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2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意] 戈•帕里塞

大鼻子彼耶罗是个银行经理,一天夜里他做了个梦:他在寻找一支笔。他越找越着急,像孩子似的绝望和痛苦,几乎都要哭出来了。

平日里只要他看到这支笔,当年的情景过电影似地展现在他眼前。

他的目光盯着文具店的玻璃橱窗:那支钢笔与其它的几支笔放在一起,一根橡皮圈把它固定在紫红色丝绒作衬垫的小盒子里。笔杆是用蓝白相间的电木制作的,深蓝色的底子配上孔雀石的各色花纹,非常好看,那上面的纹路令人想到珍珠贝母。有一天,外祖父发现了他眼中流露的这种怯生生的羡慕的神情。

“你真的喜欢这支笔吗?”

“是的,我很喜欢。”彼耶罗说道。他的声音轻微而颤抖,外祖父几乎听不清他的话,但老人充满柔情的双眼闪出一道共鸣的光。他们走进了文具店。

那天是1944年1月22日。文具店坐落在威尼斯城阴暗而又弥漫着烟雾的一条小巷子里。空中飘落着什么东西,不知是雨丝还是灰尘。或许是烟筒里冒出来的煤烟微粒,或许是下午降雾。彼耶罗不懂当时发生的事。

老板从彼耶罗手里把笔拿了过去灌上蓝黑墨水。笔尖被浸在截棱锥形的佩利康牌的墨水瓶里,彼耶罗听见钢笔橡皮管的吸墨水声。随后,老板就把那支笔装在仿鳄鱼皮制作的硬纸笔盒中。

岁月流逝,过去快40个年头了,彼耶罗还记得出店门时听到的一声枪响,看到三个德国警察步履艰难地消失在小巷的浓雾之中。而今,那烟筒里喷出的煤烟微粒,以及那潮湿的石板路面,重又浮现在梦中。

从那时起,那支自来水钢笔陪伴着他来到学校,与他共同完成了拉丁文和希腊文等所有的课程。那支笔还随同他去外祖父住的乡下。在一间用炉子取暖的小屋子里,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本字典。当他听见机枪对着一位英国战俘扫射的声音时,彼耶罗的上衣口袋里就装着那支自来水笔。那个英国人是浅黄色的头发,脸色苍白,衣衫褴褛,脸朝着别墅的围墙。彼耶罗想,要是他处在那个英国人的位置上,那么,他的那支钢笔就会被打得粉碎了。

随后的几年,彼耶罗一直生活在农村里,那时他吮吸到的是乡村的气息,看到的是小巷中滴着烟油的烟筒,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体验了农民的生活。他跟外祖父一起生活,令人难忘的是采葡萄季节和萄葡酒的醇香味。彼耶罗觉得少年时代统统寄托在这支自来水笔之中。他觉得,笔丢失了,他的生命消逝了。

彼耶罗绝望地哭出声来了。身边的妻子睡得正甜呢。隔壁房间里是两个儿子。他很爱他们。他们都生活得很好。现在,他忽然觉得他们与自己的差距是那么大、那么遥远。那蓝底白条的欧洛牌金笔跟他们有何相干?那墨水瓶和各色各样的墨水瓶,与他们有何相干?毫不相干。再往后,再往后……要是那支钢笔不再在床头柜里的话,那以后发生过的一切又如何存在呢。

他从床上爬起来。妻子眯缝着那珐琅般明亮的天蓝色的眼睛,埋怨地哼了一下。彼耶罗没听见,在绝望中他是什么也听不见的。他冲到床头柜跟前,像在梦中似地急忙打开了第二个抽屉,在几块手绢和换洗的衣服旁边,那支自来水钢笔在那里呢!电木制作的笔杆,蓝白相间,只是五彩的杂色已发白,贝母色也发黄了。

