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术是美感认知的重要实现途径和表达手段,美育主要靠美术教育来体现和完成。当下“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深入人心,我以为这其中深隐着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美术教育与美育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二是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体现;三是美育是美术育的精神旨归;四是当今美术教育缺乏美育精神。

美育和美术教育的过程,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情感积淀的过程。当情感积淀达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审美愉悦,这就是美育之结果。

美术教育不能脱离对艺术与美的起源的探究。艺术起源于对美的认知。人类在鸿蒙初开之际,即发现了美,因而要用艺术来表现美。没有脱离了艺术的美,也没有脱离了美的艺术。我们所要研究的美,主要还不是指大自然的美,而是艺术的美。当然,艺术之美离不开对自然美的体悟,或者说,艺术美源于自然美,但不等于自然美,艺术美是对自然美的提炼和升华。只有在自然美基础上的艺术表达,才可称之为具有美学价值的美。自然是客观物象,而美是人的意识的能动体现。没有脱离了人的美,也没有脱离了追求美的人。因此,美育还应重视培养对象的感悟能力和艺术语言表达能力。懂得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表现美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人都知道辽阔的草原很美,但并非人人都知道如何表现草原之美。美育,还需要培养对美的艺术表现力——不论是用美术、音乐、舞蹈,还是用文学、戏剧等形式。美育和美术教育,需要使人学会如何对美进行艺术化表达。

美术教育不能缺乏情感的贯注。现在,我们所理解的美术教育,更多侧重于技能教育,而非情感教育。很多人将美术教育等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美术技能,而非认知美的能力。这一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情感的贯注。情感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没有情感则无以言美感。美术教育若缺乏情感和趣味,则徒成为一种纯知识或纯技能的教育,必定会背离美育的本质。如今,随着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的蓬勃兴起,美术教育呈突飞猛进之势。只是,现在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多侧重于“术”的教育,而忽视“美”的培育。一些美院学生只知道画画写生,却不知道去思考美、研究美,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思考美、研究美的能力。事实上,对美术教育工作者而言,美才是本源,术只是手段和途径。

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而美育和美术教育,就是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而解决艺术创造和美的创造的问题。

(摘编自朱中原《以美育重塑美术教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育和美术教育的过程可以发现美和创造美,也可积淀情感,乃至产生审美愉悦。
B.美育应重视培养对象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培养对美的艺术表现力。
C.艺术美源于自然美,又高于自然美,具有美学价值的美要立足于自然美的基础上。
D.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基本体现,不是技能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而是一种情感教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提及美育与美术教育的说法,不仅引出论述的话题,也为下文展开论证张本。
B.文中论述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是为了论证美术教育需要探究艺术与美的起源。
C.文中以美术院校和美院学生为例,说明当今美术教育根本问题在于重“术”轻“美”。
D.文章论述了美术教育应关注的两方面问题,明确了美育和美术教育的关系和目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术教育是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深入人心,根源于当今美术教育缺乏美育精神。
B.美育需要人综合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各种形式对美进行艺术化表达。
C.虽然美感认知的重要实现途径和表达手段是美术,但没有了情感,美感就无从谈起。
D.美育是美术教育的重心,美育必须靠美术教育来实现,美育也要重塑当今美术教育。
19-20高三上·福建泉州·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

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另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缓冲、时在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教育提出“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支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这样,一只小鸟笼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

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在教训。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教死书、读书死便不许发问,这时期是没有问题。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课堂里因为有了高谈阔论,觉得有些生气。但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问题到了生活教育者的手里是必须解决了才放手。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心力都不劳,是必须接受现成知识方可。先在学校里把现成的知识装满了,才进到社会里去行动,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是这种教育的药照,他说的“即如即行”和“知行合一”是代表的思想,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传授现成知识的结果是法古,黄金时代在已往。进一步是复兴的信念,可是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比如地球运行是永远的前进,没有回头的可能。人只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知道它是跟着太阳以很大的速率向织女星飞跑,今年地球所走的路绝不是它去年所走的路。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没有什么可复。时代的车轮是在我们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努力创造啊!

