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浅谈诗歌的懂与不懂

现代主义诗歌最为人诟病的是读不懂。我们怎么看待懂与不懂呢?这对我们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来说都是一个问题。朦胧诗发轫之初,首先大家普遍感觉到的是读不懂,甚至就连有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到现在呢,这已经不是个问题了。相反,那些高举现代主义大旗的现代主义诗人们丝毫不理会这些,比之于朦胧诗人,他们走得更远、更坚决、更彻底。各种主义,各种流派应时而生,冲击着人们的审美视觉,调动着人们的审美感官。

时至今日,可以说现代主义诗歌已经成为诗歌的主流,占据了诗歌创作的主阵地。人们普遍的接受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也许正是这样,大量的模仿之作一拥而上,使得现代主义诗歌现出一片过于繁荣的景象。但是任何事物有好也有坏。诗歌的模仿也使得诗歌缺乏先期创作者的那种创作冲动,更多的诗人只在词句上、手法上下功夫,在语言的陌生化上下功夫,在意象上翻新出奇,却忘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真情实感,就是与时代与人民的贴近,使得作品显得苍白无力,来自灵魂深处的、大气的、有骨肉的作品却越来越少了。

同时,大量仿制品的出现,也使得诗歌失去了它开创期的那种轰动效应。一种创作手法的长期使用,必然出现审美疲劳综合症。读者看到的大多是似曾相识的诗歌,一样的面孔,一样的模样,焉有不厌之理!

诗人为了超越,就想出各种方法,尽量用一些生僻的怪异的意象,甚至诗人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意象的意义,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意象究竟用来表达什么,只要自己觉得新奇,就拿来用上。模糊是模糊了,但是对阅读的人则是一种伤害。读者以为自己的审美出了问题,在那儿千方百计地猜测,最后还是不得要领,我们从现在的许多留言评论也可以看出来,许多留言的人根本就没有看懂诗歌,觉得哪种意象新奇,便觉得哪种好,但究竟诗歌表达了什么,他们却说不出所以然来,草草地加“欣赏”二字了结。

其次,现代主义诗歌的口语化、日常生活化也是造成诗歌读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语言是家常话,不高深莫测,情景也很简单,但是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我们和诗歌之间的一种疏离。有许多诗歌我们看起来懂了,明白如话,但是,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懂。诗歌的内涵,意蕴等,我们一下子看不出来,这需要我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去体验,去感受。这些诗歌没有了押韵,没有了激情澎湃的宣泄,有的只是一种客观、冷静的叙述。诗人或者摄取一个生活镜头,抓住瞬时的感受;或者以一种特有的心态来叙述事件,平淡的语言下面,蕴含着一种荒诞的感情。读者如果不能静下心来,用心体验感受,是很难得到这种认识的。看似懂了,实则真未读懂。

另外,看不懂还与人们的心态有关。随着经济社会对人类生活的渗透,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利益,心态浮躁,很难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阅读诗歌。对诗歌这样一种更为高深的文学体裁,如果没有沉静的心态,没有仔细地去玩味文字,其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厚意蕴是难以体验到的。或许,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根本无暇来体验玩味诗歌,他们需要的是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功利文化,看不懂只不过是他们懒惰思想的一种赖词而已。

其实,作为一种潮流,现代主义诗歌无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代主义诗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大旗下,有许多支流。民间写作和精英写作一起撑起诗歌的蓝天,平民意识和精英意识一起构筑诗歌的大厦。我们说诗歌的手法可以多元化,但是诗歌的精神不能丢失,诗歌的人文情怀不能丢失,这是诗歌立命的根本。我们不提倡诗歌作为政治的工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诗歌是时代的产儿。