彼耶罗戴上眼镜,把笔捏在两个手指中间。他先是哭,后又笑。他手里拿着小记事本走到厨房里去,就像他祖父一样每天在银行在他那个小记事本上记着一些日常琐事。他在上面写道:

“1979年7月17日夜里。梦见找不到外祖父送我的那支欧洛牌金笔。痛苦至极,以为自己肯定要死了。到床头柜里去找,找到笔后,我吻了它。笔还在,我亲爱的笔还在。”

他回去睡觉,像平时一样,很快就入睡了,没再做梦。早晨,他像往常一样步行去银行,心情像往常一样好。除了喝杯咖啡以外,他还津津有味地吃了块甜点心。点心涨价了:一块要250里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梦”总绾全篇,以主人公梦中寻笔、梦醒找笔为主线,中间穿插文具店买笔、少年求学、乡村生活等内容,结构紧凑。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不受限制,笔触自由,便于展示主人公的人生轨迹、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
C.小说虽然描写到街头枪声和屠杀场面,但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点到为止,这和一般的描写战争的小说有所不同。
D.小说善用细节传情达意,妻子“睡得正甜”“埋怨地哼了一声”,暗示了妻子对他的不理解,夫妻感情隔阂比较深。
【小题2】请分析小说结尾一段的妙处。
【小题3】请结合小说有关情节,探究“笔”承载的丰富内涵。
19-20高二上·江苏南京·期中
知识点:意大利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局外人(节选)

【法国】阿尔贝·加缪

昨天,我的母亲死了。也可能是前天。养老院给我发来这样一封电报:“令堂辞别人世。葬礼定于明日举行。请节哀。”它没有告诉我母亲去世的具体时间。

我一路小跑,以免误了公共汽车。由于心情急躁,跑得气喘吁吁。乘车到达村子后,我徒步走了两公里,才赶到养老院。我想见到妈妈的心情十分迫切。可是,门房却禁止我立即去见妈妈。他让我先去见院长。院长的个子不高,已经很老了,他的胸前还别着荣誉团的勋章。他把我上上下下地打量了半天,然后对我说:“默尔索先生,我看过你妈妈的档案,对你的情况也有所了解。你妈妈需要别人照顾,而你的薪水非常微薄,根本无法承担起她的生活费用。对她而言,这里会更好一些。”

院长说得很对,她在这里很开心。妈妈在没有去养老院之前,一句话都不跟我说,只是不停地用眼睛看着我。我对院长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不过,有一件事让我觉得有些奇怪。妈妈虽然有宗教信仰,但是活着的时候几乎从来都没有提到过宗教,她为什么要求用宗教仪式下葬呢?

十几个妈妈的院友来了。他们都非常安静,就算坐到椅子上时也没有发出挪动椅子的声音。几乎所有的女人都用一条带子把围裙系在腰间,她们的肚子因为腰间所系的带子显得非常鼓。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拄着拐杖。他们都很瘦,而且我还无法看到他们的眼睛,因为他们脸上的皱纹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坐下来之后,大部分人看看我,并向我点点头,好像还要说些什么。

一会儿之后,坐在第二排的一个女人哭了起来。我看不清她长什么样子,因为她旁边的人挡住了我的视线。她非常有规律地小声啜泣,好像会一直这样哭下去。其他的人,不是看着自己的拐杖,就是看着棺材,根本没有注意到她在哭。我不认识她,更不想听她这样没完没了地哭下去。可是,我没有胆量走过去制止她。

满屋子的人就这样默默地坐着,一直坐了很长时间。那个女人的哭泣声也逐渐变小,最后终于停了下来。我感觉到非常疲惫,后来就睡了过去。睡到半夜的时候,我醒了过来。我看到,除了一个老人之外,其他的老人都睡着了。那个老人用两只手拄着拐杖,下巴则支在手上。他瞪着两只眼睛,死死地盯着我看。之后,我又睡了过去。

