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彝,字庆宾,清河东武城人也。彝性公强有风气,历览经史,袭祖侯爵。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

后从驾南征,母忧解任。彝居丧过礼,送葬自平城达家,千里步从,不乘车马,颜貌瘦瘠,当世称之。孝文幸冀州,遣使吊慰,诏以骁骑将军起之,还复本位。

宣武亲政,罢六辅。彝与兼尚书邢峦闻处分非常,惧,出京奔走。

寻除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陇右,弥加讨习。于是出入直卫,方伯羽仪,赫然可观。羌、夏畏伏,惮其威整;一方肃静,号为良牧。

彝敷政陇右,多所制立,宣布新风,革其旧俗,人庶爱仰之。为国造佛寺,名曰兴皇,诸有罪咎者,随其轻重,谪为土木之功,无复鞭杖之罚。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擅立刑法,劳役百姓,诏遣直后万贰兴驰驿检察。贰兴,肇所亲爱,必欲致彝深罪。彝清身奉法,求其愆过,遂无所得。见代还洛,犹停废数年

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由是众口喧喧,谤讟()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彝殊无畏避之意,父子安然。神龟二年二月,羽林武贲将几千人,相率至尚书省诟骂,求其长子尚书郎始均不获,以瓦石击打公门。上下慑惧,莫敢讨抑。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始均、仲瑀当时逾北垣而走。始均回救其父,拜伏群小,以请父命。羽林等就加殴击,生投之于烟火中,及得尸骸,不复可识,唯以髻中小钗为验。仲瑀走免。彝仅有余命,沙门寺与其比邻,舆致于寺。远近闻见,莫不惋骇。乃卒。官为收掩羽林凶强者八人斩之。不能穷诛群竖,即为大赦,以安众心,有识者知国纪之将坠矣。

——节选自《北史•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张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B.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C.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D.遂持火虏掠道中薪蒿/以杖石为兵器/直造其第/曳彝堂下捶挞极意/唱呼焚其屋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尚书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汉以后地位渐高,唐代起是各部的最高职位。
B.方伯,“方”则“正”也,“伯”同“霸”,文中意指当时张彝横霸羽林,与《陈情表》中“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之“伯”意迥乎不同。
C.封事,文中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D.羽林,取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为皇帝之护卫。后代禁卫军常有羽林之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彝坚守孝道,为当世所称道。他不乘坐车马,从平城到家乡一千多里路步行送葬,累得容貌消瘦憔悴,守丧超过礼节的规定。
B.张彝为政有方,宽容对待罪人。他治理陇右,革除旧俗,受到百姓的爱戴;建造寺院,囚徒到寺院工地上干活,不再受皮鞭棍棒等刑具的拷打。
C.仆射高肇想要娶公主为妻,却遭到公主拒绝。在自己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污蔑陷害得到公主婚约的同列张彝。
D.张彝改革官制,触动军人利益。他提出武人不能担任高贵官职,导致军人冲进家门报复,两个儿子或烧死或受伤逃亡,自己也未能幸免。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彝务尚典式,考访故事,及临陇右,弥加讨习。
(2)彝清身奉法,求其愆过,遂无所得。见代还洛,犹停废数年。
18-19高二上·重庆万州·期中
知识点:其他隋唐作者概括中心意思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宇文孝伯宇胡王,其生与武帝同日,文帝甚爱之,养于第内。及长,又与武帝同学。武帝即位,欲引置左右。时政在冢臣不得专制乃托言少与同业受经思相启发由是护弗之猜得入为右侍上士恒侍读及遭父忧,诏令服中袭爵

皇太子既无令德,孝伯言于帝曰:“皇太子德声未闻,请妙选正人为其师友,调护圣质,不然,悔无所及。”帝敛容曰:“卿世载鲠正,竭诚所事,观卿此言,有家风矣。”孝伯拜谢曰:“非言之难,受之难也,深愿陛下思之。”帝曰:“正人岂复过君?”于是以尉迟运为右宫正,孝伯仍为左宫正、宗师中大夫。累迁右宫伯。尝因侍坐,帝问:“我儿比进不?”答日:“皇太子比惧天威,更无罪失。”及王轨因内宴捋须,言太子之不善。帝罢酒,责孝伯曰:“公常谓我云太子无过,今轨有此言,公为诳矣。”孝伯拜曰:“臣闻父子之际,人所难言,臣知陛下不能割情忍爱,遂尔结舌。”帝知其意,默然久之。

宣帝即位,授小冢宰。帝之西征也,在军有过行,郑译时亦预焉。军还,孝伯及王轨尽以白武帝。武帝怒,挞帝数十,乃除译名。至是,帝追憾被杖,乃问译:“我脚上杖痕谁所为也?”译日:“事由宇文孝伯及王轨。”译又说轨将帝须事,帝乃诛轨。尉迟运惧,私谓孝伯日:“吾徒必不免祸,奈何?”孝伯日:“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为臣为子,知欲何之!且委质事人,本徇名义,谏而不入,将焉逃死?足下若为身计,宜且远之。”于是各行其志。后稽胡反,令孝伯为行军总管,从越王盛讨平之。及军还,帝将杀之,乃托以齐王之事诮之曰:“公知齐王谋反,何以不言?”孝伯对曰:“臣知齐王忠于社稷,为群小媒孽,加之以罪。臣以言必不用,所以不言。且先帝属微臣辅陛下,今谏而不从,实负顾托。以此为罪,是所甘心。”帝大惭,俯首不语。令赐死于家。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列传四十五》)


