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7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并无明确的知识谱系,也少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但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却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深刻改变着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蕴含其中的思想活力和审美经验,有效反映出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变革。如果深入思考这一批评话语的观念缘起,就会发现作家批评在冲击既有的批评格局之外,也暗含作家群体对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不论在创作、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中。那时的文学轰动效应,反映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90年代后期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学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这种“文学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它借助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文化资本的重新布局等手段,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文学生活”中,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也相互交融。“文学生活”的喧嚣扰攘与勃勃生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记。但这种“文学生活”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21世纪以来的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其存在价值主要是为影视行业创造故事和角色。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他们由文学创作转向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多样。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实际上是以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通过开掘文学经典里丰富的美学资源,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

作家批评的兴起,深度唤醒了文学经典重读的当代意识。具体来看,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将那些超越时空阻隔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驱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当代作家读《红楼梦》,不会再像红学家那样致力于考据和索隐,而是以勘察世相人心的立场,借助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警醒现实。其二是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改写。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实际上是二度创作。虽然这样的创作可能未必完全符合经典作品的实际情况,但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等当代意识去解读,有时却能最大限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一部批评文集,毕飞宇的《小说课》以《红楼梦》《水浒传》《杀手》和《项链》等文学经典为批评对象,叙述多用口语,推论过程悬念迭起,巧思绵延,深受读者好评。毕飞宇对《红楼梦》作品“潜文本”的发掘,是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展开的。可见,以当代意识切入文学经典,会在激起读者参与热情的同时,让文学批评进一步推动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重建。   

(摘编自叶立文《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作家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使作家批评得以兴起,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B.无论在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还是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上,文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从文学经典里开掘丰富的美学资源,选取一种“先后看”的批评立场。
D.作家批评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透露出作家群体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和对经典作品的创造性改写是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的内涵。
B.以经典重读为媒介、进行二度创作是作家批评的目标,知识求真则是学院派批评的目标。
C.毕飞宇的《小说课》是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创造性改写的成功范例。
D.关于“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的论述,文章把作家批评作为重心。
【小题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家批评兴起的原因。
19-20高三上·江苏盐城·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五四”以后,西风狂飙。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②“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③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④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⑤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这太不公平!

⑥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

⑦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教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任性。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礼不下庶人”,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⑧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则是普遍和永恒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
B.“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C.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B.《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一本韵文读物。
C.近几年,《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
D.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顺,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C.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差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特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B.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
C.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通过协商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D.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B.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
C.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
D.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
B.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D.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宿构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然而,中国诗歌的源头并不应止乎《诗经》,而应追溯至五帝时代早期的原始巫术咒语诗。五帝时代前期出现的原始巫术咒语诗,便是中国早期诗歌的雏形。传世与出土文献均表明,原始巫术咒语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时代,原始巫术已经相当盛行。譬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村、宝鸡北首岭等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鱼纹”图案,以及其中的“蛙形骨骼”图案,都具有浓厚的原始巫术色彩。《国语•楚语下》载,颛顼“绝地天通”之前“夫人作享,家为巫史”,亦反映了五帝时代早期巫术流行的盛况。在巫术活动中,往往伴有繁赜的巫术仪式与表演,但最具“巫术魔力”的当属巫师口中反复吟唱的咒语。学者们认为,这些巫术咒语便是早期诗歌的雏形。

在传世文献中,五帝时代早期的原始巫术咒语诗时有闪现。《礼记•郊特牲》所载《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记载的是伊耆氏在蜡祭时吟唱的巫术咒语,而伊耆氏属于神农炎帝时代。《山海经•大荒北经》载:“‘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黄帝时代的巫术咒语诗。《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巫术咒语诗记载的是神农、黄帝时代的原始狩猎情景。

五帝时代早期巫术咒语诗的表现形式便是反复吟唱,旨在控制自然、神灵,以达到某种企图。这种巫术咒语诗深刻影响了诗歌的发展。《诗经》中的《周南•芣苢》,便是一首通过反复吟唱“芣苢”以求“胚胎”生子的巫诗;《召南•驺虞》也是一首通过反复吟唱,以求狩猎成功的巫诗。《诗经》中还有一些类似的巫诗,兹不备举。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重章叠句的回环复沓结构,极可能来源于原始巫诗反复吟唱的形式。《诗经》中的《商颂》《周颂》《鲁颂》属于宗庙祭祀颂诗,祭祀与巫术有着内在联系,因而其内容仍旧充斥着巫术色彩。

在出土文献中,原始巫术咒语诗亦屡见不鲜。清华简《祝辞》保存了先秦时期丰富的原始巫诗资料,亦应当属于“诗”类文献。祝辞,即咒语。《祝辞》共有五首巫诗,一首为“恐溺”的巫诗,一首是“救火”的巫诗,后三首则是射箭的巫诗。这些巫术咒语诗虽具体内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施咒者均可直接控制自然、神灵,这与五帝时代早期的原始巫术咒语诗相似。譬如“救火”巫诗曰:“皋,诣武夷,绝明冥冥,兹我赢。”这是指令武夷山神灭绝火焰。这些巫诗皆与《蜡辞》《弹歌》相似。因此,《祝辞》中的五首诗应当就是五帝时期原始巫术咒语诗的遗存。由是观之,《祝辞》应是未被今本《诗经》收录的原始咒语逸诗。依此亦可推知,先秦时期应当还有大量的原始巫术咒语诗在民间流传。

无独有偶,清华简《祷辞》与《祝辞》亦类似,乃祷祠地祇的告事求福之辞,辞多韵语。所不同的是,该篇祷辞应当属于宗教祭祀颂诗。这首宗教祭祀颂诗,亦属于逸诗。另外,九店简《告武夷》、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的《马禖》《梦》等短章,以及新蔡简、里耶简的部分残简亦有此类祷辞。这些祷辞都可看作宗教祭祀颂诗,都具有浓厚的巫术色彩。

(摘编自李秀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原始巫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五帝时代前期的原始巫术咒语,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并不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B.西安等多地发现的“人面鱼纹”“蛙形骨骼”图案和史书记载,可证明仰韶时代已经盛行巫术咒语诗。
C.在远古时代的巫术活动中,巫师口中往往反复吟唱咒语,希望能控制自然、神灵,以达到某种企图。
D.出土的清华简保存了先秦时期丰富的原始巫诗资料,属于“诗”类文献;其中《祝辞》由五首巫诗组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明确提出“原始巫术咒语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与发展”的中心论点,再展开论证。
B.第二段强调原始巫术出现时间早、资料证据多,有助于支撑“巫术咒语便是早期诗歌的雏形”的结论。
C.文章各用两段分别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个角度阐释原始巫术咒语与中国诗歌之间的联系。
D.文章举清华简的实例,分析其中的共同之处,借以证明宗教祭祀颂诗“都具有浓厚的巫术色彩”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从《礼记》《山海经》《吴越春秋》《诗经》等传世文献中,可以感受到远古时期人们祭祀、劳作的场景。
B.《周南•芣苢》既采用了早期巫术咒语诗反复吟唱的表现形式,又充满巫术色彩,因此可判断它很可能是一首巫诗。
C.从出土文献中,可以发现很多原始巫术咒语诗,其中很多原始巫术咒语诗都具备被收录进《诗经》的价值。
D.清华简中的《祷辞》可以归类为宗教祭祀颂诗;先秦时期,这篇告事求福的原始巫术咒语诗很可能在民间流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