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86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岘亭记

姚鼐

①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

②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杂树生焉。观察历城方公,一日试登阜,则钟山翼然当其前。乃大喜,稍易治其巅作小亭,暇则坐其上。寒暑阴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设也。公乃取见山字合之,名曰岘亭。

③昔晋羊叔子督荆州时,于襄阳岘山登眺,感思今古。史既载其言,□后人所能知也。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异日或以兹亭,遂比于羊公岘山亭欤?此亦非公今日所能知也。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之情,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不可不识其所由作也。

④嘉庆三年四月,桐城姚鼐记。

[注]:①阜:土山。②易治:整治。③羊叔子:即羊祜,魏晋时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④燕赏:玩赏。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乃B.则C.而D.且
【小题2】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写了建亭经过及亭的命名。
B.岘亭所在原是杂树丛生废地。
C.岘亭所在视野开阔,一览众山。
D.整治后的小阜景物丰富变幻。
【小题3】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突出写作意图的。
2020·上海青浦·一模
知识点:姚鼐(1732-181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概括中心意思一般文言虚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材料,完成各题

(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秦哉?向使四君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节选自(清)姚鼐《李斯论》)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散六国之   从:追随
B.向使四君客而不内     却:使……退却
C.设所遭非始皇、二世     值:遇到
D.知其不义而为之者     劝:鼓励
【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无强大之名也/秦之甘于刻薄便于严法久矣
B.民殷盛,国以富强/斯亦未尝其学事秦
C.客何负秦哉/而矜夸导誉朝庭之上
D.此五人,不产于秦/而彼宴然无与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B.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C.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D.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逐客书》开门见山,落笔言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接着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又分析了不纳客的坏处,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B.《谏逐客书》通过大量对偶句与排比句的使用,淋漓尽致,不但文采斐然,音韵铿锵,而且气势流畅,展现了作者在文字表达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C.《李斯论》先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先立论后驳论,逐层深入,论证严密。
D.《李斯论》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步瀛,字麟洲,陈氏先世居款,公曾祖讳时宾迁江宁,遂为江宁人。祖讳应陛。考讳士铉。家故殖财,至公考为文学,好施予,尽亡其赀,生四子,而公为。公长益贫,精厉为学,闳杰于文词,中乾隆二十六年恩科会试榜第一,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再擢至武选司郎中。

公在兵部,职事修办,吏不能为奸。服阕,其尚书奏请补车驾司郎中。逾二年,授河南陈州府知府,再擢至甘肃按察使,谳狱平。值平凉府盐茶厅回民为乱,党连数郡,人心皆耸。为逆者聚于通渭石峰堡,而总督李侍尧乃托以追逸贼,西往靖远,独留公扼陇上为守御。公亦愤发,不避险难,尽拘为逆者之家,又擒其分处他县为间应者。官军初战失利,公度贼乘胜必东犯陕西,以隆德、平凉当下陇之要,而守卫单弱,即拨回原兵分守,而后奏闻。其后,贼果东犯,不得过。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岨皆给逾月,贼平,公虽身未履战陈,而功足以埒。上乃擢为布政使,而旋调任于安徽,赐之花翎以奖焉。

乾隆五十年,江淮大饥,米升至钱五六十,暴民胁众为攘。公遍至所部,颁布上恩,督吏赈恤,防捕盗贼,全护疲困,自夏迄秋末,安徽得宁,而公劳瘁成疾。其后,擢贵州巡抚,抵治所,旧疾大作,遂薨,为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某日,年六十。

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安徽布政司书吏皆江宁人,公临之有恩谊,而不以奸公法。公自奉俭陋,其在陈州,尝举家食稷。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少工文章,喜诵书,老而不倦。承学弟子多材,而秦中丞承恩与公进士同榜,又同一年为巡抚,人以为美谈。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诗文集·兵部侍郎巡抚贵州陈公墓志铭(并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人险蛆/皆给/
B.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人险蛆皆给/
C.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入险蛆/皆给/
D.公奏之达上/以为知兵/命大臣督军至/且诏事与陈某议之/公迎说形势事理/无不究/又筹粮馈/人险蛆皆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中国古代讲求“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文中是作者称去世的陈步瀛,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季,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的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最后的。文中陈步瀛是家中的小儿子。
C.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正常科举外,遇皇帝即位或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也称“恩科”。陈步瀛是乾隆年间恩科会试的鼎元。
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能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步瀛不善经营。陈家以前是经商的,到了他这一辈,他致力于文学,由于乐善好施,他家的财物全都散尽了o
B.陈步瀛行事果决。平凉府回民作乱时,陈步瀛把叛乱的人的家属全部抓了起来,又抓住了分散在其他县里的内应。
C.陈步瀛善于用兵。平定回民叛乱时,陈步瀛运筹帷幄,虽然没有亲自出阵杀敌,但建立的功劳却足以和出阵杀敌相比,被皇上赐予花翎。
D.陈步瀛生活节俭。他把节俭简陋当作生活的准则,在陈州的时候,他全家曾以粗粮为饭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为人坦白和易,虽于属吏无矜容厉气;然审察能否,进退必当其才。
(2)于族戚故旧,助恤常厚,岁时馈问无间,所在官舍,来居者常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复鲁絮非书(节选)

(清)姚鼐

①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     )。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②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①,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于是乎?宋朝欧阳、曾公②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明当;布置取舍,繁简廉肉③不失法;吐辞雅驯④,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注]①绌(chù):通“黜”,退。②曾公:指宋代散文家曾巩。③廉肉:《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孔颖达疏云:“廉,谓廉棱,肉,谓肥满。”比喻风格峻峭硬瘦和丰满润泽。④雅驯:典雅,顺畅。古人多称文辞善于修饰为“雅驯”。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哉B.矣C.也D.耳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由阴阳刚柔生发而来的。
B.作者认为只有圣人的话才能使阴阳刚柔之气会合而不偏颇。
C.作者认为四书五经中也偶尔有刚柔可以相分的情况。
D.作者极力赞颂具有阳刚之美的文章,而认为阴柔的文章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并不太多,但这还不是最好的文章。
B.从古到今能够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典雅的文章已经是最好的文章了。
C.人们学习写文章,重要的是要将道理说明白,布局结构有法度,语言要典雅,这才是最好的文章。
D.人们学习写文章,首先要将道理说明白,然后再考虑结构和语言,才能写出好文章。
【小题4】对第①段画线句加以赏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