——选自《中国诗歌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主义诗歌大家普遍感觉读不懂,甚至就连那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可见,读不懂是自然的。“但是到现在呢,这已经不是个问题了”,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理解欣赏能力提高了,大家读懂现代主义诗歌已经完全没有问题。
B.大量的模仿之作一拥而上,占据了诗歌创作的主阵地,使得现代主义诗歌现出一片过于繁荣的景象,因而人们普遍接受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手法。
C.现代主义所模仿创作的诗歌全都只在词句上、手法上下功夫,在语言的陌生化上下功夫,在意象上翻新出奇,使得诗歌失去了它开创期的那种轰动效应。读者到处看到的都是似曾相识的诗歌,必然出现审美疲劳综合症。
D.现代主义诗歌模仿作品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忘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东西,没有真情实感,远离时代和人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读不懂”开篇,针对“读不懂”的现象,由主到次地挖掘了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读不懂的原因。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提出论题,中间分析成因,最后总结全文。
C.文章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对人类生活的渗透,较好地分析了人们阅读诗歌的浮躁心态。纵观全文,文章更偏向于事例论证。
D.文章第一段举出朦胧诗发轫之初,大家普遍感觉读不懂,甚至就连那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这说明人们普遍接受一种新的诗歌创作手法是有一定过程的。
【小题3】下列表述中,不属于“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看不懂”原因的一项是(   
A.现代主义诗歌为人诟病看不懂首先是那些专业的诗人和诗评家高喊看不懂,带了个不好的头。其次,大量模仿作品的出现,也使得诗歌失去了它开创期的那种轰动效应。一种创作手法的长期使用,必然出现审美疲劳综合症。
B.诗人为了超越,就想出各种方法,尽量用一些生僻的怪异的意象,甚至诗人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意象的意义,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意象究竟用来表达什么,只要自己觉得新奇,就拿来用上。
C.现代主义诗歌的口语化,日常生活化,有许多诗歌我们看起来懂了,明白如话,但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懂。
D.随着经济社会对人类生活的渗透,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功利文化盛行,人们关注更多的是个人利益,心态浮躁,很难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阅读诗歌,看不懂只不过这些人懒惰思想的一种赖词而已。
19-20高一上·重庆江北·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深厚。中国人自古就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福”字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在屋门、门楣、窗户等醒目的地方贴“福”字的习俗最迟始于宋代,而在朱元璋的倡导下,盛行于明代。

关于“福”的含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延伸的。福,从示部。从示部的汉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企盼有关。这一点从甲骨文中的“福”字可以得到印证。“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福”又成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渐渐地,随着社会变迁,“福”的含义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与延伸。《礼记。祭祀》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谓之备。”意思是福即事事顺利。《韩非子》上说:“全寿富贵谓之福。”此处当福运、福气讲。除此之外,《尚书》中提到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说,福包括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和善终。总而言之,不管是《尚书》、《说文》对福的诠释,还是今人对福的理解,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

有关福的习俗从古至今形式不少。有的依然盛行,有的业已湮灭,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以旧的风俗。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这里的春牌儿就是在纸上写福字。倒贴福字,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摸福:由于中国人特别追求福,向往福,因而一种摸福的风俗自然而然应运而生,这种风俗活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各有千秋和讲头。祈福:古人于福,重在祈求过程,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戒斋,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坛前祝岁祈年,祭天祀地,以求江山永福,黎民百姓则在社庙稷庙或者自家的火土神菩萨面前焚香上供,磕头作揖,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合家幸福。祈福是一种由来以久,遍及全国的风俗活动,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现在的主要形式则为在新春来临之际鸣钟,以求幸福降临。祝福:祝福是绍兴人的年终大典。目地是祈求来年整年的好运气,该风俗起源于元初,绍兴话称作“请大菩萨”,也叫“请祝福菩萨”。一般安排在旧历十二月十日至三十日之间。

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吉祥图中,福字吉祥图也位居榜首,中国人民追求和向往福的理想,在吉祥图中以它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民族语言得到很好的形象化。如《大寿图》、《翘盼福音》、《五福和合》、《平安如意》、《万种流云》等,其中《五福和合》图就是用五只蝙蝠飞入盒子来表示吉祥之意,“蝙蝠”之“蝠”就是谐音“福”的意思。这些吉祥图都将福字的吉祥喜气溢于图中,给人喜气的感觉。我想这也是中国文化精髓所在,因为它永远都有实物为之传载。

(摘编自殷伟《中国福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贴福字”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贴福字”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表现出古人自古祈福盼福、崇福尚福,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
B.“福”字所贴之处为醒目的地方,比如屋门、门楣、窗户等等,他是由朱元璋带头提倡而在明朝兴盛起来的。
C.在南宋人写的《梦粱录》中我们可以知道,贴福字那时叫“迎春牌儿”,这说明“贴福字”由来已久。
D.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这用了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某些地方的这种作法更充分地表达了对福的向往和追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福”字是会意字,它的最原始意义是“向上天祈求”,这一点是从甲骨文“福”字呈现的祭祀形象而得出。
B.“福”字含义有“向上天祈求”“特指祭祀用的酒肉”“事事顺利”“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和善终”等含义,都是古人的诠释。
C.“福”的习俗形式多样,有的依然盛行,有的已经湮灭,比如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戒斋,三跪九拜,在五色土坛前祝岁祈年就湮灭了。
D.祈福的形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自古以来在新春来临之际鸣钟形式一直都是主要的,而那些封建的、体现封建皇权的形式已经消失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旅游景区中的“摸福”,碗底刻“福”字,剪纸有“福”,节日可见“福”,故曰“时时”向往。
B.“祝福”这种习俗我们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接触过,“鲁镇”祝福也是年终大典,目地是祈求来年整年的好运气。
C.吉祥图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它也是分类别的,在这些类别中,“福字吉祥图”是排在第一的。
D.中国福字吉祥图“永远都是有实物为之传载”,其中的“实物”是指汉字字形“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人通过脑电波对另一人的大脑进行“控制”,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然而,近日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进行了一次人脑“意识融合”试验,让科幻成为现实。

