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

熊召政

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的恢复生气。“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载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起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以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这两处名字最令人寻味;西湖一瘦,便有了尺水玲珑的味道;秦淮一小,便有了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此一来,山水就成了佳丽一族,而扬州城也就格外的诗化了。

⑤如是,话题就回到“烟花三月下扬州”上头,知道扬州的地理与历史,就知道什么季节到扬州最好。因为没有红枫,更没有与红枫相配的壮阔逶迤的峰峦沟壑,秋老时分到扬州的意义就不大。杜牧说“秋尽江南草未凋”,未凋并不等于葳蕤,失了草木欣欣的气象。莺歌燕舞的三月却不一样;那杨柳岸畔的水国人家,那碧波深处的江花江草,园林台榭、寺观舫舟,一色儿都罩在迷离的烟雨之中。此时的扬州,那些硬硬的房屋轮廓都被朦胧的雨雾软化了下来,曲折的小巷浮荡着兰草花的幽香。湖上的画舫,禅院的钟声,每一个细节上,都把江南的文章做到了极致。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句子把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意趣,写得如同梦境。在三月的扬州,我们是可以寻到这种梦境的。

⑦为了这梦境,我曾动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念头。2007年,我打听何处可以雇一条船,邀二三好友于黄鹤楼下出发,一路吟诗作画,听琴吹箫到扬州去。结果人家告诉我,现在从武汉到扬州,根本无水路可通。后来打听到,从杭州或苏州出发,可从运河到达扬州。我又来了兴趣,让朋友去觅一只画舫。事情也未做成,其因是这一段运河虽然畅通,但除了运送货物的商船,渡客的帆舟早就绝了踪迹。

⑧由此我想到,坐一条船于烟雨濛濛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若有意去欣赏今日生机勃勃的扬州,只能自驾车从高速路上去了。

(选自《中国小说》,有删节)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凛冽阔大的北地气象相比,扬州城的景色显得温婉绮丽。
B.文中引用唐人诗句“秋尽江南草未凋”,说明秋老时分的扬州,风光依然怡人。
C.扬州在历史上虽屡经战乱,但繁华的气象却并未因此颓败。
D.烟雨迷离的扬州城诗意盎然,体现了东方人的审美意趣。
【小题2】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写作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请结合第④段加以赏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19-20高三上·重庆云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其他散文理解重要句子含意分析结构,概括主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心木

张港

在使弓用箭的年代,齐齐哈尔东城壕有家门户,号“曲直堂”。曲直堂是造弓的,将最直的木料弯曲成弓,弯曲的弓射出最直的箭,要不咋叫曲直堂?

曲直堂传人包老汉,正与儿子给弓摽劲儿,大门外不是好声的叫嚷。

一大群人,立门口喊叫,还招呼四邻街坊男女老少。

是老熟人老主顾带兵的佐领塔格拉。包老汉拱手:“这不是神箭佐领塔格拉,出了啥事?”

塔佐领指自己鼻子尖说:“你还能认得出我?我还有脸么?我还有鼻子眼睛么?我的脸丢没了,一张脸掉地上,砸得脚面生疼。我,我我没脸了呀!”

原来,神箭塔佐领在大校场,射出偏心箭,三射三偏。这叫哪门子神箭?这叫带兵的佐领?哈哈大笑,一传俩,俩传仨,佐领塔格拉确实没脸了。

塔佐领当众人调转舞弄手上的弓:“我说老包头儿,你自己老眼睛看看,这是你的手造的弓。大家看明白了,毛病在他的弓,不是我塔格拉射得不准。”

老包头接弓一看,心咯噔一下子:这把弓,用的不是通心木,是偏心木。偏心木做的弓,阴天下雨,走了性,箭就不准了。错在自己。

街坊邻居哈哈大笑,指点老包头。

老包头脑袋轰轰响:上辈子留下的通心木,已经打扫完库底子了,已经没有通心木了。

塔佐领直了腰杆子,抬了头,冲大门上牌匾说:“曲直堂这仨字是不是得摘下?”

看热闹的嚷嚷:对对对。

老包头喊儿子孟和:“搬梯子!”

孟和哆嗦着,老包头吼叫:“上手!摘!”

