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7 组卷19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它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恰好可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过,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母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亲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他没有一丝光亮。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发疯似的逃掉了。因为他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的第三条岸”在小说中指的是父亲的小船。小船象征的是一种远离现实自由自在的浪漫生活状态。“河的第三条岸”既隐喻了人生的另一种选择,也暗示了这种选择的理想主义特征。
B.父亲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小船上的生活艰苦、孤独,但是他选择了这种生活,完全是源于他对原来没有地位的生活的厌恶,上船之后,至少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自主,是自由的。
C.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父亲”为什么需要“我”?一是“父亲”需要我每天给他送食物,二是“父亲”渴望“我”能够理解并继承他的追求。
D.“我独自一个人留下来面对人生的困境”中的“困境”,指既不能追随父亲去河流上飘荡,也不愿追随母亲去城里生活。既割舍不了难以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也没有勇气放情追求自主自由的生活。
【小题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小说中,“我”对“父亲”这种追求的态度发生过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19-20高三上·山东青岛·期中
知识点:其他外国作家分析结构,概括主题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查 尔 斯

雪莉·杰克逊(美国)

劳瑞上幼儿园那天起,我心里明白生活从此要发生些变化了。

他回家时把前门砰的一声推开,帽子先扔了进来,嗓门变得粗声粗气:“有人在家吗?”

午饭时他出言不逊,又打翻了小妹妹的牛奶。“幼儿园里怎么样?”我故意漫不经心地问道。

“还行”。

“你学到什么东西了?”丈夫问。

劳瑞冷冷地翻了丈夫一眼,说:“没有学任何东西。”

“但是老师打了一个孩子的屁股。”

我问:“这孩子是谁呀?”

“查尔斯,”劳瑞想了片刻回答,“他淘气。老师打了他的屁股,还罚他站。哦,他太淘气了。”

“他干了什么啦?”我追问道,但是劳瑞已经爬下椅子拿起一块饼扬长而去。

第二天吃午饭时劳瑞一坐下就宣布:“查尔斯今天打老师了。”

“天哪!他又挨打了吧?”

“他当然挨打了,”劳瑞转向他父亲,“瞧这儿!”

他父亲抬起头:“干嘛?”

“往下看——看我的大拇指!唉,你真是个大傻瓜。”他哈哈大笑起来。

我赶紧岔开:“查尔斯干嘛打老师?”

“老师要他用红蜡笔画,查尔斯偏用绿的,他就打老师了,老师就打他屁股了。老师还不让别的小朋友跟他玩,可是别的小朋友还是跟他玩。”

第三天,查尔斯在玩跷跷板时把一个小女孩的头撞出血了,课间休息老师不许他出去玩;星期四查尔斯又被罚“立壁角”,因为他在故事课上不停地拿脚跺地板;星期五查尔斯乱扔粉笔而被剥夺了写黑板的权利。

星期六我同丈夫商量说:“把劳瑞放在幼儿园里看来并不好,这个叫查尔斯的孩子,听上去可对他没什么好影响。”

“没事,”丈夫安慰我说,“世界上总有像查尔斯这样的人,晚碰到不如早碰到。”

星期一,劳瑞回家比往常晚:“查尔斯今天给留下来了,所以大家都回来晚了。”

“这个查尔斯长得什么样?”丈夫问。

“他个子比我大。他没橡皮。他从来不穿外衣。”

星期二,劳瑞突然告诉我们:“有个人今天来看老师。”

“是查尔斯的妈妈吧?”丈夫和我不约而同地问道。

“哪儿啊,”劳瑞不以为然地说,“是个男的,老师请来教我们做体操,教我们用手碰脚尖。”他爬下椅子,蹲下,手碰了碰脚尖:“看,就这样。”他又坐回椅子上,拿起叉子,变得严肃起来:“查尔斯连体操也没做。”“查尔斯连体操也不愿做吗?”

“哪儿啊,查尔斯跟老师的朋友捣乱,老师不让他做了。’

“你说他们会拿查尔斯怎么样?”丈夫问他。

劳瑞煞有介事地耸了耸肩:“开除他,我想。”

星期四,劳瑞吃午饭时严肃地报告说:“查尔斯今天可真不错,老师奖给他一个苹果。”

丈夫小心翼翼问了一句:“你是说查尔斯?”

