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帝论

苏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已,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乡下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少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相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爱故欲太子                           易:更换
B.其为计不已乎?                    疏:疏远
C.而高帝安得知之                    逆:预先
D.而欲以势                           夺:改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阁、黎元、黔首、白衣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日亮,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日卒。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
(2)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
【小题4】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
19-20高三上·江苏苏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苏轼(1037-1101)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小题1】下面是《古文关键》中所载宋代吕祖谦对本文的评点,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B.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C.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D.先说忍与不忍之规模/方说子房受书之事/其意在不忍/此老人所以深惜命/以仆妾之役/使之忍小耻/就大谋/故其后辅佐/高祖亦使忍之有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例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早期白话文中也可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如“匹夫之辈”。
B.用张良的字“子房”指称张良是敬称,类似的敬称还有用韩信曾被封淮阴侯的简称“淮阴”指称韩信、指称项羽姓名“项籍”。
C.“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伊尹是商朝开国功臣;太公,指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
D.孺子,指小孩子。“孺子可教”指年轻人有本事,可以把本事传给他。“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中的“徐稚”字“孺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豪杰之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对于张良刺杀秦始皇一事,苏轼认为这是逞匹夫一时之勇。
B.苏轼认为张良年轻时才智有余而度量不足,后来才变得深谋远虑,真豪杰要“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C.司马迁原猜想张良形貌魁梧奇伟,后知道张良材貌像妇人女子,才明白了张良貌似柔弱而韬晦,终成大业的原因。
D.苏轼认为,汉高祖之所以能够成功,项羽之所以导致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一)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司马迁《史记》

(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苏轼《论项羽范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        数目:多次递眼色。
B.知其神乎?            几:事物的征兆
C.独其不早耳        恨:怨恨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矫杀:假冒君命杀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增去善矣                                           微夫人力不及此
B.击沛公于座                                        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C.不贤能如是乎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D.陈涉之得民也,项燕、扶苏。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小题3】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 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
B.“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C.“赐骸骨”意为赐还骸骨归葬故里。这是古代官吏请求皇上批准退休的婉词。
D.《易》是《易经》,《诗》是《诗经》,它们都是古代儒学经典“五经”之一,其它三部为《尚书》《礼记》《论语》。
【小题4】下列对苏轼《论项羽范增》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简要概述了范增令人唏嘘的结局,然后宕开一笔,横空提出疑问: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的选择,但应该一早离开。
B.对于范增的离开时间,和所有人的意见不一样,作者认为应该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并通过引用《易经》和《诗经》上的话论证其正确性。
C.作者以陈胜、吴广短时间发展壮大和项羽叔侄的崛起为例,论证了道义的重要性,项羽矫诏杀死卿子冠军,是谋杀义帝的先兆,而这件事范增是主谋。
D.这篇文章虽然看似通篇讨论范增的去留,但范增的去留却处处要依据项羽的所作所为,所以看似论范增,实则论项羽。
【小题5】下面各选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翻译:大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
B.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翻译: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督查他改过,就脱身独自去了汉营,已经回到军营了。”
C.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翻译:范增想要杀死刘邦,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
D.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翻译:陈平虽然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狂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选自《苏东坡全集》)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必仕A则忘B其身C必不仕D则忘E其君F譬之饮食G适H于饥饱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和“在亲民”(《大学之道》)两句中的“亲”意思不同。
B.跬步,此处用来指极短的时间,与《劝学》中“不积跬步”的“跬步”意思相同。
C.“无适而不可”的“适”和“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中的“适”用法不同。
D.“乐其土风”中的“乐”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名”在句中都是动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氏园亭,距离开封有八百里路程,作者通过水陆交通的方式最终到达,该园林的景致融山野的清新与豪宅的富丽为一体。
B.虽然张家世代都有显耀之人,但园亭却并非早已存在,而由殿中君等人定居灵壁后才开始修建,并修建了亭台以奉养双亲。
C.苏轼认为张氏先君为子孙打算得深远周到,选择在汴、泗之间建造园亭,让园亭为子孙提供了一个进可仕、退可隐的倚仗。
D.为了能够经常去张氏之园观赏美景,时时与张氏的子孙交游,苏轼决定辞官在彭城定居,于泗水之滨买一块田地度过余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2)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小题5】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士子很难做到践行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