【注】①冢臣:指宰相宇文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政在冢臣/不得专制/乃托言少与同业/受经思相启发/由是护弗之猜/得入为右侍上士/恒侍读
B.时政在冢臣/不得专制/乃托言少与同业受经/思相启发/由是护弗之猜得入为右侍上士/恒侍读
C.时政在冢臣/不得专制/乃托言少与同业受经/思相启发由是/护弗之猜得入/为右侍上士/恒侍读
D.时政在冢臣/不得专制/乃托言少与同业/受经思相启发由是/护弗之猜得入/为右侍上士/恒侍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具备刚强正直、能平定祸乱或能以法服民等特点之一的帝王死后获得的谥号。
B.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爵位。一般是嫡长子世袭爵位,其他子孙则降级袭爵。
C.小冢宰,大冢宰卿的副职,佐其掌宫廷供奉、侍卫以及全国财政收支、百官俸给等事务。
D.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丰收太平,后用来指代国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伯颇受信任,多次升迁。孝伯常陪武帝读书,其父去世后,朝廷命他在守丧时继承父亲的爵位,后多次升官至右宫伯。
B.孝伯心怀社稷,忧心国本。因皇太子不具备美好的品德,孝伯劝皇上应为太子选择正直的老师和朋友,于是武帝命孝伯等人教授太子。
C.孝伯得罪宣帝,不惧生死。宣帝西征时,在军中犯有过错,孝伯和王轨将此事告知武帝;郑译想劝孝伯躲避,他不惧生死,愿以身殉义。
D.孝伯心怀忠义,甘心赴死。孝伯与越王讨平叛兵回来,宣帝想杀掉他,借口齐王的事情责问,他坦陈心志,并表明有负先帝重托,甘心领罪受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还,孝伯及王轨尽以白武帝。武帝怒,挞帝数十,乃除译名。
(2)且先帝属微臣辅陛下,今谏而不从,实负顾托。以此为罪,是所甘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祖嶷,魏河阳太守。父允,周万州刺史。衡幼怀志尚,有骨梗风。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周武帝居太后,与左右出猎,衡露髻舆棺,扣马切谏。帝嘉焉,赐衣一袭、马一匹,擢拜汉王侍读。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

隋文帝受禅,拜司门侍郎。及晋王广为河北行台,衡历刑部、度支二曹郎。行台废,拜并州总管掾。王转牧扬州,衡复为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夺宗之计,多衡所建。迁扬州总管司马。熙州李英林反,署置百官,以衡为行军总管讨平之,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

炀帝嗣位,除给事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四年,帝幸汾阳宫。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与纪弘整具图奏之。衡承间进谏,以比年劳役,百姓疲敝为请,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臣曰:“张衡自谓由甚计画,令我有天下。”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其罪。有人谮暕违制,将伊阙令皇甫诩从之汾阳宫。又录前幸涿郡及恒岳时,父老谒见者,衣冠不整。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及与相见,未有所言,又先谓玄感曰:“薛道衡真为枉死。”玄感具上其事。江都郡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祭具。帝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既而除名,放还田里。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

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武德初,以为死非其罪,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北史•列传第六十二》)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B.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C.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D.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名字始于西周,夏称之为序,周称之为庠,是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忧,即父母丧,封建社会官员在职期间若遇父母丧事则须辞官归家守孝,是谓“丁忧”。
C.祠,祭祀,文中指炀帝祭祀五岳之恒山,与《汉书·苏武传》中“从祠河东后土”意思一致。
D.赠,加封官职、爵位等,是古代朝廷对于国家有特别贡献的大臣的一种嘉奖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小时候就胸怀大志,在太学求学期间,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受到了同辈的推崇。
B.张衡历仕三朝,炀帝继位除去给事黄门侍郎和银青光禄大夫,升他做御史大夫,对他很看重。
C.张衡因礼部尚书杨玄感及江都郡丞王世充参劾而惹怒炀帝,差点被杀,后被放归故里受到监视。
D.张衡临死前的一番话,表明他对自己被隋炀帝赐死很不理解,心中感到非常冤屈与愤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1)衡承间进谏,以比年劳役,百姓疲敝为请,帝意甚不平。
(2)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影子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父号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岂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阙,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次年冬至,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徒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盘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需,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洗马,也叫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李密《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洗马”,和这里的是同一个官职。
B.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按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顺序排列,“冬至”前为“大寒”节气。
C.庐于墓所,是古代的一种丧葬礼制。父母去世后,儿子在父母墓旁搭棚而居,守丧三年。这期间,为官者须回家守丧,谢绝一切应酬和娱乐活动等。
D.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河东”“范阳”均为地名,古人在称呼别人时往往会在名字前加上出生地名或供职地名,甚至直接用这些地名来指称人,如韩昌黎(韩愈)、柳柳州(柳宗元)、贾长沙(贾谊)等。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母亲去世后,他很悲伤,一想到母亲,就会徒步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萧景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并与亲友们隔绝。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理的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倾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积弊,使得外国商船频繁到来;他征讨做海盗的俚族人,并把战利品全部向朝廷进奉,以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随从曾经不慎将羹洒到他身上,他脸无异色,慢声叫人助其更衣;他读书不倦,刘显曾经拿着书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叔父县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放吏,莫能识之。
   (2)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于高凉郡立州。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