守了一夜灵之后,我感到非常累。洗漱之后,我喝了一杯牛奶咖啡,觉得味道非常不错。我走到外面去的时候,太阳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之中。在马朗葛与大海中间,存在着很多山丘。风裹挟着一股又咸又腥的气味,越过山丘吹了过来。由此我判断,今天一定非常晴朗。乡下的风光的确不错,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到乡下来了。如果没有妈妈这件事,非常惬意地到四处走走,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后来,所有的事情处理得既合理又非常迅速,以至于我在回忆此事的时候,脑子里几乎一片空白。我记得贝雷斯由于过度难过而昏倒,在墓地上盛开的红色天竺葵,守候在路边上的村民,人们用血红色的泥土来埋葬妈妈的棺材,还有村子、吵闹者、马达发出的响声,还有我乘车回到阿尔几尔想要舒舒服服地在床上睡一觉的喜悦。

乙文:

呼喊特丽莎的人(节选)

【意大利】卡尔维诺

我迈出人行道,朝后退几步,抬起头,然后,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的最高建筑物喊:“特丽莎!”

有人走过。我又喊了一声:“特丽莎!”那人走近我,问:“你不喊得响一点,她是听不到的。让我们一起来喊吧。这样,数一二三,数到三时我们一起喊。”于是他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特丽丽丽莎莎!”

一小撮从电影院或咖啡馆里出来的人走过,看见了我们。他们说:“来,我们帮你们一起喊。”他们就在街中心加入了我们的行列,第一个人数一二三,然后大家一齐喊:“特丽丽丽莎莎!”

又有过路人加入我们的行列;一刻钟后,就成了一大群人,大约有20个吧,而且还不时地有新成员加入。

要把我们这么一群人组织起来同时喊可真不容易。总是有人在没数到“三”之前就喊了,还有人尾音拖得太长,但最后我们却相当有效地组织起来了。大家达成一致,就是发“特”音时要低而长,发“丽”音时高而长,发“莎”音时低而短。这样听上去就很不错。当有人退出时,不时地会有些小口角。

正当我们渐入佳境时,突然有人——如果是从他的嗓音判断,他一定是个满脸雀斑的人——问道:“可是,你确定她在家吗?”

“不能确定。”我说。

“那就太糟了,”另一个说,“你是忘了带钥匙,对不对?”

“其实,”我说,“我带着钥匙。”

“那么,”他们问,“你为什么不上去呢?”

“哦,可我不住这儿,”我说,“我住在城市的另一头。”

“那,恕我好奇,”满脸雀斑的人很小心地问,“那到底是谁住在这儿?”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说。

人群似乎有些失望。

“那能不能请你解释一下,”一个牙齿暴露的声音问,“你为什么站在这儿的楼下喊‘特丽莎’呢?”

“对于我来说,”我说,“我们可以喊其他名字,或换个地方叫喊。这并不重要。”

他们有些恼怒了。

“我希望你没有耍我们。”那雀斑似的声音很狐疑地问。

接下来有一阵子的尴尬。

“要不,”有人好心地说,“我们一起来最后喊一次特丽莎,然后回家。”

这样我们就又喊了一次。“一二三特丽莎!”

但这次叫得不太好。然后人们就纷纷回家了,一些人往东,一些人往西。

我快要拐到广场的时候,我还听到有声音在喊:“特——丽——莎!”

