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2 组卷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家电网购分析报告》(工信部发布)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近来,随着“互联网+”向传统消费领域渗透,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与此同时,我国的消费趋势也在悄然变化。从量的维度来看,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8万亿元,增量达到3.2万亿元,这相当于198年全年的社零总额;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2%,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从结构维度来看,2019年春节,滑雪、健身等运动类消费快速增长,赏话剧、看电影等文娱消费成为支出新热点,旅游消费持续走高。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向提质增效升级,商品消费向中高档升级,线下消费向线上线下结合升级,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消费成为新趋势。当然,在看到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消费存在的一些“痛点”: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智慧消费引入创新型保险为电商保驾护航。基于网络购物、制造商在线采购和在线供货等不同模式的电商场景,结合“互联网+保险”思维,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保险公司得以在保险场景、渠道、技术、数据、精算、风控等多个维度入手,快速和直观地了解用户的需求,通过内部严格的风控模型测算与流程优化,推出满足用户的服务体验与满意度口碑的创新险种。退货运费险、物流破损险、正品保证险、品质保证险四大险种是目前电商平台的主流险种。退货运费险、信用履约险、物流晩到险等均属于结合消费场景的消费保险,涉及服装鞋类、配饰箱包、居家日用、轮胎等类目。产品的材质问题是用户的痛点,为解决这个痛点,品质保证险应运而生。品质保证险的保费极为低廉,大多数商品的保费不足一元钱,申请理赔、鉴定判责、理赔款支付等都可自动在线完成,无须保险工作人员上门核保核赔,这背后所依靠的正是在渠道、技术、数据等多个维度的手段应用。此外,为卖家提供信用保证,为产品定价的可能变化提供保障……通过保险为商品资质、质量、价格、物流和售后等各个环节提供保障,进一步释放互联网消费的需求。

(摘编自郑润祥《智慧消费引领社交电商进入新时代》)

材料四:

埃森晢的《全球消费者动态调研》报告指出,如果个人数据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消费者宁愿放弃获得更好体验的机会。在过去一年中,43%的消费者由于商家信任的缺失而更换了商家,中国企业因此流失的收入高达5.3万亿元人民币。而在“智能订购”服务领域,虽然使用数字助手的消费者比例已近七成(69%),且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此类体验感到满意,但是当技术开始正确理解并预测其所想所需时,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46%)表示不安,更有超过半数消费者(52%)担心这种新型智能服务“知道的太多了”。

那么,应当如何建立数字信任?首先,企业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使用必须更为透明,除了更尽责地进行数据管理,还应该充分授权用户查看和掌控自身数据。其次,要为用户创造全新价值。企业获取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就要反馈给消费者更个性化的智能生活体验,实时响应用户需求,动态创造用户价值。最后,企业还应加大投入,培育对数据的预测性分析能力,只有通过全新方法挖掘更多数据,获取更多结果,才能更精准地理解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从而避免无谓行动触及消费者的敏感隐私。

(摘编自余进《新消费时代下的新消费主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工信部发布的《2018年家电网购分析报告》看,这一年我国家电网购市场规模达到5765亿元,已超过整体家电市场的三分之一,呈平稳增长状态。
B.2019年2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0%,同比上涨1.5%。地域层面,城市同比上涨超过农村;价格方面,食品消费同比上涨幅度弱于非食品。
C.因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兴起,所以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互联网+”也得以向传统消费领域渗透,不知不觉中我国消费趋势发生了变化。
D.埃森哲的《全球消费者动态调研》报告指出,消费者很看重个人数据的保护,如果不能保障个人数据安全,消费者宁愿放弃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的机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9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全年零售总额为38万多亿元,而2018年我国社零总额增量超过3万亿元,消费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力量。
B.2019年春节期间,我国消费结构中,呈快速增长趋势的是滑雪、健身等运动类消费,以及赏话剧、看电影等文娱消费,旅游消费持续走高。
C.退货运费险是消费保险中结合消费场景的险种之一,它涉及的类目和生活联系紧密,主要针对产品的材质,保费低廉,在线完成流程,助力电商运营。
D.虽然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在“智能订购”服务领域用技术理解并预测他们的消费趋势感到忧虑,但我们却不能否认众多消费者使用数字助手的事实。
【小题3】消费者在网上进行消费,商家应怎样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19-20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为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卫星宽带接入需求,特别是解决边远地区的互联网接入问题,卫星+互联网模式成为新热门。

卫星互联网可不是简单的卫星通信。目前全球还有数十亿人因为现有地面网络设备覆盖率不高,未能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众多高技术公司的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主打功能就是天基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用于触及地面接入方式无法到达的地球上的众多区域,进而极大提高全球高速数据传输服务覆盖率。此外,卫星互联网还具有容量大、功能多等许多独特优势。

