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

王国平

①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

②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

③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

④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

⑤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

⑥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⑦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

⑧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塞罕坝人,在茫茫荒漠上种树,历时五十五载,那么单调,那么漫长,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强硬的姿态号令茫茫荒漠变身茫茫林海,让绿色常驻人心,并见证着生态保护跃居时代主潮。

⑨一撇一捺,轻轻两笔,也状写着人的柔性智慧,“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塞罕坝人伺候着自己或前辈种下的这些树,担心它们受森林病虫害的困扰,有个“头疼脑热”,又忧心它们一着不慎“惹火上身”,后果难以想象。在石质阳坡植树,泥土少,只能从别处运来,他们叫“客土回填”,给一堆土以宾客般的礼遇,整个植树的氛围也平添了几分庄严。他们还喜欢把“适地适树”的说法挂在嘴边,这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个道理,到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蛮横不得,强扭不来。

⑩塞罕坝人,演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面与光明面。

⑪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本”字。

⑫1962年,那么一个年代,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的字里行间:“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⑬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这就是“初心”,塞罕坝人“不忘初心”。

⑭55年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植物9种……这是塞罕坝人提交的成绩单。

⑮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木”字。

⑯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友朋,亦是恋人,生死相依,你侬我侬。

⑰海子有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在绿色时空工作、生活着的塞罕坝人,不时享受着因静气而生发出的此等幸福。

⑱塞罕坝有多个苗圃,树苗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培育,待时机成熟,就装上车,被运往四面八方。

⑲塞罕坝人嘴边的这些“苗子”,携带着塞罕坝的基因,盛满了塞罕坝人的情谊……

⑳去吧!去吧!塞罕坝的“苗子”,去美化别人的幸福生活,去装点我们共同的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⑦段总结上文,将横和竖比作坐标系的轴,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并引出下文描述的“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B.文章将塞罕坝人绿化荒漠的伟绩,比作塞罕坝“人”不忘“本”心,在大地上一横一竖书写着“木”的生命奇文,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C.文章引用海子的诗,是为了说明塞罕坝人经过55年的奋斗,已经把当地改造成了“珍贵的人间”, 塞罕坝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D.文中写塞罕坝人“不忘本”时,用了不少精确的数据,这些数据比文字更有说服力,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塞罕坝人践行27字诺言的成绩。
【小题2】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中“横平竖直”的含义。
19-20高二上·北京西城·期中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曾对全国部分区域进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1600万人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余大多数是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患者。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国内心理健康服务供给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介绍,近年来,因人际关系、就业问题、学业压力、情感变故等心理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老百姓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成为刚性需求。今年1月,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倡导心理服务走进公众、走进企事业单位、走进政府机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指出,我国心理咨询行业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从业人员所受训练不够,缺乏临床经验,公众对其信任度较低。同时,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大部分领域尚未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高等院校心理健康专业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我国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很多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缺乏本土化理论、方法和技术,总体来看,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适合国情和国民心理状态的服务模式、服务技术等仍处于探索阶段,社会实践不充分。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制约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君平   刘琛《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2日)

材料二:

我国心理健康调查

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06%(其中抑郁障碍为3.59%),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98%,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为1.84%。

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精神科医师2.77万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

2017.04.07卫生计生委就我国心理健康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制图:蔡华伟

材料三: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发病率逐渐攀升,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4月6日,在2017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重点关注四类人群。。

一是职业人群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比例高,用人单位要为员工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二是要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对于老年人、孕产期女性、留守儿童等易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点人群,要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纠纷调解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四是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要在近十余年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部门合作,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提高患者医疗保障水平。

(摘编自新华网2017-04-10)

材料四:

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人的身心就会产生多种反应:有时候身体出现一些疼痛症状,例如口腔溃疡、头痛、颈部疼痛、腰部疼痛等。有时候心理上也会出现反应,例如情绪低落、唉声叹气、郁闷等。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压力,持续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抑郁症,出现一些精神障碍,也可能导致各种慢性病。

遇到刺激或者压力时,可以给自己装上“小程序”,在脑中进行自我对话,与自己辩论一番,问问自己是不是可以多维度、变化地看问题,也许这样会带来新的视角,帮助你从压力中解脱。