一定是还有人留在那儿继续喊。有些人很顽固。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开头堪称神来之笔,作者语言简洁明了,寥寥几笔表现出主人公“我”的性格特征。
B.甲文多处表现“我”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如拄拐杖老人死盯着“我”,“我”却又睡过去。
C.甲文中“我”对母亲的死不在乎,没有流半点泪水,结尾处流露期待饱睡的喜悦,表明其不孝。
D.卡尔维诺的文章有“怪诞”特点,故事到他笔下总有一番折腾,情节走向出人意料,本文亦如此。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陌生化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人公与社会习俗的隔阂,这种距离感使其更具审美趣味。
B.甲文采用外部描写和内心描写巧妙结合的写作技巧,展现了“我”善于表露自己内心思想感情。
C.乙文通过“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我”是事件的发起者,同时“我”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D.乙文叙事风格极富张力,通过意义漂浮的语言符号,展现了卡尔维诺对人类意识领域的深刻思考。
【小题3】卡尔维诺是一位优秀的现代寓言作家,乙文借助寓言的形式体现了深刻的寓意。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小题4】作家阿尔贝·加缪和卡尔维诺都是荒诞文学的探索者,请对比甲乙两文,概括两篇小说中的“我”各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迷失在雪中的城市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

1

那个早上是寂静把马可瓦多叫醒的。打开窗户:整个城市不见了,被一页白纸取代。

电车因下雪而停驶,马可瓦多只好走路去上班。沿途,他自己开辟出他的通路,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畅快。

所有大小道路像沙漠般无边无际地展开。被覆盖的城市,谁知道是否还是同一个,或者在夜里已换了另一个?谁知道在白雪下到底还有没有加油站、书报摊、电车站,或者只是成堆成堆的白雪?马可瓦多一面走一面幻想着自己迷失在一个不同的城市中:事实上他的脚步正把他带往每天工作的地方,同样的仓库。等走进大门口,这位搬运小工惊讶地发现自己站在一成不变的墙内,仿佛那些让外头世界消失的改变,独独漏掉了他的公司。

2

在那等着他的,是一把比他还高的铁锹。车间主任威利哲姆先生把它递给他,说:“公司前面人行道上的积雪轮到我们铲,也就是说轮到你铲。”

铲雪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尤其对那些没吃饱的人而言,可是马可瓦多却觉得雪就像一位朋友,撤销了禁锢他生命的牢笼。于是他发奋工作,一大铲一大铲的雪花由人行道上飞向路中央。

还有失业的西吉斯蒙多对雪也充满了感激,他在那天早晨被市政府征召成为铲雪工人,终于眼前有了几天确定的工作。他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成为小队队长,然后——这个志向是一个秘密——再青云直上。

西吉斯蒙多转身看到了什么?一个忙碌的家伙在人行道上东一铲西一铲零乱地用雪把那一段刚清完的行车道又盖住了。他用装满雪的铁锹指着对方的胸口:“喂,你!是你把雪铲下来的?”

“啊?什么?”马可瓦多惊跳起来,但承认:“喔,大概是吧。”

“好,那你立刻用你的小铲子把它弄回去,要不然我就让你把它吃干净。”

“可是我应该要铲掉人行道上的雪。”

“我要铲的是马路。那怎样?”

“不然我要放哪里?”

“你是市政府的吗?”

“不是,我是Sbav公司的。”

西吉斯蒙多教他如何把雪堆在路边,于是马可瓦多把那一段马路重新打扫干净。心满意足,铁锹插入雪中,两人注视着完成的作品。

“你有烟头吗?”西吉斯蒙多问。

当他们互相为对方点燃半支香烟时,一辆扫雪车驶过,扬起两大波白浪掉落两侧。等这两个人抬起目光,他们清过的那段又重新盖满了雪。那辆车,转着它的大刷子,已经拐弯了。

3

马可瓦多学会把堆雪打压成结实的小墙。如果他一直不断作这样的小墙,便可造出完全属于他的路径,通往只有他知道的地方,而其他人在这些路里都会迷失。

在人行道旁某一处原来就有一堆庞大的雪。马可瓦多正准备整压它以与他的小墙同高时,才发现那是一辆汽车:公司董事长亚伯伊诺的豪华大轿车,全被雪盖住了。既然一辆车和一堆雪之间的差别这么微小,马可瓦多埋首用起铁锹来雕刻一辆汽车。他雕得实在很好:在两者之间还的确分不出来哪个才是真的。为了给这个作品做最后修饰,马可瓦多用上了一些铁锹挖出的废物:一个生锈的圆罐子作车灯,一片煤气阀让车门有了把手。