近年来,SpaceXOneWebO3b等创新型企业纷纷计划打造由低轨小卫星组成的星座系统,引发全球性发展热潮。其中,美国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进展迅速,目前已进入实质部署阶段,旨在建立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星座。

星链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模庞大。SpaceX公司计划分别在340公里、550公里、1150公里3个轨道高度上部署约1.2万颗卫星,这个数目是全球目前在轨卫星总数的5倍。随后又计划增加3万颗卫星,使星链计划卫星总数达到4.2万颗。

卫星互联网如此庞大的卫星部署计划,让人们不得不担忧由此带来的各类风险挑战。首先是空间轨道资源和频谱资源的大量占用。成千上万颗高速运行的低轨卫星,增加了碰撞风险,并且产生大量空间碎片,对现有航天器带来毁灭性打击。再者,低轨互联网卫星受大气影响,寿命普遍比高轨卫星短。如何回收或处理报废卫星也是一大难题。

大量低轨卫星的出现,同样对天文观测提出了巨大挑战。低轨运行的卫星亮度远超大部分天文观测目标,拥挤的近地轨道,将使天文观测和科研越来越多地受到光线干扰。同时,这类全球卫星星座计划系统天生就可用于军事,也将对空间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各国军用卫星系统主要基于少量的、大型高价值卫星。一旦这些大型卫星遭遇攻击或出现故障,将会对部队行动所依赖的天基系统造成致命打击,而使用大量的、小型廉价卫星,则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摘编自李丽、杨迎宾《卫星互联网来了!》)

材料二:

2020年7月上旬,国内首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完成首航,利用一颗高通量卫星在万米高空完成了百兆以上速度的联网,并实现了流畅的空中直播。从构想到发射组网,我国卫星互联网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卫星互联网主要以卫星为接入手段,它属于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反映了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需求。随着航天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提供这种互联网宽带服务模式成为可能。目前卫星互联网主要指利用地球低轨道卫星实现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地面网络靠基站通信,卫星互联网则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接入互联网,好比将地面的基站搬到了太空中,每一颗卫星就是一个移动的基站。目前,尽管地面网络发达,但许多特定场景下靠地面网络覆盖代价太大。于是,将基站布设到近地太空成了一个选择。

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如何实现?以10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为例,卫星绕地球一圈100多分钟,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通过成百上千个卫星在这个轨道高度组成星座,从而实现对全球的无缝覆盖。对用户来说,尽管卫星始终在运动,但每时每刻都有卫星飞过头顶,网络信号始终保持稳定覆盖。

2018年12月22日,虹云工程首发星被送入轨道,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虹云工程通过搭建由156颗小卫星组成的卫星互联网系统,实现全球无死角地自由接入宽带互联网。几乎同时,鸿雁星座首发星也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其目标也是在太空构建一条四通八达、覆盖全球的信息通路,计划用60颗核心骨干卫星和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系统。

卫星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并不限于宽带,也包括能够提高定位和授时精度的导航增强功能,可对航空、航海、远洋货物等进行跟踪的物联网等。无疑,卫星互联网未来的应用场景会多元而广泛。

怎样用好卫星互联网呢?低轨卫星以每秒7公里多的高速绕地球转动,为了防止网络中断,让用户有良好的体验,需要对许多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此外,上千颗在轨卫星有必要通过智能化实现在轨自主运行,这也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卫星互联网真正用起来,关键还在于要好用也能用得起。这就要求卫星组网实现低成本,地面终端也要实现低成本。例如,通过批量生产,卫星互联网的卫星会更便宜;通过技术攻关,把芯片越做越小。当然,卫星互联网纳入国家新基建给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信心和活力,能推动产业链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卫星、载荷和地面终端产品。而且,卫星互联网这种复杂系统对系统设计、产业配套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有必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成本、产业成熟度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等综合性因素。

(摘编自余建斌《卫星互联网,把基站搬到太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卫星互联网风起云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全球不断增长的卫星宽带接入需求,二是当下航天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B.SpaceX公司的“星链”计划进展快,在近地轨道上部署了约1.2万颗卫星,数量是全球目前在轨卫星总数的5倍。
C.卫星互联网与地面网络虽有不同,但两者接入互联网的方式相同,均依靠地面基站与卫星互通自由接入宽带互联网。
D.降低成本是用户用得起卫星互联网的关键因素,而通过科技攻关把芯片做小就能降低成本,实现用得起的目标。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星部署的数量过多会导致空间轨道等资源被大量占用,增加卫星碰撞的风险,由此产生的空间碎片会对现有航天器造成致命打击。
B.全球卫星星座计划系统既有民事上的用途,也有军事上的用途。目前各国军用卫星系统大量使用大型高价值卫星。
C.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通过成百上千个卫星在近地轨道组成星座,实现对全球的无缝覆盖,让用户的网络信号始终保持稳定。
D.我国“虹云工程”和“鸿雁”星座计划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都把实现全球无死角地自由接入宽带互联网作为目标。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为1.4~2.5,远超SARS病毒,而新冠病毒的感染死亡率约为2%,在可以人传人的病毒中,我们熟知的SARS病毒的致死率为9.6%,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致死率为34.5%。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防控主体坚持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精准施策,做好协同配合。比如,救治感染患者,就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又如,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源头控制,对车站、机场、码头等重点场所,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体温监测等必要措施。无论是个人、社区,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讲究科学方法,注重精准施策,让各项防控举措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摘编自《财经》《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突然宣布将新变异株B1.1.529 命名为“奥密克戎”(Omicron),并列为“受关注变异株”(VOC),即风险等级最高的新冠病毒变异株。