儿子孟和哭丧着,手够着牌匾,塔佐领发声了:“免了,免了,免了,我也就是要个理,找回自己的脸面,不是真摘牌子。”

塔佐领走了,人就散了,事也就了了

第二天一早,塔佐领开门,“曲直堂”牌子大门口撮着。杀人不过头点地,老熟人,哪能太过分,哪能真摘人家几辈子传的牌子。塔佐领扛牌匾上老包家。

老包头走了,说是去找通心木。

通心木是啥?那是七枝八杈的南山柞里笔直到顶、一茎通天、没疤没节的材料。通心木只长在远在八百里地的长白山;长白大山绵绵千里也难得一根通心木;就是得到通心木,水路旱道千里迢迢才能运输回来;还得手艺人脱胶去性,还得手艺人看好纹路裁截、煣熟。那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那可是要银两的。

孟和说什么也不留牌匾,他说:爹走时留下话了,要牌子,他会自己去取。

塔佐领没招,只得扛回牌匾,心里老不是味老不得劲儿了。

一年,两年,老包家不见有人出入,也问不出老人家去处。塔格拉总想解释解解,也不得机会。

有一天,塔佐领实在受不了,觍着脸去拍门,出来的不是包家人,是生人:这家换主儿了,房子转手了。

塔佐领带兵回来,上弓鞍市逛悠,我的妈呀,市上摆着亮斧大锯,是老包头的。又上市场,老包家的刨子锉刀也上了地摊。这老包头他是咋了?

射手么,塔佐领天天练射,其实,那张让他丢过脸面的包家弓,是按塔佐领臂长、力气造的,确实是好弓,只要不正着瞄准,偏上一偏,照样射出好箭。塔格拉早已经射出人人称赞的好箭。

这一天,塔佐领在院子练射,有人拍打门环,声声急急。

塔佐领出门一看,一个老要饭花子,反背手直直立着,塔佐领揉亮眼睛:我的妈呀,这不是,这不是那老包头么?

老包头身后一张大弓,两手捧给塔佐领。塔佐领接弓一看,这可是头一回上眼的、天下无双的、花鬼脸通心木良弓。

老爷子道:“这弓要是中用,牌匾,还我。”

城边一座茅草小屋,门上挂着“曲直堂”牌匾。但是,曲直堂不再制弓了,因为老包头没了干活的床子,没了干活的家什,也没了干活的力气。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作者特意介绍了曲直堂名称的由来,与结尾照应,为下文展开老包头寻找通心木的情节做铺垫。
B.从文中画线句子可以看出,整个事件应顺势结束,但第二天“曲直堂”牌匾出现在塔格拉家门口,情节峰回路转,增添了文章波澜。
C.塔格拉因为在大校场射箭用曲直堂的弓射出偏心箭,在人前丢了颜面,所以跑到曲直堂要一个说法,一心只想摘了曲直堂的招牌。
D.小说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语言,塑造了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小题2】请结合小说,分析老包头的形象特征。
【小题3】作者主要通过塔格拉的视角从侧面来描写老包头寻找通心木艰辛的过程,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钱花

聂鑫森

古城湘潭雨湖边的这条巷子,叫什锦巷。巷子长而曲,住着二十几户人家,一家一个或大或小的庭院。院里的空坪谁也不会让它闲着,种树、植草、栽花,总有几个品类,让春光秋色怡目养心。

可简家的小院里,就栽一种花:金钱花。先长苗于土,再移栽于盆,一盆盆的金钱花搁在高高低低的木架上。

金钱花属菊科,又名旋覆花、金榜及第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花于农历六月伊始,黄色,大小如铜钱,飘袅淡雅的香气。一入秋,花则愈见金黄灿烂。

简家的当家人叫简亦清,在附近的平政小学教语文,高高瘦瘦,面目清癯,走路慢慢吞吞,见人一脸是笑。但据说他讲起课来声震屋宇,学生的精神不能不为之一振。他很安于现状,教小学语文没什么不好,一呆就是几十年。同事们都知道他腹笥丰盈,尤其在中国文字的研究上颇有心得,用笔名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公开发表。如果去教初中、高中的语文举重若轻,但他从没想过调离这码事。

简亦清的妻子是街道小厂的工人,工资不高。独生子简而纯考大学时,填的志愿是商业学院的财会专业。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想读中文系?他说:“我将来想搞经贸,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富足。”简而纯毕业后,果然去了一家私营企业当会计师。

简亦清的业余生活很简单,一是侍弄金钱花,二是备课、看作业、读书。他对简化字的推广觉得很滑稽,这把“六书”所称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都搞乱了,是得不偿失。他嘴上当然不说,但在课堂上讲到某个简化字时,必写出相应的繁体字加以阐释,学生受益还感到有趣。

简家的日子,正如简亦清的名字:简单、清吉,但是,不露怯。巷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别人怎么送礼,简家也怎么送礼;电器、家具、衣服、饮食可以不讲究,但简家购买必需的书籍,却从不吝啬。

简亦清身体不怎么好,眼睛发涩(看书太多)、喉咙上火发痛(讲课太用力)、气阻痰多(元气不足)。他懒得上医院,只是用深秋采摘后晒干的金钱花泡水喝,据说很有疗效。

有人问他:“简老师,你栽金钱花,是自备良药治病吧?”

