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滕王元婴,贞观十三年始王,实封千户。为金州刺史,骄纵失度。在太宗丧,集官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置,所过为害;以丸弹人,观其走避则乐;城门夜开,不复有节。高宗以书切责曰:“朕以王至亲,不忍致于法,今署下上考愧王心。”

久之,迁洪州都督。官属妻美者,为妃召,逼私之。尝为典签崔简妻郑嫚骂,以履抵元婴面血流,乃免。元婴惭,历不视事。后坐法削户及亲事帐内之半,谪置滁州。起授寿州刺史,徙隆州,复不循法。录事参军事裴聿谏正其失,元婴摔辱之。聿入计具奏,帝迁聿六品上阶。帝尝赐诸王彩五百,以元婴及蒋王贪黩,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二王大惭。武后时,进拜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薨,赠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

子十八人,长子修琦嗣,为长乐王,馀爵公。垂拱中,六人死诏狱。神龙初,更以少子修信子涉嗣,开元中,授左骁卫将军。薨,子湛然嗣,从玄宗至蜀,擢左金吾将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


【注】①下上考:唐代的对官员实行考评制度,考课成绩在中上以上的,每进一等就奖赏一季的俸禄;考课成绩为中中的,无赏无罚,俸禄不变;中下以下,每降一等就扣发一季俸禄。有下下考的,削除官职。元婴的成绩是下上考,要贬降。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狎昵厮养   狎昵:亲近B.愧王          冀:希望
C.为妃召   :危险D.历不视事   旬:十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省部内,从民借狗求置,所过为害
译文:巡行管辖的区域,向老百姓借狗打猎,所到之处,为害百姓。
B.朕以王至亲,不忍致于法,今署下上考,冀愧王心。
译文:朕因为您是最亲近的人,不忍心致使你陷入法网,现在设置你下上考的成绩,希望你不要再让我惭愧。
C.录事参军事裴聿谏正其失,元婴摔辱之。
译文:录事参军裴聿进谏纠正李元婴的过失,李元婴揪住侮辱他。
D.但下书曰:“滕叔、蒋弟不须赐,给麻二车,助为钱缗。
译文:皇帝只是写信说:“叔父滕王和弟弟蒋王不需要赏赐,给两车麻,让他们作为串钱的绳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元婴担任金州刺史时,骄横放纵,不遵守法纪,为害百姓,被高宗写信责骂,并且把他的考课评为下上考。
B.李元婴和蒋王都贪污钱财,所以高宗没有赏赐他们丝织品,而是给他们麻绳,要他们拿麻绳去串贪污的钱,以此羞辱他们。
C.崔简的妻子郑氏被李元婴逼近,但她勇敢抵抗,不惜抓破了自己的脸,才得以免受侮辱。李元婴自感惭愧。
D.李元婴有十八个儿子,开始由长子李修琦继嗣,改由小儿子李修信的儿子李涉继嗣,李涉在开元年间被任命为左骁卫将军。
19-20高一上·河北石家庄·期中
知识点:欧阳修(1007-1072)《新唐书》分析信息,归纳要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重荣,太原祁人。重荣以父任为列校,与兄重盈皆以毅武冠军,擢河中牙将,主伺察。时军士干夜禁,捕而鞭之。士还,诉于中尉杨玄实,玄实怒,执重荣让曰:“天子爪士,而藩校辱之!”答曰:“夜半执者奸盗,孰知天子爪士?”具言其状。玄实叹曰:“非尔明辨,孰由知之?”更诿于府,擢右署。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贼调取横数,使者至百辈,吏不堪命。重荣胁说都曰:“我所诡谋纾难,以外援未至。今贼裒责日急,又收吾兵以困我,则亡无日矣。请绝桥,婴城自守,不然,变生何以制之?”都曰:“愿以节假公。”遂奔行在。重荣乃悉驱出贼使斩之,因大掠居人以悦其下。贼使健将朱温以舟师下冯翊,黄邺率众自华阴合攻重荣。重荣感励士众,大战,败之,贼弃粮仗四十余艘。会忠武监军杨复光率陈、蔡兵万人屯武功,重荣与连和,击贼将李详于华州,执以徇。贼使尚让来攻,而朱温将劲兵居前,败重荣兵于西关门,于是出兵夏阳,掠河中漕米数十艘。重荣选兵三万攻温,温惧,悉凿舟沉于河,遂举同州降。巢丧二州,怒甚,自将精兵数万壁梁田。重荣军华阴,复光军渭北,掎角攻之,贼大败,执其将赵璋,巢中流矢走。重荣兵亦死耗相当。惧巢复振,忧之,与复光计,复光曰:“我世与李克用共忧患,其人忠不顾难,死义如己。若乞师焉,事蔑不济。”乃遣使者约连和。克用使陈景斯总兵自岚、石赴河中,亲率师从之,遂平巢,复京师。以功封琅邪郡王,累加检校太傅。然重荣性悍酷,多杀戮,少纵舍。尝辱部将常行儒,行儒怨之。光启三年,引兵夜攻府,重荣亡出外,诘旦杀之,推立重盈。

