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4 组卷6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1984年的北风

韦名

那是1984年的冬。①北风那个吹呀,吹得叫人不敢轻易出门。

市委礼堂里,坐满了人。

“中国第一支股票在上海诞生啦!”礼堂主席台上,某科技公司老总郭学激动万分地向台下听众宣布,“11月14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人们早早排队购买中国第一支股票,人龙头尾不能相望,盛况空前!”

“今天,我们这里也要诞生一个历史性时刻!”郭学提高了音量,“滨海市第一支股票也将要在这里诞生!”

会场四个角落,有人带头鼓掌,但全场响应不热烈。

“我们发行股票,宗旨就是----” 郭学望了望会场,突然站起来,“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

会场四个角落带头鼓掌的也站了起来,掌声十分响亮。

这是滨海市首支股票认购会。台上激情四溢的是发行股票的公司老总郭学----人称“郭大胆”的滨海市前副市长,退休后发挥余热,与人合办了一家高科技公司。

尽管认购会在市委礼堂举行,也坐满了人,可会场里的人各怀心事:有的好奇来看新鲜,有的碍于面子撑台面,有的干脆不屑一顾看笑话……

②北风呼呼地吹,从礼堂洞开的木门灌进来。

“上海离我们太远!”

“股票是什么东西?”

“一张纸的玩意有用吗?”

……

台下小声嘀咕着。

要让大家掏出“真金白银”来换一张企业的内部认购纸,很多人舍不得。

“股民投资就是要有回报,给股民最大的利润是我们企业的责任!”郭学慷慨激昂。

正在这时,一个人神色匆匆地从礼堂左边小跑上主席台,递给郭学一张纸条。

郭学停了停,折起纸条,放进口袋。

“我们为什么只发行2000万股?多发行点不行吗?我说,绝对不行!我们要对投资者负责,让投资者有高回报!”郭学顿了顿,“刚才,秘书递给我一张纸条,吓了我一跳,让我很为难!”

台下稍稍安静下来。

郭学眼光扫了扫会场,一脸难为情。

送纸条上去的秘书却一脸煞白!

“刚才啊,秘书告诉我,我们计划发行2000万股,可目前登记认购数量已超过2000万!”郭学掏出纸条,认真看了看,轻轻拍在主席台上。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我们滨海人的创新精神让我感动!”郭学语气高昂,“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买到滨海市第一支股票,我看只能这样,在认购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律按登记认购数额的80%给!”

会场起了点小骚动。

“把20%留给更多的滨海人!”郭学完全变成了从前的副市长角色。

一阵更大的骚动过后,很多人悄悄离开了座位。

③北风还是呼呼地吹,直灌会场。

动员讲话结束后,郭学带着三名副总经理从容走下主席台,到礼堂左侧贵宾室休息。

工作人员忙着引导大家到礼堂入口处登记认购股票。

秘书心急如焚,急冲冲跑进贵宾室,“郭总,您看错数了,目前只认购了210万,不是2100万啊!”

“啊?!”三名副总张大嘴,瞪大眼,不知所措。

“我看错了吗?210万股,对啊!”郭学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纸条,认真地看了看,严肃地说:“对外统一口径,就是2100万!”

“可是,到时认购数量不足2000万,股东大会就开不成,意味着我们股票发行失败!”一位副总颤抖着说。

“今天来的都是冲着郭总您的面子,不是真来认购股票的!您还要按照认购数额度来打折,怎么发够2000万股?”负责动员市里方方面面来撑台面的副总先前吃了不少闭门羹,对参会人员会不会认购,心里明镜似的。

“当初就不应该搞什么融资发行股票,这下骑虎难下,搞不好要难堪了!”