据基因测序,这个变异株的完整突变位点列表,总共含有超过50个突变,仅棘突蛋白部分就多达 32 处。棘突蛋白是大多数疫苗的目标,也是病毒用来打开进入我们身体细胞大门的关键。相比之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德尔塔毒株,棘突蛋白突变为16处。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结合位点之一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通俗来讲,也就是帮助病毒制造进入人体细胞的一种蛋白质。奥密克戎在此有10处变异,德尔塔只有2处。奥密克戎新毒株的“极其大量”突变,可能会带来诸多功能增强。棘突蛋白、衣壳蛋白的一大批结构突变,可能带来非常强而有效的免疫逃逸(抗疫苗、抵抗中和抗体)。更棘手的是,一些突变会增强细胞侵入能力,也就是增强传染性、人群扩散速度。另外一些突变,还有可能提高对免疫系统的干扰素的抑制对抗功能,也就是增强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体内传染性。

出于对奥密克戎变种的担忧,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盟等多个国家都已针对南非宣布新的旅行限制政策。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危害性还需要一段时间研判,应对新的变异和已经开始的秋冬疫情复燃,提高自身免疫力是自我防疫的重中之重,现在的新冠疫苗还是有保护效力的,目前来说关键还是要做好防控。

(摘自网易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新冠病毒在不同情况下存活时间一览表

存在物品(物质)

环境温度

存活时间

空气

10-15°C

25°C

4小时

2--30分钟

飞沫

<25°C

24小时

鼻涕

50°C

30分钟

液体

75°C

15分钟

无纺布

10-15°C

<8小时

不锈钢

10-15°C

24小时

75%酒精品

任何温度

<5分钟

肥皂水

任何温度

<5分钟

材料四:

随着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迅速在全球扩散,多国紧急升级防控措施。在应对新一波疫情的过程中,海外舆论出现不少肯定中国防疫政策的声音。

美国外交学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表示:奥密克戎毒株证明了“动态清零”策略的合理性,如果西方国家停止重新开放,并开始关闭边境,他们就没理由指责中国在防疫中坚持的路径,鉴于中国已实施的限制措施,奥密克戎毒株最不可能在中国“立即获得立足之处”。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11月30日报道说,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的防疫策略包括对获准入境人员实施多项严格的隔离措施,以及一系列基于社区的防控措施。虽然这没能杜绝散发疫情,但中国的感染人数仍远低于其他国家。

香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科主任孔繁毅教授对《海峡时报》说,奥密克戎毒株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中国目前采取的“零容忍”政策是正确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推出能应对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多种毒株的第二代新冠疫苗。

(《奥密克戎来袭让海外舆论重新认识中国防疫政策》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速率高于SARS病毒,但致死率远低于SARS病毒。
B.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对德尔塔毒株棘突蛋白突变更多,传染性更强。
C.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秋冬疫情复燃,需要提高自身免疫力。
D.将重症病例集中到综合力量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符合集中原则。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重点场所和密闭交通工具采取通风消毒等必要措施能有效加强源头控制。
B.对比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科学家们发现病毒变异株的突变越多,毒性越强。
C.英美等国针对南非宣布新的旅行限制政策的举措导致了对奥密克戎的担忧。
D.中国实施的防控措施和限制措施能有效防止奥密克戎毒株在中国立足。
【小题3】为有效防止在秋冬暴发新一轮大规模疫情,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的全国“两会”中,有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频现。无论是人大代表建议设立“汉服日”,还是政协委员建议建立“成人节”“拱手礼取代握手礼”,以及“两会”的议案提案都折射出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十足关切。

“传统文化”到底是指什么,在如今是否还有生命力?现代化与西方文明是否在扰乱它的根基?面对如今的社会问题,我们是否能在传统中找到解答?

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的许纪霖,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南风窗:西方文化的核心关注神与人,中国文化的核心关注天与人。从文化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似乎都首先关心自己与“神秘力量”的关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类似的文化心理?