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教授罗杰西·拉奥日前在该校进行了一次试验。拉奥坐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头部通过电极与一台脑电图描记器相连。此时,在校园另一侧,拉奥的同事安德里亚·斯托克头戴一顶装有经颅磁刺激线圈的紫色游泳帽,线圈正好对准控制他右手活动的头部左运动皮层。

拉奥注视着电脑屏幕,想象自己正在操纵一个电子游戏,并在游戏中用右手发射火炮,此时他的手并没有动。脑电图描记器录取了拉奥“发射火炮”的脑电活动信号,并传输到斯托克头上的经颅磁刺激线圈,斯托克随即移动起右手食指,敲打了面前键盘的空格键。按照斯托克的描述,感觉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就像神经抽搐一样。

谈到自己的最新试验,从事脑机接口研究已逾10年的拉奥认为,斯托克大脑中读取的只是简单的脑信号,而不是思想,这种“意识融合”试验无法不知不觉地用在任何人身上,更谈不到对他人进行“操控”。拉奥强调,这一研究在未来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比如,当一架飞机上的飞行员丧失驾驶能力时,地面上的飞行员可通过脑控技术帮助机上的其他人操纵飞机降落。

(摘编自陈一鸣《神奇的“脑控”技术》)

材料二:

脑控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展潜能甚大。2020年,马斯克(Elon Musk)推出一款脑控芯片,通过微创方式植入人的大脑,可以用来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机能,甚至可以和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对治疗老年痴呆、记忆力减退,甚至精神类疾病,都有一定效果。

随着脑控科技的发展,它有望逐步应用于游戏娱乐、学习教育、智能家居乃至军事领域。美国的EmotivNeuro Sky两家公司正在研发脑控电子游戏设备,在其设计中,手柄、鼠标等传统游戏操控设备成为历史。在学习教育方面,马斯克的脑控技术公司Brain Co已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在教室中使用脑电图检测技术的产品,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打造注意力更集中,更有效率的课堂。

2020年的世界机器人大赛上,脑控打字,脑控识图,脑控无人机起飞、降落、旋转等近乎科幻的场景纷纷亮相,向世人展示了脑控技术未来的无限可能。

(摘编自阙玉叶《脑控新技术:福兮?祸兮?》)

材料三:

据联合早报报道,全球顶级富豪马斯克(Elon Musk)像电影《复仇者联盟》里的情节一样,致力于开发可植入“脑控”芯片的尖端科技。现在,这项技术正在向人体试验迈进。

该公司已经招聘了临床试验主任和临床试验协调员。这意味着该公司离将“脑控”芯片植入人类大脑的长期目标已经越来越近了。根据Neuralink的最新招聘通告显示,临床试验主任已与一些最具创新精神的医生和顶级工程师密切合作,希望能将“脑控”芯片植入人类大脑。

(摘编自20221月《马斯克的“脑控”技术正在向人体试验迈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奥认为,脑控技术的“意识融合”,不会麻痹别人的“意识”或“思想”,只限于读取简单的脑信号,服务人类。
B.马斯克发掘了脑控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部分潜能,使之用来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机能,治疗老年痴呆、记忆力减退等。
C.脑控打字,脑控识图,脑控无人机起飞、降落、旋转等场景的纷纷亮相,给人类脑控技术未来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D.马斯克致力于开发可植入“脑控”芯片的尖端科技,其研发团队已经与一些最具创新精神的医生和顶级工程师合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拉奥和马斯克有关“脑控”芯片技术的研究,都得益于文学作品中有关想象的相关情节的启发。
B.拉奥在对斯托克进行人脑“意识融合”试验的时候,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传递给了对方。
C.马斯克掌握了将芯片植入人的大脑的技术,并将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智能家居等领域。
D.马斯克开发的可植入“脑控”芯片的尖端科技,又向人体试验迈进了一步,离他的长期目标更近了。
【小题3】拉奥、马斯克等科学家对“脑控技术”的研究有何意义?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新诗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自新诗诞生时开始,现代诗人便注重从城市中汲取文学灵感,在器物和人性两个层面捕捉并呈现城市的风貌人情,将现实之城转化为心灵之城。与此同时,中国新诗与城市文化的诗学联系,也构成了新诗的重要传统。

