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4 组卷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表示将大力推进文化公园试点建设,重点打造长城、大运河、长征三个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以乡村民宿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红色旅游更好弘扬红色文化,有序引导和推动冰雪旅游、温泉旅游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建设;组织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质量等级评定和管理、旅游休闲城市认定等工作。这将为我国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状况》)

材料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国民经济预计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我国近些年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尤其是旅游景区周边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国内外航班不断增加,高速公路遍布全国各地,旅游目的地的易达性不断提高,旅游活动更加便捷,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性的同城效应。

与此同时,旅游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这是由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旅游行业的发展很难完全避免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干扰,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禽流感、甲流等流行性疾病,地区冲突、恐怖活动等政治因素都会导致旅游需求下降,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在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多数旅游目的地的客源状况会呈现出明显的消长变化,旅游业在每年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旺季和淡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市场诚信缺失;地区和行业壁垒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等。

(摘自《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来自欧睿国际的一份新报告预测,到2030年时,中国将成为全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国。届时,中国不仅将比其他任何国家接待更多境外来客,还将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出境游人次最多的国家——2.6亿人次。

欧睿国际咨询师吉尔茨近期表示,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支柱之一。他的研究显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入境游市场,其中许多游客来自其他亚洲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

越来越多境外游客正前往中国旅游,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周边的亚洲邻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随着亚洲游客比以前更容易获得中国签证,他们也更容易赴中国旅游。然而,对一些国家的游客来说,签证办理仍然不易且成本更高。例如目前英国公民单次进入中国的签证费为151英镑。

(选自2019年3月21日,英国《卫报》)

材料四:新年伊始,上海先后迎来了“环球奥德赛号”“玛丽女王2号”等满载外国游客的邮轮,这些入境游客除了参观外滩、豫园、朱家角等经典景点外,还欣赏了舞龙舞狮、剪纸、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还有一些外国游客到访上海市民家中,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感受最原汁原味的上海特色。

近年,苏州、成都等旅游热点城市纷纷创新海外营销策略,提升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入境游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成都旅游与全球范围有影响力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围绕熊猫主题、美食主题等举办短视频挑战赛等特色活动,实施精准营销。苏州实施高频度、本土化的营销,利用知名的国际社交平台,将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直接传递给海外受众,实现了线上、线下加体验的合力推广。

(节选自2019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中国旅游创品牌:中国何以打动海外游客》)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众多优质旅游文化产品将迎来良好的发展。
B.2008-2017年的10年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且各年度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速均高于我国GDP的增速。
C.经过长达40年的有序发展,旅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形成了以国民大众旅游消费为主体、国内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
D.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繁荣,入境游人数预计在2030年将会达到历史新高;同时超越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出境游人次第一的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的图表二可知,2007-2017年的11年间,我国旅游总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两者之间基本呈正比例关系。
B.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和综合发展四个阶段,逐步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C.中国在未来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游市场,依赖于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提高,出国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
D.当前,一些城市如上海、苏州、成都等地结合自身特色大力推进入境游发展,既提升了当地旅游品牌,又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我国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19-20高三上·广东·阶段练习
知识点: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概括分析、比较材料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研究和处理天人关系的过程中,我国古人提出了内涵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为我们今天进行生态伦理研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

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核心内容

以“参赞化育”为主旨的儒家生态伦理观。“参赞”,是指人对天地宇宙运行的参与、调节;“化育”,是指宇宙万物的演化与发育。儒家认为,世间万物皆自然所生,人作为自然所生之物应从属于自然、参与自然的演化与发育。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既然世间万物皆天所生,在地位上就应彼此平等。作为万物的一员,人并没有什么特殊,不能高居于万物之上,主宰万物。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人只有“参赞化育”,才能促进人与物、物与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以“道法自然”为内核的道家生态伦理观。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与规律,先于天地而存在,由道而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万物为道所生,那么,“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宇宙万物都有独立而不可代替的价值。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和效法天地、自然的运行之道,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以“众生平等”为要义的佛家生态伦理观。佛家认为“一切众生,贵贱不足”(《摩登女经》),强调世界上万物和人均为平等关系。坚持“众生平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稳定运行的前提与保障。从“众生平等”的基本立场出发,佛家劝导人们爱物厚生、慈悲为怀,提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倡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等等。

