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6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个让万物苏醒的节气,收藏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又酝酿了多少春露秋霜的情怀。
②郁达夫小说奖审读委员、《文学自由谈》杂志主编任芙康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名投票、评语公开’是郁达夫小说奖独树一帜、区别于国内其他文学奖项的重要标志。”
③著名作家郁达夫写文章,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④我们采访过的管理人员都认为,公司给予消费者畅所欲言的机会更好些,无论消费者的言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⑤发现是一种生活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一叶知秋,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
⑥面对来势汹汹的雾霾,政府该做些什么?前不久,各大城市相继公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与以前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④⑤
18-19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知识点:熟语(含成语)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①_________,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②_________,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小题1】和语段中加点部分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茶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为“总不能充分去感受那秋味、秋色和秋意”,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小题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