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姓张氏,讳方平,字安道。其先宋人也,后徙扬州。尧卿,生而端默寡言,有出世间意。公年十三,入应天府学。颖悟绝人。家贫无书,尝就人借三史,旬日辄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终身不再读。属文未尝起草。宋绶、蔡齐见之曰:“天下奇材也。”

景祐元年中选,授校书郎,知昆山县。蒋堂为苏州,得公所著《刍荛论》五十篇,上之。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公献《平戎十策》,大略以边城千里,我分而贼专,虽屯兵数十万,然贼至常以一击十,必败之道也。既败而图之,则老师费财,不可为已。宜及民力之完,屯重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入寇,必自延、渭而兴州,巢穴之守必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宰相吕夷简见之,谓宋绶曰:“君能为国得人矣。”然不果用其策。

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自杭太夫人,服除,以旧职还朝。后官参知政事,历三朝,以太子太保致仕。其年十二月二日薨,享年八十五,有司议谥曰文定。

轼尝论次其文曰:“常恨孔北海、诸葛孔明二人之文,不见其全,公其庶几乎?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世远道散,虽志士仁人或少贬以求用。公独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选自《苏轼文集·张文定公墓志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B.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C.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D.上不求合于人主故/虽贵而不用/用而不尽/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悦公者寡/不悦公者众/然至言天下/伟人则必以公为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父亲,多指已经去世的父亲。与此相对,“妣”多指去世的母亲。
B.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加上《左传》,称为“前四史”。
C.丁忧:遭逢丧事。多指朝廷官员在父母去世时,辞官归乡为父母守制。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指退休。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的祖先是宋人,后来迁徙到扬州。张方平十三岁时,进入应天府学习,聪颖过人。
B.张方平写出了《平戎十策》,书中认为我军分兵而守,敌军集中兵力,所以我军常常以寡击众,最终大败。
C.张方平在杭州遭遇母亲的丧事,服丧期满,以原来的官职返回朝廷。后以太子太保的身份
退休,死后谥号为文定。
D.苏轼认为,张方平的文章与孔融、诸葛亮两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为张方平感到遗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刚简自信,不恤毁誉,故小人思有以中之。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19-20高一上·江苏扬州·期中
知识点:苏轼(1037-1101)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养生

苏轼

①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也。      ,曰和。曰安。

②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于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   )。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      ,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

③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海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枯槔,而与之上下,如踏车轮而行,反逆炫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故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人见之必呕也。其不见而食者,未尝呕也。请察其所以生。论八珍者必咽,言粪秽者必唾。二者未尝与我接也,唾与咽何从生哉。果生于物乎?果生于我乎?知其生于我也,则虽与之接而不变,安之至也。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

④吴子,古之静者也。其观于物也,审矣。 是以私识其言,而时省观焉


〔注〕吴子:吴子野,作者友人。②牢山:即崂山。③枯槔:又称吊杆,古代汲水工具,此处形容船身颠簸如吊杆忽上忽下。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A.矣B.焉C.哉D.也
【小题2】下列对第③段所论“安”的含义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不与外物相争,顺其自然,淡然自安。
B.不受外物影响,听从内心的主观感受。
C.不畏人生艰险,安于贫贱,处变不惊。
D.不因外物变化而改变自我,超然物外。
【小题3】把“使此二极者”这个句子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A.第①段空格处B.第②段空格处
C.第③段空格处D.第④段空格处
【小题4】本文在说理上颇具特色,试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选·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材料二:苏轼《哨遍·为米折腰》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在于各级官署中。
B.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
C.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级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致仕”“乞身”“践祚”。
D.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属文。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清高不群,自傲高洁。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问“乡里小儿”折腰。
C.陶渊明嗜酒成性,不重钱财。因与王弘嗜好相近,欣然共饮,陶渊明后接受了王弘的邀请,且把颜延之留给补贴家用的二万钱全部用以买酒。
D.陶渊明率真自得,随性洒脱。他曾坐在菊花丛中手把菊花,醉饮而归;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让客人先行离开。
【小题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小题5】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苏轼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写成《哨遍·为米折腰》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苏轼以吟诗有讥讪,言事官幸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是时李定为中书丞,对人太息,以为人才难得,求一可使逮轼者,少有加意。于是太常博士皇甫僎被遣以往,僎携一子二台卒倍道疾驰,驸马都尉王诜与子瞻游厚,密遣人报苏辙。辙时为南京幕官,乃亟走介往湖州报轼。而僎行如飞不可及。至润州,适以子病求医留半日,故所遣人得先之。僎至之日,轼在告,祖无颇州事。僎径入州,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狞恶。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无颇云:“事至于此,无可奈何,须出见之。”轼议所以服,自以为得罪,不可以朝服。无颇云:“未知罪名,当以朝服见也。”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献曰:“轼自来恼朝廷多,今日始是赐死。死国不辞,乞归与家人诀别。”僎始肯言曰:“不至如此。”无颇乃前曰:“太傅必有被受文字。”僎问谁何,无颇曰:“无颇是权州。”僎乃以台牒授之。及开视之,只是寻常追摄行遣耳,僎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此事无颇目击也。

(选自《孔氏谈苑》)

文段二;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还,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为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运卿否?’朴曰:‘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B.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C.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D.轼亦具靴袍/秉笏立庭下/无颇与职官/皆小帻列轼后/二卒怀台牒柱其衣/若匕首然/僎又久之不语/人心益疑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无颇权州事”与“权,然后知轻重”(《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权”字含义相同。
B.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在汉代,常称都廨、公廨。
C.殛,从“歹”,本义是杀死、诛杀。文中是触犯、冒渎的意思。
D.东封,汉武帝曾东至泰山行封禅事。后“东封”指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用绘声绘色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时的情景,反映了封建官场的冷酷和残忍。
B.两篇文段记述苏轼的表现大相径庭。文段一中他显得举措迂拙,书生气十足。文段二临别他仍能作诗宽慰妻子,表现其从容大度。
C.文中祖无颇表现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在气势汹汹的皇甫僎面前他大胆地索要公文,不卑不亢回答问题,显示了他非凡的胆识。
D.文段一文末写道“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既形象地表明了百姓们对苏轼的爱戴,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李定为中书丞,对人太息,以为人才难得,求一可使逮轼者,少有加意。
(2)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小题5】文中是如何表现皇甫僎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样子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