门房、传达员和工友一阵脱帽礼,董事长亚伯伊诺从大门出来。有深度近视眼的董事长,自信地快步走向他的汽车,抓住突出的煤气阀,拉出,低下头连脖子一起钻进雪堆中。

4

马可瓦多已经转过街角在中庭清扫。

中庭的小孩做了一个雪人,还没有鼻子。孩子们便各自跑回家里的厨房在蔬果中翻找。

马可瓦多看着雪人思考着什么。专注于他的沉思,以至于没听到屋顶上两个男人喊叫:“喂,先生,您移动一下位置!”他们是负责除去瓦片上积雪的人。然后在一瞬间,三百公斤的雪迎头落下。

小孩带着他们的战利品胡萝卜回来。“哇!他们做了另一个雪人!”

“我们帮两个都装上鼻子!”便把两条胡萝卜分别插在两个雪人脸上。

马可瓦多,死多于活地感觉到透过那层把他埋没和冰冻的白雪有人送来了食物,便咀嚼起来。

“我的妈呀!胡萝卜不见了!”小孩们都吓坏了。

其中一个最勇敢的并不放弃,把一颗青椒也塞给了雪人。雪人狼吞虎咽地把青椒也吃掉了。

小孩们再试着放上一小根木炭当鼻子。马可瓦多用尽全身力气把它吐掉。“救命啊!它是活的!雪人是活的!”小孩们全都跑光了。

5

在中庭的一角有排放热气的闸门。马可瓦多,迈着雪人沉重的步伐,把自己移到暖乎乎的闸门上。

拿起铁锹暖身,他继续在中庭工作。有一个喷嚏停在鼻头,就停在那里,没决定到底要不要出来。马可瓦多铲着雪,半闭着眼,而那个喷嚏始终卡在他的鼻尖。突然间:“啊……”,几乎隆隆震耳的:“……啾!”比地雷爆炸还要猛烈。由于空气急剧的变动,马可瓦多被震撞到墙壁上。

这个喷嚏引起的根本是一个龙卷风。所有中庭的雪扬起,纷飞有如暴风雪,然后被上方的漩涡吸进去,撒入天空。

当马可瓦多从昏厥中重新张开眼睛,整个中庭都是空的,连一片雪花也没有。在马可瓦多眼前出现的是一如往日的中庭,灰色的墙壁,仓库的箱子,那些日常的满怀敌意的东西。

1963年

【小题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强调雪大,为后文写小工扫雪、孩子堆雪人、马可瓦多雕刻雪车、董事长钻进雪车等故事情节埋下伏笔,使叙事自然真实。
B.小说中对马卡瓦多和西吉斯蒙多的语言描写各具特点,体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而心理描写又暗示出他们相似的人生处境。
C.小说将大雪后的城市和雪消失后的城市进行对比,并对比前后人物的心情变化,从而激发读者对引起这种变化的思考,深化了主题。
D.小说以现代工业城市为社会环境,以一场大雪为自然环境,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人生的百态,具有了巨大的张力。
【小题2】“迷失在雪中的城市”作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学者评论卡尔维诺的作品:“用轻逸的笔抵抗沉重的现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上的男爵

[意大利]卡尔维诺

我的哥哥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那天,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

我们的父亲一直同形势背道而驰,不合常规。他一心考虑的只是家谱、继承权以及同远近的权贵们的争斗和联合。

柯希莫的生活总是那样超凡脱俗,我的一生却循规蹈矩、平庸无奇。但我们的童年是一起度过的,我们两个都无视大人们的恼怒,寻找与人们设计的道路不同的出路。我们爬树(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我们是为了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世界),我们在河里逆流而上,在海边寻找岩洞,沿着别墅楼梯上的玉石栏杆往下滑。这样的滑行有一次成为柯希莫同家长激烈顶撞的原因,他受到惩罚,很不公正。从那时起,他在心里产生出对家庭(抑或对社会?抑或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怨恨,后来决定了他在6月15日的行动。

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当时我8岁,觉得全都是在做一场游戏,顶撞大人是所有孩子的脾性,我不明白哥哥表现出的执拗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马上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

“怎么样?”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推开盘子。

“从饭桌上滚开!”