(摘编自陶行知《教育的新生》)


【注】①兆丰花园:近代上海著名的租界公园,现称中山公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既对立又统一,要想寻得教育的动向就得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B.在传统教育者将“教育与生活分离”现状的背景下,改良主义者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口号。
C.作者认为,若把小鸟笼扩大成为兆丰花园里的大鸟笼,便可达到“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目的。
D.从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念可知他倡导先到社会去实践,再回学校学知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提出了教育之动向的论题,为下文对教育的新生进一步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五至七段从“教学做合一”,行与知关系的角度阐述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在于注重知行合一。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D.文章尾段号召读者既不要法古,也不要复兴,而是要努力开辟创造,这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好、坏、前进、倒退能从生活的好、坏、前进、倒退体现出。
B.“学校即社会”是生活教育者的主张;“社会即学校”是改良教育者的主张。
C.“教学做合一”是在综合考虑先生和学生二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得出的理论。
D.在“复”和“兴”的关系上,作者认为,若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工具和玩具之间

①并非所有的ChatGPT使用者都把它当作工具来使用。许多人把它当成一件玩具,例如,让它就一个特定的主题想出一个故事,或者用它来填补拼字游戏中的空白。当然,把ChatGPT当作玩具,这本身也可以视为一种工具性的使用。

②然而,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工具具有必要而严肃的用途,而玩具则是为了好玩,可有可无。因此,对ChatGPT的一个常见的批评就是:它是一个玩具,它的缺点使它不仅无用,而且有害,甚至对道德有败坏作用。“玩具”经常被用作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词汇,有幼稚、不成熟、玩物丧志的意思,这是拿玩具与工具对比的结果。“玩具”和“工具”的区别在于其主要用途是游戏还是工作,娱乐还是生产,即便如此,也与心智的成长程度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诗书琴画和怡情文字可以被视为文化生产(创作),也可以被当作消遣游戏(娱乐)。

③就ChatGPT而言,区别工具与玩具,或者工作与游戏,很可能是主观的,因为它的用途取决于用户的意图和使用的环境。其他的发明也有兼具工具和玩具性质的,如人工智能手机、微信,甚至整个互联网都是这样。ChatGPT的“流行”恐怕也是因为它既可以当工具,又可以当玩具,而且,它当工具有不同的用途,而当玩具也有不同的玩法。但与智能手机相比,它用的和玩的基本上都是通过语言对话的“想法”“信息”“知识”,这一点限制了使用它的人群。

④将ChatGPT作为一种工具使用,通常涉及到使用它来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或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使用ChatGPT为创意写作课生成写作提示,或将其作为语言学习工具,都属于将其作为工具的范畴。而将ChatGPT作为玩具使用,通常涉及娱乐的目的,如玩游戏或进行休闲谈话,主要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而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享受交谈乐趣和参与人工智能技术。当然,这两个类别之间可能会有重叠,根据不同的情况,有可能将ChatGPT既作为工具又作为玩具。

ChatGPT的工具性和玩具性还有一些潜在区别。将ChatGPT作为工具使用,会很拘谨;相反,将ChatGPT作为玩具使用,往往更加开放和自由,不必在意最后的结果。这可以使它带给人一种更有趣、更具探索性的体验,因为用户可以尝试不同类型的提示和问题,而没有具体的目的。工具和玩具的结构和规划水平也不相同。将ChatGPT作为一个工具,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计划和结构,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生成一个用于SEO的关键词列表可能需要仔细选择正确的提示并评估结果。将ChatGPT作为一种玩具,可以更加自发和即兴,用户可以尝试不同的提示,看看得到什么样的回应,而不一定要事先计划好这种体验。

⑥工具和玩具的ChatGPT能给使用者提供的并不相同。工具的结果经常像是学术论文的笔记,而玩具的结果则更像是随笔和自由谈。论文要求科学、客观的论断方式,追求能普遍说服的效果,随笔不讲究这个。当你把它用作寻找可靠知识、信息、资料的“工具”时,事实核实的担子便落在了你的肩头,如果你不小心谨慎,就会有人对你提出质疑。但是,如果你只是把它当作聊天的玩具(当然也是伙伴),那么你就能轻轻松松地享受交谈的过程,而不必太在乎结果了。

(摘自徐贲《在工具与玩具之间:关于ChatGPT的几点人文思考》,有删改)

【小题1】第⑤段加点词“拘谨”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2】以下对于把ChatGPT当玩具用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玩具的ChatGPT,不仅无用,甚至对道德有败坏作用。
B.作为玩具的ChatGPT,让人用轻松的方式完成特定的任务。
C.把ChatGPT当玩具用,娱乐方式和适用对象远超智能手机。
D.把ChatGPT当玩具用,通常是由人主观选择而非客观限定。
【小题3】可以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ChatGPT的工具性和玩具性的特征既有所重叠,又可以形成互补。
B.ChatGPT的产生和进一步发展,是由其工具性而非玩具性决定的。
C.在工具和玩具之间,是ChatGPT在发展过程中难以挣脱的定位困境。
D.在工具和玩具之间摇摆,对ChatGPT的结构和规划水平有负面影响。
【小题4】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说文解字》中说:避,回也,从辵,辟声。讳,誋也,从言,韦声。所谓避讳,就是回避、忌讳的意思,是人们出于迷信和畏惧的心理,或是因为政治、礼制等原因,在文化生活或行为方式上要回避相关名物的特殊现象。