……

④北风呼呼地吹进来,贵宾室里,三名副总如坐针毡。

“都给我稍安勿躁,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轻言放弃!”郭学依旧不慌不忙。

经过极其漫长的三天煎熬等待,210万的认购数量当真变成了2100万----很多人认为这么多的人抢着买,股票肯定是个好东西,也跟着去买;还有的听说认购数量要打折,生怕买不到,还托关系要求多认购……

周一股东会如期举行。“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的标语挂满了市委礼堂四周。

那是1984年的冬。北风那个吹呀,吹生了滨海市的第一支股票,也吹响了一个叫“郭大胆”的人的传奇故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1984年11月14日是中国第一支股票发行之日,滨海市新成立的某科技公司也试图借此东风发行本市第一支股票。
B.尽管老总郭学慷慨激昂、口若悬河,但发行会上人们的反应并不热烈。反映了人们对股票这一当时社会新生事物缺乏了解,也表现出人们的经济并不宽裕,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写照。
C.小说的故事并不特别复杂,但作者通过环境、语言、表情、动作等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主人公郭学看错秘书纸条上的数字,以致在股票发行动员会上信心满满,结果反而促成了股票发行的圆满成功。
【小题2】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郭学的形象特征,并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小题3】小说行文中反复对北风进行描写,试结合文本,任选三处分析其在情节过程中作用。
19-20高三上·湖北荆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小题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龚文瑞

①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月蒙蒙,夜蒙蒙,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②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累下来是不是可以垒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溶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的相思泪更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亭?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③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扉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项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磷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之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④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溶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⑤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此艳俗的呀?

⑥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形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鼓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⑦其实,浮躁的是人心。_____,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_______,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扬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______,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⑧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小题1】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⑦段空缺处依次填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       b.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     c.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
【小题3】第②③两段均写想象中的秦淮河,但又有明显的不同;请分别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作说明: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想象中的秦淮河应该是充满□□□□的,但他看到的秦淮河却是□□的;造成这种情形的主因是人心的□□。
【小题5】第④⑥⑧段结尾处都出现了“汩汩的桨声”,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的理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下面对本文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两项是:(     
A.《泊秦淮》的作者是杜牧,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李贺被后人并称为“小李杜”。
B.想象中的秦淮河是美丽而有人的,可面对现实中的秦淮河却“心里充满了坏灭的情思”。
C.本文综合地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
D.在作者心中:秦淮河是厚重的,它代表着历史;秦淮河是动人的,如一位艳丽的美人;秦淮河是自然的,它应该返璞归真。
E.缘于杜诗,心存遐想:再品美文,获得感悟;走进秦淮,顿觉失望;退而反思,心生“清明”——由此结构全篇。
F.如果说秦淮河是民族文化的“遗存”,那作者要告诫我们的是:要用一定的商业文化来保护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青衣

①山幽处,草木浓密。转过拐角,乱石野径的一侧,突然冒出大丛郁郁葱葱的细密植物,让人怦然心动。 那带着露水的绿,那带着劲道的柔,不止往人的眼里来,更往一个喜爱自然生态的人心里钻

②当地的山民告诉我,这种植物叫做青衣。

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种植物实际就是苔藓。

④要有多少个诗意的清晨和黄昏,要有多少处美好的河边和山谷,朝夕相处亲切可爱,才能让识字不多 的山村村民给一种植物取出这么一个富有韵味的名字!

⑤最好在清晨,或者是阴凉山谷里的上午时光,亲近一簇青衣,带着晶莹水珠的透亮和欢喜,让心粗心 硬的人们都不自觉放轻脚步。那一刻,你会想要将她们拥入怀中,拥入植物谱系最安静不被打扰的位置。

⑥对于植物,可能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喜好之处,但那种娇嫩的、蓊郁的、细密的植物,最可能因为 其纤弱而让更多的人怜爱。这与人们对于女性的态度似乎有几分相似。

⑦青衣苔藓似乎就是这么一种植物。她们不声不响,可能趁你不注意,就在屋后湿润的墙角绿了一大 块。待到夏末阳光太过强烈,这一片绿又在干燥的墙角枯成黄褐。但你不要放弃也不要失望,秋天的末尾, 斜飘的雨水渐多,一个清早醒来推开窗,远远望去墙角又是蓊郁的绿了。

⑧我所见过的青衣都是软绵绵的,如果是在山里的干净之处,赤脚踩上去,那柔软但不肥腻的抚摸,那 种触感仿佛这世间已找不到其他软绵的生物来与之对比——如果有,那江南女子的柔荑或许是恰当的对比。