(摘编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注:①裒:聚集。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
B.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
C.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
D.重荣多权诡/众所严惮/虽主帅莫不下之/稍迁行军司马黄巢/陷长安/分兵略蒲/节度使李都不能支/乃臣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伺察,古代有侦视、观察之意,也有观测之意。文中意思是侦视。
B.爪士,爪牙之士,指卫士或禁卫军将士,文中意思指戍边将士。
C.行在,古代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则泛指帝王巡幸所居之地。
D.检校:晋时为职官名,隋唐时其官位高于正官,属非正式官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重荣在任河中府牙将时,敢于将违反夜禁的禁军军士逮捕处罚,并向禁军首领杨玄实陈述实情,获得杨玄实的赞赏。
B.王重荣曾被迫追随节度使李都投降黄巢,但其忠于大唐的节操志向不改,在其劝说感动下,李都将黄巢使者赶出杀死。
C.王重荣曾打败黄巢健将朱温与黄邺的联军,在华州生擒李详,迫使朱温投降,后与杨复光两面夹击黄巢,黄巢中箭逃走。
D.王重荣在劝说李都反叛黄巢、联合杨复光平定黄巢等关键事件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干,但也有一些难被属下容忍的缺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绝桥,婴城自守,不然,变生何以制之?
(2)其人忠不顾难,死义如己。若乞师焉,事蔑不济。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氏文集》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亦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其可无             恨:遗憾
B.而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       怪:怪罪
C.此其可以叹息流             涕:眼泪
D.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怨家仇人             不敏
B.一酒食之过             
C.而古文始盛             为之未有
D.子美不顾也             不仁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B.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C.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D.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挤挫折、流离困窘时,文章就已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
(3)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

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帝从之。尝谓志宁曰: “昔成王以周、召为师傅,日闻正道,习以成性。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启其心。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苑》以讽。帝见大悦,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志宁谏,太子不纳。太子败,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蒙劳勉。

永徽四年,陨石十八于冯翊,高宗问曰:“此何祥也?朕欲悔往脩来以自戒,若何?”志宁对:“《春秋》:‘陨石于宋五。’内史曰:‘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物固有自然,非一系人事。虽然,陛下无灾而戒,不害为福也。”俄迁太傅。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业不坠。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帝嘉之,分其田以与二人。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刺史,改华州,听致仕。卒,年七十八,谥曰定。

节选自《新唐书·于志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B.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C.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D.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唐朝皇帝李渊的庙号,庙号是对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后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也代指封建王朝。
C.起复: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一般应停职回家守丧,在丧期未满时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叫做“起复”,类似的说法还有“夺情”。
D.《春秋》: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孔子根据鲁史修订而成。《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商议设立七庙时,大家都想立凉武昭王为世祖,于志宁却以凉武昭王并未开创大唐帝业的根基为由进行反对,后来唐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B.唐太宗很重视太子的培养,拿西周时周公、召公的例子来勉励于志宁,请他用正道来辅佐教导太子,并让他告诫太子不可随意给属下官职赏赐。
C.于志宁在皇上同时给他和另外两位朝臣赏赐田地时,主动请求将赏赐给自己的那部分田产分赐给另外两人,高宗对他大加赞赏并同意了他的请求。
D.武则天皇后认为于志宁在高宗废王皇后的问题上不替自己帮忙,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借机给他定罪,将他撤去原职,贬到地方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
(2)物固有自然,非一系人事。虽然,陛下无灾而戒,不害为福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