②形、音、义是汉字的三要素,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固有的书写形式、特定读音和特定含义。汉字能与避讳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一方面,汉字中包含着大量的避讳信息;另一方面,避讳文化也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避讳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有的合体字因为其构件而被要求避讳。还有的因为汉字字形相同或相近而避讳,如本作,由于字形相近,秦始皇为了避始皇名讳,就将字改为。段玉载注引《文字音义》云:始皇以‘辠’字似‘皇’,乃改为‘罪’。还有因汉字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讳,如袁世凯当政时期,觉得元宵听上去像是袁消,下令人们不许叫元宵,改叫汤圆,这也是有名的利用读音造成避讳文化的一种现象。另外,也有因汉字字义等而讳。有些汉字的字义具有封建统治者忌讳的内容,因此,统治者或强行解释其汉字义,或曲解为多义词。

③汉字的避讳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缺省笔画,这种方法常见于唐代,宋代以后颇为盛行。缺笔这一避讳方法是主要的避讳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虽说本字缺笔,但是不影响大概原貌,后人也可轻易从缺笔字中联系到本字。拆字方法就是利用合体汉字的性质,将该字拆成若干部件,或者只选取其中一种部件加以使用。另外还可用其他汉字代替。比如,在古代为避名字,就直接用字代替,这也是以代替名字的开始。还有以字代名的,如古时候称人以字,以表示尊敬,如果在交际过程中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行为。再其次是改变汉字读音。这种避讳方式是在说话或者诵读的时候,遇到所要避讳的字就变更其读音,或者直接读作他字。最后就是用红纸或者黄纸将避讳的汉字覆盖。如果犯天子讳,则用黄纸,因为黄色是我国古代所谓的正色之一。

④避讳这种现象充斥于各种各样的文史典籍之中,也对后世造成了巨大影响。避讳造成了汉字使用的混乱,使得文献中出现了大量的错字、别字、空字,影响后人阅读。同时,它也造成了材料失真,给甄别、使用文史材料带来困难。但避讳有时也可化腐朽为神奇。讳字具有时代性,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避讳字和避讳文化,我们可以通过避讳字校勘古籍,为书中的脱、讹、错、衍提供参考。避讳也会对语言学产生影响。首先是为汉语词汇增加新的义项——名讳。其次是出现新读音,产生新词语。但也造成了怪诞词及词的怪诞用法,失其义理。再次,避讳也产生了大量的残缺字。历史学家陈垣先生认为避讳缺笔,当起于唐高宗之时。而今所见传世清代刊本书籍,凡是与清帝名同诸字莫不缺笔,则几乎成为定例。

⑤避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文字自身所带有的文化属性息息相关。汉字的形、音、义三位一体,其丰富的文字信息和文化信息每每都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来统治和巩固自己的王朝。避讳于古代汉文化影响至广、至深、至巨,特别是和文字的影响相辅相成。

(摘编自石佳豪《汉字避讳文化微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是在文化生活或行为方式上回避相关名物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迷信、畏惧的心理或政治、礼制等因素有关。
B.避讳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多种多样的文史典籍中出现过,它对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是至广、至深、至巨的。
C.汉字避讳需遵循一定的规则,有的因构件被要求避讳,有的因字形字音相同或相近而避讳,还会因字义等原因被避讳。
D.避讳对后世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如使得文献中出现大量的错字、别字、空字,影响阅读;使词汇增加新的义项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避”“讳”二字的字意出发,引出了对“避讳”这一社会现象的定义。
B.文章对于避讳现象带来的问题及避讳的积极意义都有提及,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C.文章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汉字避讳的运用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则的。
D.文章论述了避讳是什么,避讳的规则、方法及影响,全文论证严密,逻辑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将同音字“旭”字写为“从日从九”,这是用其他字代替的方法。
B.《红楼梦》中有很多的避讳。林黛玉写字遇到“敏”字时,都要减去一二笔,这是避讳中缺省笔画的方法的具体运用。
C.清代《尚书·夏书》中,为避雍正皇帝名胤禛的讳,一般遇到“胤”字就用黄纸覆盖,这是运用了汉字覆盖的方法。
D.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有其丰富的文字信息和文化信息,所以常成为封建统治者用来统治和巩固自己政权的工具。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