随着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早期新诗写作者的文化视野日趋开放。他们在传统的乡土田园空间之外,寻觅到城市这一全新的话语资源,并通过诗歌形式展开与城市文明的对话。郭沫若在《笔立山头展望》中盛赞都市物质文明,将轮船喷出的煤烟视作“黑色的牡丹”和“近代文明的严母”。诗人倾力咏叹工业文明,隐含着一代青年对实现国家富强的期待和想象。值得注意的是,诸多诗人看待城市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们既能开掘城市的“力之美”,还能发现“恶之花”,透视物质社会对人性造成的种种压抑。通过对城市文明的拆解与重构,现代诗人形成了复合的城市认知经验。

20世纪30年代开始,新诗的城市书写进入繁荣期,诗歌与城市的经验联结在“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笔下得到集中呈现。“现代派”诗人多选取城市符号入诗,尝试建立与城市生活同步的语感,并在诗歌文体内部展开意象、音律、色彩的实验。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的城市书写则更强调诗歌与现实情境的联系。穆旦的《城市的舞》、陈敬容的《冬日黄昏桥上》则将都市体验引入哲思层面,侧重表现生命个体彼此殊异的现代意绪,使城市书写步入意味与艺术并重的成熟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诗的城市书写多被限定在类型化的题材范畴内,表现对工业建设的赞美,模态较为单一。进入新时期,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步伐,中国的城市文化和新诗中的城市书写共同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一部分诗人以城市对“速度”的追求为切入点遥想现代化的未来,如聂鑫森的《地铁》、曲有源的《立体交叉桥》等,洋溢着对城市新面貌及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期盼。还有一部分诗人明确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特别是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举办了“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第一次出现了以孙晓刚、李彬勇等为代表的“城市诗人”群体。他们宣称要替诗歌在城市环境里制造现代的产床,其文本的原创性品质极强。他们对城市诗歌的尝试和掘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城市作为书写对象。

21世纪以来,一些文化中心城市出现了大量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的社团。诗人立足民间视角,借助艺术沙龙和跨媒介传播等形式,解析城市文化肌理,反思人与城市的关系。此外,21世纪诗坛还涌现出一批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如杨克、梁平、赵丽宏等。他们注重微观与宏观的视界融合,探析城市人当下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空间,试图增强城市诗学的哲理内涵。如赵丽宏的《沧桑之城》和梁平的《重庆书》两部作品,力求从城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细节中,打捞城市的文化记忆,锻造城市的精神品格,为从多角度诠释人与城市的关系创造了可能。

(摘编自卢桢《中国新诗城市书写的文学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中国现代城市文明的兴起,早期新诗写作者寻觅到除传统的乡土田园空间之外的城市,以此作为全新的话语资源。
B.“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侧重表现生命个体彼此殊异的现代意绪,使城市书写步入意味与艺术并重的成熟阶段。
C.新诗的城市书写进入繁荣期,主要是因为“现代派”和“九叶派”诗人将诗歌与城市的经验相联结。
D.以孙晓刚、李彬勇等为代表的“城市诗人”群体,以其极强的文本原创性品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城市作为书写对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国新诗与城市的诗学联系入手,重点介绍了城市文化对中国新诗生成与发展的影响。
B.文章论证严密,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例举聂鑫森、曲有源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部分诗人以城市对“速度”的追求为切入点遥想现代化的未来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从出现了标榜城市诗歌写作的社团和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两方面,论述了新诗在21世纪的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立山头展望》这首诗盛赞都市物质文明,这是郭沫若用诗歌与城市文明的一种对话。
B.“现代派”诗人通过在诗歌文体内部展开意象、音律、色彩的实验,建立起与城市生活同步的语感。
C.进入新时期,随着思想进一步解放,城市文化和新诗中的城市书写都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D.以城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的诗人注重微观与宏观的视界融合,试图增强城市诗学的哲理内涵。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