身处压力状态,人们该如何控制、调节自身情绪?一是叫停法。二是腹式呼吸法。三是身体扫描法。

(摘编自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祝卓宏《把负面情绪“呼”出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调查,我国心境障碍患病率为4.06%,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98%,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突出。
B.截至2015年底,我国仅有精神科医师2.77万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心理咨询人才稀缺。
C.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速度快,从业人员所受培训不够,临床经验匮乏,公众对其信任度不高。
D.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要在相关工作取得成效基础上,继续加强合作,多渠道开展患者服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据调查,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除少量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外,大多数是抑郁症、自闭症等患者,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
B.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化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责任,满足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C.引入西方心理健康服务理论、技术,没有找到适合国情和国民心理状态的服务模式、服务技术,这制约了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
D.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人的身心就会产生反应,只有及时调整压力,才不会造成抑郁症,不会产生一些精神障碍,也不可能导致各种慢性病。
E.当遇到刺激或者压力时,我们只要在脑中进行自我对话,与自己辩论一番,多维度地思考问题,这样就会摆脱压力,正常生活和工作。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祠堂是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彰显“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礼之精神的重要场所。
B.最初“宗族”,是指有宗子主持祭祀,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C.祭祀时,族长在祠堂立言。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行礼,祭祀成为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D.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其中的很多建筑装饰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以血缘为基的祠堂祭祀之礼是有秩序的爱,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很大的作用。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用“祠堂祭祀的立约族规”的事例来论证祠堂在祭祀方面的重要功能。
C.文章第四段用照壁上的“龙蛇龟田”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刻苦读书来论证祠堂“静文化”的功能。
D.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其中分说部分从宗族发展儒家伦理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祠堂的功能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宗族”,必须由宗子敬宗收族,这样才能使宗法成为人伦共同体、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B.在祭祀中族长立约族规惩治违规犯律行为,是为了加强血缘关系,从而强化家族内部的向心力。
C.祠堂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延伸到许多方面,如果没有祠堂文化,就不会有以后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有秩序的爱。
D.祠堂把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目的之一是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实际上具有道德性和政治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学生对国家认同感高,九成以上的学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96.2%的四年级学生和97.9%的八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学生职业理想多样化,科学家、军人、教师和医生成为学生的理想职业选择。学生对成功的原因看法积极,有关获得成功最重要因素的调查中,选择个人努力的学生占比最高。

语文、数学、科学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基础。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语文、数学、科学学业表现良好。从阅读时间看,四、八年级学生每天进行15分钟以上课外阅读的比例分别为74.4%、79.4%。从阅读内容看,学生更喜欢经典名著和近现代优秀作品:四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三部作品为《格林童话》《西游记》《三国演义》,八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三部作品为《西游记》《三国演义》《朝花夕拾》。

四、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6.5%、65.3%,部分区域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视力不良检出率四年级超过60%,八年级超过80%。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2017年)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少于9小时为22.5%;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为39.7%。

有22.5%的四年级学生和21.2%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自己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25.1%的四年级学生和21.8%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自己谈心”。15.4%的四年级学生和9.9%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认真听自己把话说完”,19.3%的四年级学生和18.8%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要求自己做某件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耐心说明理由”。

探究式教学能力不同的科学教师所教学生的科学成绩差异

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学生比例达到优秀水平的学生比例
探究水平高的教师探究水平低的教师二者差值探究水平高的教师探究水平低的教师二者差值
四年级科学86.8%77.1%9.7%24.2%11.5%12.7%
八年级物理87.9%62.7%25.2%22.8%7.6%15.2%
八年级生物89.7%82.5%7.2%12.7%6.0%6.7%
八年级地理82.3%78.4%3.9%19.6%14.9%4.7%

(摘编自《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材料二:

“增强学生体质”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全国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开展阳光体育1小时活动。近5年间,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比例由58.32%上升到72.13%。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村营养餐得到落实和践行。上述种种举措,加之全社会对学生体质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多年来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并使学生体质逐年好转。

初中生课业负担仍未减轻。实际上,由于统一中考压力大,5年来初中生课业负担仍未减轻。调查显示,2014年初中生每天家庭作业时间超过120分钟的达82.25%,每天在校时间超过7小时的学校比例达70.17%,每周课时数超过35节的学校比例达72.56%。同时,每学期统一考试超过2次的学校比例达76.83%。不少初中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宣传“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素质好,不怕考”等错误观念,严重误导学生。

(摘编自杨欣、罗士琰《我国义务教育“减负提质”的评估研究》)

材料三:

“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确保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7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没有达标的省份要限期整改达标,这件事不能再耽误了,一耽误就是一代人,必须加快推进。”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人群中,九成以上的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九成以上的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这表明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观。
B.科学家、军人、教师和医生成为学生的理想职业选择;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的,在对成功的原因的看法中,个人努力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C.学生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数学、科学素养方面的学业表现良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D.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偏少,但是阅读量较大;《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属于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最喜欢阅读的作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探究式教学水平与学生科学成绩有密切关系。其中以八年级的物理学科表现得最为突出,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学生差值超过25%。
B.探究水平高的教师,在科学、物理、生物、地理四个学科都比较容易使大多数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但要使学生达到优秀水平却比较困难。
C.全国各地开展的阳光体育1小时活动,中西部地区农村营养餐得到落实和践行,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多年来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使学生体质逐年好转。
D.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了义务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的地位,并提出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标准,这表明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
【小题3】从材料看,我国义务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