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地球上自6亿年前出现动物以来,曾发生过6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除了最为著名的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规模最大、对生物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未期。近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由中、澳、美、德等国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导致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元凶”,极有可能是硫化氢。

②根据化石记录,在寒武纪末期、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均发生过物种大灭绝事件。其中,2.5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是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研究表明:二叠纪未期,陆生生物大约70%的科未能摆脱灭绝的命运:海洋中则至少有90%以上的物种在这一时期消失。在陆地上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繁盛于古生代早期的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类有孔虫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绝灭,腕足动物、菊石、棘皮动物、苔藓虫等也遭受严重的打击。在这次大灭绝中,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也彻底更新,成为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其发生原因,科学界曾经提出过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是超大规模火山爆发或者海平面的下降导致,有的认为是由于彗星、小行星等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但是各种说法一直以来都未有充分证据证明,大灭绝的原因一直是个谜。

③2003年,一个由中、美、德、澳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开始对二叠纪生物物种大灭绝的成因进行研究。澳大利亚科学家葛瑞斯在从帕斯盆地提取的岩芯样品中发现了来自绿硫细菌特征的分子化石。绿硫细菌是一种适合生存于厌氧、硫化氢丰富的透光带环境中的自养型菌类,能利用硫化氢、单质硫等进行光合作用。他们并且发现,岩石中的碳、硫同位素、铁离子丰度等都出现异常变化,由此推断出生物大灭绝期间帕斯盆地一带的海区严重缺氧和水体富含硫化物,现在唯一和当时情况类似的地区就是死海。专家推测:当时可能是因海洋透光层(海底200米左右,生物能自主进行光合作用生存的最远距离)带有有毒硫化氢,“杀死”大量需要氧气呼吸的海底生物,并且这种有毒气体达到富集状态,向陆地扩散,造成陆地生物短时间内同样大面积“消失”。

④那么有毒硫化氢从何而来?专家解释,海底淤泥会产生有毒硫化氢。但海洋是流动的,一般情况下会缓慢释放,不会全部富集到表层水体透光层中,只有当古海洋表层水体和底层水体完全不流动不交换,呈完全静止状态,才会出现有毒硫化氢富集表层水体的情况,造成海洋动物灭绝。

⑤为什么海洋透光层会存在大量有毒硫化氢?由于澳大利亚帕斯盆地岩芯的地层记录并不完整,研究小组选择了研究程度极高的中国浙江煤山二叠纪——三叠纪国际标准剖面开展生物分子化石的合作研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曹长群博士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塞蒙斯院士合作,分析了浙江煤山露头样品的生物分子化石,得出与澳大利亚帕斯钻井样品类似结果,证明了2.5亿年前海洋硫化氢污染事件是全球性的。

⑥虽然新观点已经形成,但是曹长群博士表示,进行此次生物大灭绝原因的研究牵涉到多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现在他们还在对为什么海洋透光层会存在大量有毒硫化氢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是当时南北极温度不断升高,造成海洋难以形成环流, 大量绿硫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大量硫化氢气体难以沉积到海底。”曹长群指出,现在发表的只是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煤山科学钻井项目的生物分子化石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只有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小题1】根据文意,第①段中所说的“生物物种大灭绝”是指               
【小题2】文章第②段引入研究材料的有意图是                        
【小题3】下列对第④段划线句第一层次及其层次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才……(假设关系)
B.……//只有……(因果关系)
C.……//甚至……(递进关系)
D.……//只有……(条件关系)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2.5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使得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彻底更新。
B.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因此一直是一个谜。
C.2.5亿年前,有毒硫化氢气体首先在海洋中大量产生,而后向陆地扩散。
D.在澳大利亚和中国浙江发现的类似的化石样品,证明了二叠纪末期硫化氢污染的全球性。
【小题5】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请概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成因。
【小题6】分析本文作者的行文思路
14-15高二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科普-自然科学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各题。

清静淡泊的宗璞

徐小斌

当代女作家中我最喜欢的当推宗璞。很早便读过她的《红豆》,后来又被她的《三生石》“赚”走了许多眼泪,一个简单的故事竟有如此强的魅力,不能不归结于作品的“真性情”。

成为朋友后,我们聊文学,但更多的是聊一些琐事、新鲜事或烦恼事。我絮絮叨叨地讲着,她静静地听着,时而为我出一些十分聪明的“高招儿”。那些招儿,没有一颗童心便想不出来。我偶尔也愧悔无端耗了她的时间,她却说:“我对这些很感兴趣,我倒是觉得,你很有真性情的。”——大概她把这“真性情”看得十分要紧。许多人爱把宗璞描述成一个书卷气很浓的大家闺秀,我倒觉得她是个童心浓厚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她就写不出像《贝叶》《总鳍鱼的故事》等当代童话精品。她说:“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旅途中难免尘沙满面,也许有时需要让想象的灵风吹一吹,在想象的泉水里浸一浸,那就让我们读一读童话吧。”——我以为,她童话中的那些哲理是深可咀嚼的。