“对。他帮老师分蜡笔,收本子,老师说他是个好帮手。”

“怎么会呢?”我满腹狐疑地说。

“他帮了老师的忙,就这么回事。”劳瑞耸了耸肩。

当晚我问丈夫:“你相信吗?查尔斯真能改邪归正?”

“你等着瞧吧,”丈夫讽刺地说,“像查尔斯这样的孩子,还不定又要使什么坏呢。”

丈夫似乎没有言中。又一星期过去了,查尔斯还是老师的帮手,他每天分东西收东西,再也没有小朋友因为他而被放学后一起留下来了。

我和丈夫都想见查尔斯妈妈,问问查尔斯怎么会变好的。

但就在那个星期的星期五,查尔斯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因为讲脏话,被老师洗了一脸的肥皂水。

星期六的家长会上,我坐立不安,急切地想见到查尔斯的妈妈。环视着周围那些安详的脸,但是谁看上去都不像是家里有个查尔斯的样子。会后我认出了劳瑞的班主任,她手里拿着一杯茶和一块巧克力饼,手里拿着一杯茶和一块水果糕,我们慢慢向对方走去,微笑着。

“我一直想见见您,我是劳瑞的妈妈。”

“我们对劳瑞都很感兴趣。”

“哦,他真的很喜欢幼儿园,他回家老说起幼儿园里的事。”

“开始的那两个星期他有些不习惯,”班主任认真地说,“但他现在表现不错,是老师的小帮手了。当然了,有时他也还会犯点小错误。”

“劳瑞一向挺能适应环境,我想他是受了查尔斯的影响。”

“查尔斯?”

“是呀!”我笑着说,“有查尔斯这样的调皮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你一定忙得不可开交吧?”     

“谁是查尔斯?我们幼儿园里没有叫查尔斯的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劳瑞煞有介事地耸了耸肩:“开除他,我想。”这里可以看出劳瑞也非常不喜欢查尔斯,希望学校开除他。
B.小说擅长人物描写,作者正面刻画的劳瑞与侧面表现的查尔斯形象均生动、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C.我十分想见见查尔斯的妈妈,想问问查尔斯是如何变好的,所以家长会上我坐立不安,到处寻找。
D.小说采用明暗线结构,构思精巧,意味深长;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使小说的情节显得简洁紧凑。
E.“我们对劳瑞都很感兴趣。”这表明老师很关注劳瑞,老师后面对他表现的评价也是客观公正的。
【小题2】“查尔斯”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一直牵动着“我”的感受,请概括这一感受的变化过程。
【小题3】劳瑞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谁是查尔斯?我们幼儿园里没有叫查尔斯的呀!”小说这一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谈谈结尾在情节和主题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包括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有权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里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里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里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里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这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里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作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惦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勃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里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小题1】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画线部分运用了“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
B.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拯救小女孩的性命,体现了人们对青霉素的期待和渴望。
C.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到挽救生命的机会的喜悦,以及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D.新闻语言一般是富有感情的,而这篇报道亦是如此,体现了就算是新闻撰写者在生命面前也是那么富有情感。
E.两个州的警察,焦急的记者,柯里蒂大夫,基弗大夫等人共同出现在路德医院体现了团结协作、尊重生命的主题。
【小题2】这篇报道按什么顺序写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3】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这篇报道的社会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礼物

【英】梅亚·格林

阿诺德走进病房,却突然收住了脚步。他看见了伯吉斯先生,左边第六床便是。他还发现伯吉斯先生病床旁边站着一个人。糟糕!阿诺德心里咯噔了一下,史迪成可能会发现他的。他是无意中听到史迪成可能要去医院探望伯吉斯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阿诺德马上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去医院看望一下。于是,他赶紧喝了一杯茶,便匆匆地朝医院奔去。然而,史迪威还是先到了一步。