⑨没有谁可以具体告诉你青衣家族在这个世界上传承了多少年,甚至没有谁可以确切告诉你青衣家族 究竟有多少个成员——这种常年生长在湿地、墙上、井里、屋瓦及水中的翠绿色青衣,据说种类多达两三万 种。

⑩但是,青衣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无论是时间还是数量,在青衣的身上仿佛都没有发生作用,她们并不 相互串门集会,也不摆着老太君的坐姿——她们只是安静地活着,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我没有见过老去的 青衣,就像舞台上没人见过老去的青衣,而江南水乡着青花布衣的女子,老来也早换了装束。

几乎所有的青衣都在热闹的边缘之外,光芒的幽暗处、声响的幽静处、环境的幽雅处——人来人往处 你见不到她。

世间的繁华热闹与青衣无关,世间的肆意张扬与青衣无关。大多数植物都有开花的热烈年华,可是青 衣不,青衣不开花,也不结果。仿佛从生至死,都只为安静地活着,装点这世界的一个角落。她们始终都是

那么从容、淡定,波澜不惊。这一点,似乎再一次切合了舞台上稳重、端庄的青衣形象,连举手投足的动作 都是轻微的。而她们的俏皮活泼呢?都交给浅水处沙石间的植物青衣吧。那种飘逸柔婉、纤弱清新、百转千 回,是世间女子全部温柔的集合。

但青衣也有恣意之处。只要环境合适,一点点干净的清水,青衣便恣意地生长、繁茂,便恣意地美丽、 蓬勃。

民谚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这里说的似乎是水里的青苔,而陆地上阴湿处叫青衣 或不叫青衣的苔藓,似乎并不完全挑着季节来成长。我在春季看过她们,夏秋冬三个季节似乎也并不消失。 她们疏离了庞大的历史年轮,自然也疏离了微小的四季交替,她们本身就是岁月感的体现。有了青衣的石 头、墙垣、树木、院落,似乎便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沉睡”,经历了风吹雨打的“打磨”,像一帧旧照片里独 自诗意和沧桑着的美好。而青衣不附的石板是光鲜但浅淡的,没有了年岁感,仿佛酒吧里热闹的流行歌曲, 举手投足间都比书斋里安静的线装旧书要鄙陋了许多。

据说,在汉代以后,穿衣讲究起来的人们,富贵者永远都是追求颜色的纯正与鲜亮。而青色的衣服, 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就像作为植物的青衣本身,也是如此:在低处安详地呼吸,在低处沉静地活着。这样 也好,不让人高不可攀,让人感到亲切温暖,就像乡间的家里人,就像邻家的那个女子。

对,对,对,就是这样的意味。越往后,我越觉得青衣就是邻家院落里的村间女子,那容貌、眉眼, 那神态、举止,那品性、脾气,都像,都无比贴切。

我看医书上写:取墙上青衣烧成灰加植物油治疗烫伤;取水中青衣烘干研细末撒上药粉包扎治疗外 伤;涂抹青衣治疗马蜂蜇伤……

我马上又看见乡间的妇女抱着自己心爱的孩子轻轻吹拂被烫到的小手,轻轻含吮被蜇刺的伤口,轻轻 揉捏被累坏的脚丫……

都一样。都有相同的心思和心愿,都有相同的眼神和期盼。都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情安慰与倾心疗 治。

我看报纸上写:“苔藓类地被植物在地球上迅速蔓延,成为地球首个稳定的氧气来源,令智能生命得 以蓬勃发展。没有这毫不起眼的青衣,就不会有我们所有人的今天。”

[21]我马上又看见世间一切端庄的柔情的妇女,先是挺着日渐饱满的肚子,然后喂养生命的乳汁,之后 牵着孩子的小手蹒跚学步直至长大成年。没有这并不显得轰轰烈烈的母亲,就不会有所有孩子的未来。

[22]这真是令人激动、令人内心柔软的温暖事情。这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拥入怀中的青衣

【小题1】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综观全文,概括“青衣”的具体特征。
【小题3】比较赏析第⑤段和第[22]段划线句。
【小题4】“青衣”形象富含哲理,选择其中一点加以评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