宗璞的小说量虽不多,然而每一篇都有她苦心孤诣的探求。她的《我是谁》《谁是我》《蜗居》,可算是我国探索小说的“开山祖”了,然而却又始终保持着中国气味,决不像某些上穿西服、下着抿裆裤的“现代派”们。她作品的格调和色彩是协调的,她把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嚼得那么碎,揉得那么细,融合得那么和谐、那么美——这不能不归功于她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我想,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恐怕首先应当是一个善于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的人。

谈到她的作品,更可贵的是她的韵味。这一点,不具备“道行”的人便无从学起。宗璞为人清静淡泊,一般女性有的心胸狭隘、嫉妒、矫情、做作等痼疾在她那里影迹全无。在写作长篇巨制《野葫芦引》的过程中,她曾数度病倒,抱病修改,其艰辛自不待言,然而第一卷《南渡记》发表后,评论界却相当冷淡,对此,她处之泰然。而《东藏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她虽高兴,也绝无得意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点,恐怕只有“修炼”到了某种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吧。难怪连汪曾祺也称她为“宗璞道兄”呢!宗璞的写作间里挂着一幅写意荷花,就是汪曾祺所画。荷花设色单纯,古朴典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大概是汪老的深意所在吧。

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冯老十分关心女儿的文学创作。第一巷《南渡记》出版之后,他曾在女儿生辰时兴致勃勃地写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长篇原名《双城鸿雪记》),又特别写上“璞女勉之”几个字。宗璞也十分珍视父亲这份期望,但是,为了帮助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她料理家务,照顾父亲,无法再腾出时间精力来继续自己的写作。多年来,宗璞一直守候在冯老身边,做他的秘书、管家、医生和护士。1982年,宗璞陪冯老赴美参加一个东西方著名学者荟萃的盛会。会上,学者们对冯老的学术成就做了高度评价,宗璞对此深感欣慰。1990年夏,在为女儿撰写的最后一幅寿联中,冯老写道:“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好一个“莫让新编代双城”!包含了父亲对女儿多么深厚的期许。

进入80年代后,宗璞便每年都要为渐至耄耋的父亲办一次寿诞会。在九十华诞会上,冯老说:“长寿的重要在于能多明白道理。五十岁以前,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理解周易道理;五十岁以后,如果老天不给寿数,就该离开人世了。所以必须‘假我数年’。若不是这样,寿数并不重要。”冯老的这种达观,无所求于外界的内心,永远是稳定和丰富的。宗璞同样有这样稳定和丰富的心,有了这样的心,在世事面前便可宠辱无惊、乐观洒脱。

如今,宗璞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依然像过去一样智慧而洒脱。我期待着《野葫芦引》早日完成,看看那葫芦中究竟“装的什么药”。


相关链接:
①宗璞的《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计划中的《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百度百科)
②1928年,冯宗璞生于北京。水木清华的一石一水,燕园的浓荫僻径,滋润、陶冶着宗璞的心灵。抗战时,宗璞跟父母到了昆明,她坚持每天看书,哲学、自然科学无所不看。50年代初宗璞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得到不少文学界前辈的帮助。1960年以后,她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工作。
(陈素琰《宗璞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宗璞重视真性情,不仅把真性情融入她的作品《三生石》中,就是在与“我”的闲聊中也能发现和欣赏“我”的真性情。
B.宗璞早期的探索系列小说《我是谁》《谁是我》《蜗居》等,既具有西方现代派艺术特点,又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
C.在写作《野葫芦引》多卷系列时,宗璞的创作艺术逐渐成熟,第一部《南渡记》受到冷遇,而第二部《东藏记》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D.汪曾祺称宗璞“道兄”,给宗璞送写意荷花画,这既表现了他对宗璞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宗璞人品的肯定与敬重。
E.宗璞创作实践多样化,涉及童话、小说和散文,且每方面都成绩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她一直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小题2】宗璞的“清静淡泊”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回答。
【小题3】宗璞与冯友兰深厚的父女之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小题4】宗璞的文学作品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成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那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他全部的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他人小,是弱者。弱者力气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难以忍受。他声嘶力竭地哭。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母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那清香,让他无法遏制地冲动。他一口咬住了。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一边就哭。他却不哭了。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不远,二十来米。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院里有一棵树。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他顽皮,不回去。小脚奶奶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在这边住时,听这边的话。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奶奶也死了。他父亲老了。他母亲也老了。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是要强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以及对“他”满满的爱和怜惜。
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人影”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这件事,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
E.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
【小题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小题2】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小题3】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考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