的哥哥一齐参加了革命。1930年,红军退出龙岩城,在红坊区苏维埃工作的大伯子星夜赶来,要她的婆婆和她赶紧撤退。她就这样跟到了长汀,加入了红军的队伍,一大家子共有5人参加了革命。长汀之后,是瑞金,是于都,是长征,是在“长江”的失散,而失散之后,则是艰险备至血泪交融的归来。在长汀古城,她重新找到了组织,但不久之后,游击队在长汀濯田又被打散,她再度失散。

这以后的经历乡亲们就了如指掌了:长达18年的岁月里,她是个卑微的挑煤女工,含辛茹苦养育了6个子女。在平凡的劳作中,岁月流转,从龙岩解放,到合作社、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她也从母亲,到祖母、曾祖母、太祖母。岁月老了容颜,却不曾老去那永生难忘的记忆,每每听到红军时期的革命歌曲,她就会回到那血与火的岁月,歌声中,她轻轻摩挲总后勤部发给她的长征胜利纪念急救包,仿佛重又挎着急救包,唱着歌,走在红军的队伍中。

“大姑,还记得当年的歌吗?唱一支吧!”在热切的眼神中,大姑启唇,声音很轻,很轻:“同志们哪,来革命哪,快来快来当红军哪;同志们哪……”

歌声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如一管箫,低低地回旋……

(摘自2017年2月24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李大姑传奇身世的叙述,采用了作者转述、李大姑亲述和乡亲叙述等视角。
B.第5段对湘江战役的回忆,用了心理描写及大量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李大姑的湘江之痛,指的是她在湘江战役中虽然九死一生,却最终与大部队失散。
D.文章双线推进,一条是采访线索,一条是李大姑传奇经历线索,历史与现实交织。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李大姑的形象。
【小题3】文章以“歌声越来越轻,越来越轻,如一管箫,低低地回旋……”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初雪

黛安

①隐隐地,依稀地,沙沙沙,沙沙沙,仿佛我的耳边有风吹着一蓬枯草。望窗户,黑里晕开了一珠微白,好像挂了满窗的梧桐花。想接着睡,沙沙的声音更密实了,是什么?我裹上棉袄溜下床,摸索着拔下门闩,开门,哦,满院子飞舞着雪花!地,屋顶,树枝,都白了。什么都这么白净。恍惚了一院子的月光。一股冷风挟着雪花灌进来,我一激灵儿,插上门闩,爬到床上。

②一下雪,娘就不让奶奶早起床了。娘总说奶奶身子薄,身子寒,是不是薄了一冻就透,所以就寒了?我想问问娘,可是一转身娘就出去了,掐进来一大把柴火,哧——火柴擦着了, 柴火点着了。娘从被子底下抽出奶奶的棉袄棉裤,翻过来,偎着火苗来回烤个遍,再翻过去趁热让奶奶穿上,火光一点儿一点儿黯下去了。我一骨碌坐起来,嚷嚷,娘,也烤烤我的嘛!半夜里二姐姐把我的衣裳都拱到地下去了!可是娘说,小孩子身上三把火,哪有烤的!说完就出去给猪喂食去了。我扒着床沿,提溜着棉裤伸长了胳膊自己烤。一下没抓牢,棉裤扑哧一声就掉到灰里了。

③雪停了,太阳出来了,村里热闹起来,这样的天大人不必下坡干活了(男人三五成群地吆喝着打扑克、下象棋;女人扎成堆绣鞋垫、纳鞋底;孩子涌到街上堆雪人,打雪仗)。英子来找我踢毽子玩,我拉着她先去小花家看梅花开没开。那株腊梅枝条上果然着许多花苞,焦黄焦黄的。像一粒粒漂亮的纽扣。我们笑着跑出了院子。阳光一缕一缕钻进了棉衣里,身上渐渐暖起来。

④我突然想起早晨的事,就向二婶家走,小花和英子也像影子一样紧跟着我。以前,二婶一听小孩子打听事,二话不说,抄起笤帚疙瘩就把我们撵出去。这次没有,而是边哧啦哧啦纳鞋底边说:“唉,妞妞,你奶奶年轻时跟着你爷爷天南地北打仗,可遭罪了。你爹才九岁,你爷爷就没了。你原先有个姑姑,俊得水葱似的!唉,偏偏十八岁染上了疟疾,眨眼也没了。

⑤你奶奶和你爹,娘俩儿孤儿寡母的,心里又苦,身子能不糠面窝窝似的?多亏你娘,前脚一探进门槛,就把你奶奶当成自己的亲娘了!比亲娘还亲!猫眼大的小鲫鱼也给你奶奶留着炖汤喝!这会子,没准你娘去麦地里薅菠菜去了,晌午好给你奶奶做打卤面。”我拔腿就走,想看看二婶说的是不是真的。屋后就是麦地,田野白中透着点点绿,我早就看见娘了,她攥着几棵黑绿的菠菜正朝我们走来。田野那么空,那么大,空旷的田野里就娘一个人。娘的衣服上缝缀着几块小碎花朵的补丁,真好看,好像娘走在田野里时,那些花自己跑到娘身上去的。风挎起了她紫红头巾的一个角,娘整天忙得脚不点地,我好像从没仔细瞧见过她的脸。走近了,我突然发现,娘黑眸子核眼的,原来也这么耐看。她问我们杵这里干啥哩,凉风灌热气的,小心肠子疼!说完捉住我们的手就往回走。我任由娘牵着,可是,娘的手指真凉,比风还凉,比雪还凉。

⑥自从下过第一场雪,娘每天早晨都要给奶奶烤棉衣,一直到立春。红红的小火苗一蹿一蹿的,火光照亮了我们黑乎乎的屋顶,黑乎乎的墙。我看看奶奶,再看看娘,觉得暖烘烘的春天一直就在我们家里,在某个我看不见的地方。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①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雪的景象和雪的寒冷,为下文的叙事做铺垫。
B.③段写了雪后农村的生活场景,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引起下文
C.④段中二婶并没有“把我们撵出去”,说明了二婶不忍心让我们到屋外挨冻。
D.⑤段写“我”眼中娘的形象,既写出娘外貌之美,也暗示她心灵之美。
【小题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什么都这么白净,恍惚了一院子的月光。
(2)那株腊梅枝条上果然着许多花,焦黄焦黄的,像一粒粒漂亮的纽扣。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⑥段中“我看看奶奶,再看看娘,觉得暖烘烘的春天一直就在我们家里,在某个我看不见的地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