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

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当代价值,表现在它既能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精神养分,也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作为一门学科的生态伦理学虽然问世于西方,但已成为当今各国学界共同关注的“显学”。我国生态伦理学的建构和发展,既要吸收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成果,又要吸收借鉴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精髓与要义。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之争成为贯穿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人类中心论者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存发展应服从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中心论者则认为,人类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其他物种与人享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人类的生存发展应服从服务于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存在和发展。这两种生态伦理观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狭隘的人类中心论势必造成人类的唯我独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无力;极端的自然中心论则意味着放弃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最终会导致人类发展的停滞。超越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之争,恰恰可以从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中找到灵感、获得支撑。无论儒家的“参赞化育”、道家的“道法自然”,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都既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其他物种之间处于彼此平等、共存共生的关系;又突出人类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人类在发现和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思想观点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有益资源。

(摘编自朱耀洪《我国传统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天人关系是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关系。人类自产生以来,为了生存和发展,便以自然界这个母体为认识对象,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开发和利用的文化实践活动。古人认为,人类及其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皆本于天,人居天地之间,依天地资源而生存发展,故将天地自然泛称为“天”,从而确认了人与天地自然,即主体与客体的天人矛盾关系。唐人刘禹锡在《天论》中概括:“世之言天者二道焉”。其一是“拘于昭昭者”持“阴骘之说”,认为天有意志,主宰人类的贫富、祸福;其二是“泥于冥冥者”持“自然之说”,认为天是自然之物,不能干预人类的命运。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地亦形成于自然之气的阴阳大化。在天与人的这对矛盾中,人最为贵,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人可以在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驾驭天道(自然规律)驱除灾祸,为人谋利。故荀子说,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不可以“错人而思天”。刘禹锡则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升华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他说:“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此即天生之,人成之,各有其致功,二者交相为用。

天人关系的本质是中和,亦即天人和谐共生。交相胜,是指矛盾对立的一面;还相用,则是指矛盾依存的一面。这种交胜和相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是天人和谐的最佳状态。

(摘编自周学荣《常怀三心和谐天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看来,自然的演化和发育应该有人的参与,因为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这符合“参赞化育”的主旨要求。
B.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的,因此“道法自然”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内涵是一致的。
C.佛家劝导人们爱物厚生、慈悲为怀,是基于“众生平等”的基本立场。坚持这个立场有助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稳定运行。
D.因为天与人其实就是一对可以和谐共生的矛盾体,所以人可以充分认识天地自然规律,并且驾驭自然规律为人谋利。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经典中都有关于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的表述,这些思想成为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生态伦理学的有益资源。
B.生态伦理学这门学科是西方最先设立的,如今得到各国学界的关注。我国生态伦理学也要吸收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成果。
C.我国古人把天地自然泛称为“天”,是因为古人认为人类居住所依托的外部环境都是来源于天,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天地资源。
D.刘禹锡把天人矛盾关系阐释为“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这是在荀子有关天人矛盾关系思想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
【小题3】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D.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小题5】材料一中说“人不能高居于万物之上”,而材料二中又说“人最为贵”,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悲剧都离不开善恶报应,最后一般都是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罚。而西方悲剧却大不一样,从亚理斯多德开始一直是反对善恶报应的。同样是人,为什么中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呢?

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行动的自律与他律有过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他律的行动表现为:“因为我希望其他事情,所以我应该做这件事情。”而自律行动的特征为:“即使我不希望任何事情,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做。例如,前者会说:如果我要维护我的名声我就不应该撒谎;后者会说:即使它一点也不会使我丧失名誉,我也不应该撒谎。”康德还指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以善恶报应为特点的他律原则并非真正的道德法则。为什么以道德严谨而闻名于世的中国人却偏偏创作出他律的悲剧,而道德情感较冷漠的西方人反而创作出自律的悲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考查一下中西方人对幸福和德行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是突出个体的,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幸福。在服从道德准则的时候,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的自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德。所以西方人的个体的幸福与道德之间矛盾尤为突出,虽然他们也设法协调两者的关系。实际上重智的西方人往往把幸福看得比德行还重要,他们只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兼顾道德法则,因为智慧主要是用来获得幸福的。

西方人关于德与福的问题也体现在悲剧中。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时曾说:“如果主人公战胜了心灵的自然爱好而有利于道德法则,那么,幸福就永别了,生命的欢乐和魅力也永别了!他变成了行尸走肉……主人公如果遵循了心灵的自然爱好,那么他被自己认为是一个罪犯,成了良心的牺牲品。”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几乎从不忘记自己是个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虽然他们也相当重视道德原则。在两者并重的情况下,他们就没有必要期待额外的报应。如果不得不放弃幸福来完成道德使命时,他们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死自己。这种抗争的成就感本身就已经是很好的回报,他们因此没有必要祈求别的报答。