“此其一。也可以为别人预防病和治病,此其二。”

简亦清执教杏坛育人多矣。学生中,当官的、从商的、搞科研、文教的,大有人在。他们现在成气候了,总会记起简亦清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与语文”,于是格外专注语文的学习,因而大有收益。师恩不可忘啊,便常会登门来看望简亦清,聆听教诲。学生告别时,简亦清总会送上一盆金钱花,和一张用毛笔写了字的花签纸。

正在走仕途的,花笺上写的是唐代陈翥的《金钱花》诗:“袅露牵风夹瘦莎,一星星火遍窠窠。闲门永巷新秋里,幸不伤廉莫嫌多。”

“简老师,这诗是你的夫子自道,也是对我的警诫。谢谢。”

有经商当了大老板的,花笺上写的是唐代皮日休的《金钱花》诗:“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简家的金钱花,年年是满院子的清香,满院子的金黄。

儿子简而纯成家了,有孩子了。

简亦清额上的皱纹,一年年的深,一年年的密。就在他办好退休手续的时候,突然病倒了。医院一检查,是肺癌晚期,六个月后安详辞世。秋风飒飒,枫叶萧萧。

有一天,简而纯兴冲冲跑回家来,对妈妈说:“我们公司董事长的父亲做七十大寿,为了彰显富贵气象,寿堂内外都要摆上金钱花。他说要买下我家的金钱花,每盆两千元,全都要了!妈,一笔大钱哩!”

老人突然板下一块脸,大声说:“你爹生前没卖过一盆花,他走了也不能卖。老板要摆阔,可以去堆金累银,别糟践这花了!”

简而纯垂下头,喃喃地说:“老板会怎么看我?妈……”

“我只记得你爹说过的话:要常想世人怎么看我!”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什锦巷,既交代了民俗风情,展现人物的生活环境,又巧妙引出简家小院及其当家人简亦清。
B.第三段介绍金钱花的别名、习性、颜色等,让读者对金钱花有具体了解,是为下文有人花大价钱买花做铺垫。
C.简亦清在给学生题写的诗中寄寓了深刻的含意:走仕途的,告诫他清廉为官;经商的,提醒他不忘济贫助困。
D.小说以金钱花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简亦清的事迹,清香淡雅的金钱花也体现出了简亦清的品格。
【小题2】小说中的简亦清人如其名。请具体分析他的“简”与“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众史学是着重探讨如何以公众为本位、以应用为前提来开展历史研究与传播的史学新分支。与传统史学相比,公众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实现史学为公众服务。

公众史学发展的动力日益强劲。这种动力主要来自民间。它的兴起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公众对历史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表达欲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历史文化媒介平台不断创新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历史的兴趣。这为公众史学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二是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由于技术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众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仅由史学界主导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这为公众史学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一个时期以来,历史研究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公众对于缺乏吸引力的史学成果的远离,导致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面对这种状况,史学界一些学者开始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增强史学对现实的解释力、对公众的吸引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逐渐开拓出一条关注现实、走向公众、服务公众的史学发展之路。这为公众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公众史学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近年来,以公众作为参与主体的家族史、口述史学、影像史学等史学形态的繁荣大大促进了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大众化、历史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历史文本的通俗化,并在新媒体条件下形成了“人人都可写史”的态势。但“人人都可写史”并不等于“人人都能写史”,书写历史需要相应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历史知识从来都与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因此,书写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如何保证公众史学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深入揭示历史本质,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来,帮助公众提升历史理性和史学修养。

推动公众史学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前行。公众史学对于充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公众史学发展,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公众史学学科体系,其次,公众史学发展应立足我国史学资源,发扬我国史学优良传统。最后,有的放矢采取有效举措,解决我国公众史学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尤其要引导专业历史研究者走出书斋,帮助公众提高史学修养。

(摘编自陈娜《隹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史学是把历史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应用为前提为公众服务的史学新分支。
B.公众史学得以建立的技术基础是广泛运用的互联网及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
C.具有大众化、多样化、通俗化特点的公众史学同样可以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
D.公众史学要做到深入揭示历史本质,就需要专业历史研究者参与到史学大众化中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角度论述公众史学兴起的原因,从而说明公众史学发展民间动力强劲。
B.文章采用举例的论证手法,用以证明“传统史学适应社会转型自觉进行革新”。
C.文章指出理论指导、发扬传统、举措得当是推动我国公众史学健康发展的三要素。
D.文章思路清晰,论述严谨。先总说,后分说。分说部分每段的首句即为分论点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历史的关注度、探求欲和表达欲的提升。
B.公众史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历史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单一模式。
C.传统史学在与实践紧密结合上有所缺欠,因而其社会功能和学科价值受到质疑。
D.公众史学以公众为主体,不需专业历史研究者过多参与,否则会改变性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