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3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比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责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小题2】在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中,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联系你的人生态度简要说一说。
2020·浙江·模拟预测
知识点:孔子(前551-前479)庄子(约前369-前286)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谓也。

——《荀子·臣道》

[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②颛臾(zhuān ),小国,是鲁国的属国。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⑥夫子,这里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⑧费,古读,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虎兕出于                                        柙:关猛兽的笼子
B.君子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通“嫉”,嫉妒
C.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D.势齐则不                                        壹:统一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危不持,颠而不扶                           蟹六跪二螯
B.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                    且君尝晋君赐矣
C.故制礼义分之                                 申之孝悌之义
D.此谓也                                               技经肯綮未尝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小题4】下列说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错误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虽然仅三百多字,却是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全章可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冉有之言始,以孔子之驳终,孔子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作答,且都抓住要害,鞭辟入里,要言不烦,以理服人。
B.材料一包含了孔子对季氏的谴责和对学生的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在与冉求、子路的谈话中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表现了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执著的追求。
C.材料一具有非常浓厚的论辩色彩,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季氏攻打颛臾的战争决策,多方面论证季康子的错误,在其中运用了驳论、比喻论证、归纳推理等多种逻辑方法。
D.先秦士子们的交际语言很多时候言在此而意在彼,比如材料一开头冉有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又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都是以此形成委婉含蓄的效果。
【小题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小题7】请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说明
①季氏为什么攻打颛臾?②这样做又会带来什么危害?
阅读下列《论语》中的语录,回答问题。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③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④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⑤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1)在古文阅读中,结合语境,合理推断很关键。语录③中“富之”意思是“使百姓富足”,“教之”意思是“使百姓受到教化”,由此可推断加点的“庶”的意思是______;语录④中“二”意思是“收十分之二的税”,由此可推断加点“彻”的意思是______
(2)①②两则语录,于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为政之道,请结合这两则语录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
(3)以上几则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哪些为民思想?请分条概括,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实际,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