中国古人把德与福的关系称为义利关系。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加重视整体,不是很突出个体的利益,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程伊川甚至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道家虽然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对仁义道德进行了非议,但他们对个体利益的态度是相似的。此外,佛教也是重道德轻个人利益的。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主要思想流派都有重义轻利的倾向。

然而人天生就有一种追求享受的倾向,不管古人怎样尽力构建道德的天地,德行本身并不能取代幸福。所以注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国古人(少数圣人也许是例外)不可能总是生活在道德的天地中,同样有着幸福的需求。但重道德的古人难以跳出道德之外去挑战现实来获得需求的满足,却试图通过道德的手段找到幸福,结果把道德变成通向幸福的途径,使道德法则的尊严大大降低,减少了自律的成分,增加了他律性。佛教与道教中的因果报应说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中国人的道德增加了他律的成分。当然我们应当肯定,中国人的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并非他律的,而是自律的,只是在个人的幸福得不到保证时,他们又不得不幻想出善恶报应关系。

中国悲剧之所以离不开善恶报应关系,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古人太重视德行了。中国悲剧人物过于注重人格的自我完善,却不太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么一个善良的人却在现实中屡屡遭到无情的打击。人们面对这样的困惑,除了通过因果报应来获得慰藉之外,似乎难以找到别的出路,除非与西方人一样,积极地行动起来。

(摘编自《浅谈中西方悲剧》)

材料二:

中西方的悲剧精神不同。这个不同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的。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因此,西方悲剧中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基本上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惊天动地的斗争体现了他生命的价值,他的死是问心无愧的。因此观众不会因为主人公的牺牲而绝望,而是被他不朽的斗争精神所感染。而中国文化是内陆型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而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中国文化缺乏怀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盾冲突。中国文化的这种特征也体现在中国古典悲剧中。

所以中国悲剧人物往往不敢向传统观念挑战,他们的外在行动也就不能和西方悲剧人物一样大刀阔斧。小人物充当悲剧主角也是中国人对不合理现象容忍的结果,因为小人物就像路边的小草,任人们的脚踩却无力反抗。这些善良弱小的人物没有能力也没有想要积极地创造幸福,但又不甘心受苦到底。因此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便获得诗的正义,即中国人所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种快乐的结尾从表面上看是受苦人的希望,实际上却是被迫害者的精神鸦片。观众看了这种戏,虽然可以高高兴兴地回家,但心中积极进取的欲望却被大大地削弱。

(摘编自《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据此,一个人只是迫于别人的眼光才给老人让座,一般不会被认为是个道德的人。
B.别林斯基认为,悲剧主人公如果遵循心灵的自然爱好去追求幸福,那么他就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因为他违背了道德。
C.中国古人同样有对幸福的追求,但因为受到道德的约束,只能通过道德的手段来寻求幸福。这样做无异于缘木求鱼,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D.中国古典悲剧往往离不开“善恶报应”,以大团圆来结局。这样虽然让受众从中获得慰藉,但不能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不能很好地激发受众积极进取。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在提出问题后,从比较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悲剧不同的原因。
B.材料一先提出中西方悲剧结局的不同,接着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得出结论:中国悲剧离不开善恶报应的关键原因是中国古人太看重道德。
C.当幸福与道德发生矛盾时,西方悲剧中的人物往往会选择抗争。因为这种抗争本身就具有了价值,所以他们就没有祈求别的报答的必要。
D.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没有抗争意识,任人欺压但又心有不甘,中国悲剧只好依靠外在的力量来实现结尾的大团圆,以此来获得“诗的正义”。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哈姆雷特悲壮地死去,他的敌人也化为乌有。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正义秩序的恢复。他的精神之壮美震撼人心,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
B.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自由爱情,最终以死殉情。他们的毁灭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
C.《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祝福》中悲剧主人公祥林嫂受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虽然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沦为乞丐,在漫天飞雪的祝福之夜寂然死去。
【小题4】什么是行动的自律和他律?请认真理解材料一的内容并作简要阐释。
【小题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中国悲剧的特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成功迈出第三步,开始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更宣告了中国开启建造空间站任务的新时代。