柯希莫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走出餐室。

“你去哪里?”

“我知道!”

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栎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父亲的要求弄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多结的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长期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亲焦急地喊道。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主意的!”

“我决不会改变想法的。”哥哥在树冠上说。

“只要你下来,我就要你好看!”

“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

从前有我哥哥在,我对自己说“有他替我们大家着想”,我只爱过日子。现在他不在了。我觉得我应当考虑许多事情,可是只有像他那样身体力行,只有像他那样一生到死都苛求自己的人,才能为大家做出奉献。

我记得他生病时的情景。我们看出来了,因为他把他的简陋的卧具搬到了广场中心的那株大核桃树上。而从前,他出于野生动物的本能,总是把睡处隐蔽起来。现在他感到需要时时有人照看。我的心紧张起来。

我爬上梯子。“柯希莫,”我开始对他说,“你活了65年了,怎么能继续待在树上呢?你想说的你都说了,我们理解,你向我们表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现在你可以下来了,那些终生在海上漂流的人也有一个离船上岸的年龄呀。”

他摆摆手做了否定的表示。他几乎不再说话了。他的病情恶化了。

一天早上,我们看见他不在卧具上,当大家抬头向上看时,都吓坏了:他爬到了树顶上,骑坐在一根极高的枝头上,身上只穿了一件衬衣。

“你在上面做什么呀?”

他不回答。他已经半僵硬了。他能爬上树顶简直是奇迹。

柯希莫坐在树上,纹丝不动。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就在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只热气球。

柯希莫抬起头,注意力集中地望着气球。

正在这时,热气球被卷入西南风的旋转之中,开始像陀螺一样飞快转动起来,向海上飘去。飞行员们抛出锚,锚带着长长的绳子在空中飞舞,闪耀着银白色的光,随着气球斜向飞行,现在飘到了广场上空,在大约与核桃树梢相齐的高度上。我们担心碰到柯希莫,但是万万没想到后来我们在一瞬间看到的事情。

奄奄一息的柯希莫,当锚的绳子靠近他之际,一跃而起,就像他年轻时经常蹦跳的那样,抓住了绳索,脚踩在锚上,身体蜷缩成一团。我们看见他就这样飘走了,消失在大海那边……

柯希莫就这样去了,没有让我们看见他的遗体返回地面。在家族的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真实性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述视觉真实。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法展开“我的回忆”,“我”是主人公柯希莫的兄弟,是柯希莫一生经历的见证者,从而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B.细节真实。文中的生活背景与人物穿着等都来源于现实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具体,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树上的男爵》从多方面的进行真实性讲述,为小说的虚构提供了支持。
D.情感真实。人物对自由的渴望、父子之间的冲突、母亲对孩子的责备等情感都是现实中实有的情感,情感真实是小说的生命。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现身式叙述的手法,例如“我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我记得他生病时的情景”,从而实现对叙事进程的控制。
B.小说通过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始终生活在树上这种童话式写作,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缺憾,将“沉重”的主题包裹于“轻逸”的表象之下。
C.文末“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西南风的旋转之中”这些关于西南风的描写,既起到了渲染萧瑟气氛的作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不是写简单的反叛故事,而是通过“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像他那样身体力行”等议论,引发读者对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
【小题3】小说以“树上的男爵”为题有深刻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一样用了第一人称“我”孩童视角来叙述故事,请赏析这种叙述视角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