许纪霖: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是不一样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呢?我们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叫“祛魅”,除去魅力。魅力是什么?来自哪里?来自另外一个世界,这叫超越世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难想象,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世界。

但是古代人一定有。在西方,是“上帝的世界”;在中国,是“天道、天理”。越是往远古,人的理性能力就越弱,越容易产生无法把控自己命运的恐惧:飓风来了,把部落所有的帐篷都吹走;庄稼种得好好的,冰雹、洪涝来了一下子毁掉。越恐惧越崇拜,比如蒙古人的狼图腾,也是一个证明。

从这种共同的“恐惧”“崇拜”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常一讲到中西文化,更多的是讲区别,好像这两种文明只剩下差别。但事实上,中西文明之间的差距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南风窗:“孟母三迁”“孤儿寡母出人才”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总会让人想到近来对于学区房、“鸡娃”的探讨和焦虑。对于后代成才的企盼与不计代价的付出,是一种文化传统吗?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生活在比较与压力之下?

许纪霖: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儒家文化的传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解释,我这里举一个我的好朋友、知名人类学家阎云翔的解释。我们都知道,所谓近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有一个是追求“个体化”——个人主义,个人从家庭网络中脱离出来。

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和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命理解有关。不同于西方人“孩子是上帝的礼物,我把他培养长大,再还给上帝,让他独立”的想法,中国文化里没有上帝,每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放在血缘关系之上,以这个脉络来理解生命:父母辈没实现的愿望,儿子女儿可不可以实现?老一辈的遗憾,年轻人能不能补偿?

所以中国的孩子属于家庭、血缘,承担了很多的期望,这种潜意识的文化很强烈:父母是奉献的、无私的,只要稍微有点良心,孩子就会有压力。这不能说好与不好,但它形成了中国文化自身的传统,只有放在这个文化背景里,才能理解它。

南风窗:就像最近《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引发的集体感动一样。

许纪霖:对。《你好,李焕英》这个电影一开始没人看好,但没想到现在如此大热。为什么?不能说仅仅是营销的好或者时机好,这背后我们恰恰可以看到,《你好,李焕英》代表了很多年轻人内心的愧疚感。中国人再怎么现代,他依然是中国人,个人的完整性无法由个人完成,他依然要在家庭关系的血脉相连里来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

南风窗:每年在全国“两会”,几乎都会出现对“弘扬传统文化”的讨论。比如今年,有委员提议设定“成人节”,行古代成人礼,或规定以拱手礼取代握手礼等。你怎么看待这些讨论?它们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起到作用吗?

许纪霖:我个人不太赞成用法的方式来创造一种新的礼仪。更好的方法,是通过社会的试点,让好的东西慢慢推广,而不是患上“法的膜拜症”,一切都交给法处理。法律是什么?法律背后是国家意志,但是除了国家意志以外,我们更需要社会的日常秩序﹐自发的日常文化秩序。

(摘编自《对话许纪霖:把握传统需要建立文化自觉》,《南风窗》2021年第7期)

材料二:

2022年2月4日20:00,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席开幕式。让世界惊叹和国人自豪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首次变身为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寓意着各国朋友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与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古谚语融为一体,将神州大地的锦绣山河与冰雪健儿的飒爽英姿次第呈现,以全新的表达方式,惊艳亮相在全球观众面前。独特而巧妙的开场,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风格、中国浪漫和中国气质。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摘编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访谈的背景是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的设立“汉服日”和政协委员建立“成人节”“拱手礼取代握手礼”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提议。
B.许纪霖认为,古代人以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人们理解的“神秘力量”是一样的。
C.在许纪霖看来,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放在血缘关系上,因此作为下一代,孩子身上就会承担很多期望,形成了生活的压力。
D.《你好,李焕英》由不被看好到取得巨大成功,其中原因是电影反映的个体生命在家庭关系的血脉相连中体现的生命意义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在2021年的“两会”中频现,折射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十足关切;“传统文化”的概念、存在、发展和时代价值,是这次访谈的主要话题。
B.谈论中西方文化中人与神、人与天的关注差异,以及对后代培养的重视,都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很好的角度。
C.许纪霖不同意动辄将传统文化的一些礼仪形式用“法”来规定的做法,他认为好的东西可以慢慢扩大,而不是一切都交给法律。
D.作为一次访谈,虽然文本节选部分的几个片段逻辑关联不紧密,但也展示了许纪霖对访谈的话题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
【小题3】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是一则消息,报道了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简况,重点报道了开幕式独特而巧妙的开场倒计时。
B.材料三是一段精要的论述,主要论述了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和传承之道。
C.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来看,材料二的内容并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的观点。
D.材料三的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先从文化的一般概念谈起,然后论述中华文化的特点,进而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小题4】《南风窗》记者的采访很成功,你觉得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5】请根据三则材料,围绕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你的宝贵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