阿诺德买了一些葡萄!可是,他看见床边的储柜上竟也放着一大串葡萄,好像是那种无核的小葡萄,属于价钱较贵的那种。肯定是该死的史迪威送的!他觉得还是将自己的那串葡萄扔了为好,但又觉得扔了实在可惜。留下自己吃算了,他心想。此时,他的面孔就像那串葡萄一样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于是,他将那葡萄随手揣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只要史迪威在那里,他就不好进去了,可病房外面又没有什么可以躲避的地方。想来想去,阿诺德只得又退到了楼下,在接待处茫然无措地转来转去。

究竟该给伯吉斯先生送点什么礼物呢?买束鲜花?那太丢人现眼了!买本书怎么样?正好那边有一个书摊。阿诺德走过去随手捡起一本平装书,一看价格,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将近6英镑!上次买的那本书才花了他2.5先令。

阿诺德走进自助餐厅要了一杯茶。餐厅已经坐满了人,他只得与别人共用一张餐桌。坐在餐桌的东面,外面的人看不到他,而他却正好可以盯到那边的楼梯口。

在他的旁边,一位穿红色外套、身材高大的女人正和一个朋友交谈着。她的手提包散开着,就放在她身边的座位上。里面的东西阿诺德看得一清二楚,在一堆日常用品中间夹着一个小瓶子。一个小瓶子装的威士忌酒!

这下他心里总算有了主意!刚才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伯吉斯先生平时就喜欢喝上一杯。史迪威也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但现在即使想到也为时已晚了。医院是不会卖酒的,即使他想跑出去买,恐怕在这座医院周围方圆几英里的范围内也找不到一家卖酒的商店。

一想到生活中的不公,阿诺德的心情不由得郁闷起来。自己在那岗位上干了四十五年,如今突然来了这个史迪威,用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一时的热情拍老板的马屁。阿诺德压根儿就不相信热情。现在,他们要讨论什么重组问题。阿诺德心里明白,这所谓的重组无非就是要将一些人重组掉,他们竟然还美其名曰“提前退休”。哼!如果经济上负担得起,提前退休也就罢了,而阿诺德是负担不起的。到了这种年龄,他还能去哪里找到工作呢?

阿诺德的眼睛死死盯着那个小瓶子。史迪威怎么在病房里待了那么长时间?想必他也找不到那么多话要说吧,老伯吉斯先生在精神状况最好的时候也不会有那么多言语的。“身体还好吗?”“这里的饮食怎么样?”“工作情况怎么样?”三言两语问候一下不就得了,还有什么要说的?当然,史迪成与众不同,他可以谈上几个小时还觉得言犹未尽。阿诺德真希望史迪威把伯吉斯先生烦得要死。

红衣女人还坐在那儿跟朋友交谈着。她在详详细细地讲述着自己的家族病史。

史迪成终于出来了!他走下了楼梯。阿诺德站起身来,故意将那女人的手提包碰到了地上。

“噢,请原谅,你看我笨手笨脚的。让我来捡吧。”

阿诺德弯下腰检起了滚落到地上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面带微笑地将手提包交还给它的女主人,然后,快步跑向楼梯口。

把它搞到手简直不费吹灰之力,阿诺德暗自庆幸。不过,他的心头也掠过一丝负罪感。可他转念又想,这完全是那女人自己的过错。谁让她将自己的手提包那样敞开着,让那诱人的东西暴露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完全是自讨苦吃嘛!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一个充分的理由。

阿诺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伯吉斯先生接到自己礼物时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副神情。

他想,肯定会比史迪威的要好。你看他,就提了那么一串灰不溜秋的葡萄!

想到这儿,阿诺德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地走进了病房。

大约过了几分钟,红衣女人坐在楼下化验室的一个小隔间里。她在手提包里不停地翻着,脸上流露出一种疑惑的神情。

“非常抱歉,”她说道,“我记得出门的时候自己是带上了的。”

“别着急。”护士安慰道,“你可以去再接一份。记住,要采用中段尿样。厕所就在那边。”

【小题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主人公阿诺德的形象特点。
【小题2】小说中间部分插入关于“岗位重组”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小说的结尾。
【小题4】小说中的“礼物”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