空间站是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大中型载人航天器,能够让人长久地在太空生活,靠货运飞船实现推进剂和消耗品的补充,可以通过航天员进行设备维修与更换而延长寿命或改变、扩充功能,堪称太空定居点。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启动,规划了“三步走”战略,空间站工程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天和核心舱则是第三步发射的首个航天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在此期间完成了载人飞船的研制,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掌握了出舱、交会对接技术,成功对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进行了验证,还成功验证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完成了运送货物补给等任务。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阶段,我国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从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用6艘载人飞船、5艘无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一个目标飞行器和一个空间实验室,支持11名中国航天员、14人次完成多趟太空之旅。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正是通过历次“神舟”和“天宫”飞行任务,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铺就了一条稳妥可靠的建造之路。

(取材于崔爽等人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国开始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是以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为标志。
B.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具有补充推进剂和消耗品的功能。
C.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九十年代启动至今,已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
D.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发射了多艘飞船,有多名航天员完成了太空之旅。

材料二

空间站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搭积木”一样,核心舱是第一个上天的舱段,是整个空间站最基础的部分,之后所有的舱段都将以此为起点进行叠加。

天和核心舱除配有全套生命维持装置外,还满足了航天员初期驻留以及科研所需的全部物质条件——从居住区到科研区一应俱全。

天和核心舱在设计上较过去有了很大突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未来加上两个实验舱后,整体能够达到110立方米。长度超过五层楼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不仅活动空间大,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补给也得到更好保障。

为了让航天员实现更长时间的在轨停留,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电解制氧时产生的氢气与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将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氧气,这也能够降低氧气的补给需求。

硬件之外,“太空之家”的软件也不在话下。在天和核心舱的密封舱内,就餐区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居,还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

此外,舱内情景照明可由手机APP控制。天和核心舱不仅配上了手机,可以实现在轨航天员之间通话,还配了天地视频通话设备,可以实现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另外,还有可以支持航天员收发电子邮件的测控通信网和相关设备。

(取材于付毅飞等人的相关文章)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天和核心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和核心舱不仅有全套生命维持装置,还有能满足科研所需的物质条件。
B.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较以往大大增加,能更好地补给航天员所需物品。
C.天和核心舱设计了可再生的生命保障系统,水和氧气可以直接循环使用。
D.天和核心舱为航天员配置了日常所需的用品,如生活用具、通讯设备等。
【小题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成了空间实验室,正在对航天员驻留太空进行验证。
B.载人航天工程的历次发射都是通过“神舟”系列飞船来执行各项任务的。
C.天和核心舱很宽敞,长度超过五层楼高,宽度与火车和地铁的车厢相当。
D.在天和核心舱内,航天员与地面的人员之间可进行双向的视频对话交流。

材料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乘着火箭拔地而起,载着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太空。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把中国人的身影的在了浩瀚太空。

空间站并非是来回地球的航天器,要建空间站,就要先拥有用于运送人员的天地往返运输器。飞船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为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和物资。此外,人在空间站内长期工作和生活,随时都可能出现危险,如航天员突发疾病,空间碎片或流星击穿航天员生活的压力舱舱壁等。这时就需要航天员马上撤离空间站,返回地面。由于飞船体积小、质量轻、成本低,因此很适宜作为“救生船”长期停靠在空间站。神舟载人飞船可支持3名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在空间站停靠期间也作为“救生船”,用于航天员应急救生和返回地面。

从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飞行都成功了,但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所以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继续优化,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有了第一次载人飞行经验,科研人员对飞船做了适当的改进,2005年神舟六号升空,已经能搭载两名航天员,飞行时间也延长至5天。神舟系列飞船最大的变化在神舟七号、神舟八号飞船。神舟七号增加了出舱功能,神舟八号完成了交会对接。

神舟飞船全都具备天地往返功能。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的主要功能是把人送入近地轨道,人在飞船上生活和工作。从神舟八号开始,神舟飞船作为载人运检飞船基本定型,之后不再做大的改动。它可以和在轨运行的航天器进行对接,然后把人员送到航天器里面去,航天员完成预定任务后再乘坐飞船返回地面。

(取材于《人民日报》)

【小题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利伟是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为以后的航天员积累了飞行经验。
B.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虽然载人飞行成功,但在技术、功能上并不成熟。
C.航天员在空间站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可借助神舟飞船逃生并返回地面。
D.经过一系列的改进、优化,神舟八号作为往返天地的载人运输器基本定型。
【小题5】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介绍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神舟飞船这三个航天器及其功能。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